中国早在商朝就有家谱文化了,为何专家却说宋朝以前的都不可信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家谱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现在依旧有不少人家里保留着这个我国古代的传统身份证。家谱不仅可以凝聚家家的力量,对家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有着重大意义,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你的家谱,并不一定是真的。

比如说最近有一位读者自称是北宋杨家将后人,自己所在的村就叫做杨家村,并出示了最有力的证据—一张已经破落不成样子的家谱。只见上面写着:

天波府演武楼……繁衍星散各省……宋末元初不知何祖坐落江西……

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家谱还算诚实,说宋末元初的时候不知道是哪位(杨家)祖先迁到了江西。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一位,也没法证明,但却确实是"杨家后人"啊。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应该知道这家谱没一句真话,因为北宋是我国家谱断层时期,基本没有留下可信的家谱。而且真实历史上也根本没有"天波府",该词出现的《宋东京考》是清朝人所撰写的一本著作,有研究价值,同样纰漏百出。

实际上,如果你能够了解中国家谱的变迁历史,就大致能够明白现在所谓的一些历史名人后代家谱是有多假,多荒唐的。家谱是个好东西,但应该不被乱用、滥用,那它到底又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说现在的家谱十有九假?

目前为止家谱最早可考能够追溯到商代早期,这个时候我国已经出现了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家谱,到了商代晚期和周朝的时候,甲骨逐被放弃,人们转而把家谱刻在了青铜器上,所以又叫做金文家谱,并一直延续到先秦时期。

很显然,不管是有资格把名字刻在龟甲上还是有财力做青铜器的,只能是当时的王侯贵族,并且还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主。换句话说家谱本身就是为了王权延续而出现的产物,是人类文明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男系社会并为后者权力进行巩固服务的宗法制度。例如到了汉朝出现的《周官》、《世本》、《帝王年谱》等谱学著作,对象基本仅限于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后人评之:

录自古帝王公诸之世,终于秦末。

其中以帝王谱系最为严谨和权威,被称为皇家谱牒,其余次之。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家都承认。而曹操说自己是汉相平阳侯曹参之后却没人承认。这是因为作为皇室,刘备即使再穷再破落家里都有家谱可查。而曹参在传到第八代曹旷,大约是东汉初年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曹家不再显赫,自然就没有能力维系家谱了。

不过这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一个足够优秀的家谱是完全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这是因为魏晋时期是我国门阀士族制度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个人能够到什么位置,出生的时候能够拿到就能拿到了,如果出生的时候没有,那么这辈子也不可能会有了。

所以当时所有人的家谱在自行编撰之后都必须呈送给国家设立的"谱局",然后负责的官员对其审核存档,这个身份被称为"薄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身份证了。

同时,为了防止曹操这种自己本来啥都不是,却硬给自己安个名人祖宗的行为,当时的朝廷是对此严厉打击的,其力度比现在的伪造清华北大学历还严厉。例如南齐的时候,有个叫做王泰宝的人向管理"薄状"的长水校尉贾渊行贿,把自己搞成了琅琊王室的后人,要知道这可是当世顶级家族,堪比伪造两院院士身份。于是被识破后,负责造假的贾渊论罪处死,但贾渊终究是当时谱学大家贾匪之的亲儿子,为此逃过一死,尽管如此也把前程葬送,最后郁郁而终。

到了唐朝,门阀士族制度虽然遭到科举制度的瓦解,但是其影响力依旧存在。既然如此的话,那编家谱的事是不是就少了呢?恰恰相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因为当科举制度起来以后,许多原本地位微末的人手握重权,他们需要更改家谱来彰显自己的地位,甚至连李唐皇室也不例外。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可在第一版中第一列为山东士族清河崔氏,这让李世民勃然大怒。最后改为关陇士族皇室列为第一等,李唐外戚为第二列才让李世民满意。

在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我曾说南宋之前的家谱十有九假。别说现代到处陶渊明后人的村落不可能真有陶渊明后人,毕竟陶渊明的身份没有资格修家谱。就是包拯这种出任枢密副使,龙图阁直学士的达官显贵,现在到处都有的包拯后人村,也没一个真的,更别说开头举例过国内更多的杨家将后人村了。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事还得怪两件事,一件是唐末五代十国,另一件就是赵宋南迁。这两件事所造成的战乱,不仅使得华夏文明被生生割裂,更使得宋之前的家族谱系基本毁于一旦。所以当宋代官员开始修家谱的时候,基本是从0开始的,并且经过洗牌以后,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此时的达官显贵们大多数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起于微末。所以便不再追求门阀士族的显赫,开始以维系自身家族关系为主。

不过北宋的时候这种现象还不彻底,结果好歹不歹,北宋搞了半天发生了"靖康之耻"。于是到了南宋之后,人和人之间更加分不清谁是谁的亲戚了,甚至连该怎么系统的去编纂都已经弄不大明白。再加上出生高贵与否和为官与否已经再无瓜葛,于是当时出现了大批量的私修家谱,家谱正式进入寻常百姓,以维系程朱理学"尊尊亲亲之道"的家族伦理为主。

所以,虽然我国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但依旧有大批学者认为我国家谱起源于宋。确实由于两次"衣冠南渡",宋之前的谱系几近完全断绝,这样的说法也不算错误,而我们现在的家谱谱系也的的确确是以宋为开端的,但严格来说,还是分为上古谱系、中古谱系和近古谱系三列更为准确。我们可以说上古和中古的谱系已经几近断绝,而近古家谱则从宋开始,这样就没什么毛病了。

也是由此,家谱自宋以后他的作用就跟宋之前完全不同了,同时老百姓也开始大量修家谱。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虚荣,别说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还认过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为祖辈,那普通人就更喜欢把自己的家族附会到历史名人身上。再加上此时家谱已经不是身份象征,官方也不会来管你到底是认了陶渊明做祖宗,还是认了诸葛亮做祖宗,因为除了虚荣以外,基本也没多大用处。

更有疯狂的时候,明朝专门出现了一种职业,叫做啥呢?叫做"谱匠",用现在的话就是证件造假者,其职责专门为了满足人们虚荣,给你家谱上安个历史名人,让你成为名人之后的。

问题这都不是最奇葩,更奇葩的是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居然鼓励民间这种做法,于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名人后代村几近层出不穷。例如鼎鼎大名的兰溪诸葛八卦村,其最早源头只能追溯到明朝,再往前就根本无法推敲,那么这个村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诸葛亮后人,实际上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当然了,也有人问那宋之前的家谱不是全部都不能信了么?实际上并不是,有一宗族例外,这就是孔子后人—孔家。由于孔圣人的特殊地位,基本历代王朝都立法对其特殊保护,甚至犯了错给家族抹黑、收留改姓孔的义子等皆不能入谱。延续2500年未断,也是一个奇迹了,但也独此一家。

当然了,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维系家谱本质是一种血缘认同意义上的文化符号,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即使我们看到很多人去附会历史名人来涨名气,如果能够继承杨家的忠烈、包拯的公正、诸葛亮的明智,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切记的是不应该因此乱套,更不能夸大奇谈,成为一种人人效仿的,只做表面虚荣文章的产物。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