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威信、声望从哪里来?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七《蜀志》,《三国志》中的《蜀志》。本句讲诸葛亮做相国时是怎样务本的。诸葛亮担任宰相的时候,“抚百姓”,安抚百姓。三国的时候战乱很多,要让民心安定,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不容易的。诸葛亮确实是为百姓着想。他修缮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还利益后人。“示义轨”,明示礼义规范。古人都要制礼作乐,用礼乐来教化人民。要明确各种各样的规范制度,让人的行为都有遵循之处,知道善、恶,美、丑,是、非,而且要通过教育使礼乐、规范深入人心。“约官职,从权制”,“约”少、省减,就是要精简官职,采取权宜的法制。官职一多,老百姓的负担就会过重。人浮于事,老百姓又负担过重,就会对官府不满,矛盾就会加深。精简官职,使人当于事,从事耕种的人就愈来愈多,这也是一种务本的做法。一些法制政令已经不符合时势的要求了,就要采取一些权宜的法制,适时调整政策。“开诚心,布公道”,以真诚待人,处事大公无私、开诚布公。如果处事不公道,就会让人心有不平;不平累积多了,就会有怨;怨再提升,就变成了恨;恨再提升,就会产生矛盾、冲突甚至斗争,社会就不稳定了。所以为官者、领导者处事公正特别重要。“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对于竭忠尽智、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玩忽职守的,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这是诸葛亮公道的一个具体表现。赏罚分明,让人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这样就不会因为自己和他的关系很亲密而免于受到惩罚,即使是亲信也不敢去做坏事。“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认罪悔改的,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饰的,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要从严判刑。这说明,诸葛亮执行刑法,是治人心,而不仅仅是管束外在行为。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发自内心地痛改前非,就给他机会,从轻处罚;如果拒不悔改,还想方设法巧言掩饰自己的过失,那就从重处罚。这样才能引导人们从心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心上去悔改。“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就算是善行再微小,也要赞赏、奖励;恶行再微细,也要指责。这是善恶分明。“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庶”是各种各样。他精通熟悉各种政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物理其本”,凡事都从根本上治理。“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循”顺着、依照,循着职位来要求实效。“不齿”不允许,不允许弄虚作假。“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最终结果是在蜀国的境内,人人都敬畏他、爱戴他。因为他处事公正无私,而且赏罚分明,所以人们既敬畏他,又爱戴他,他有道德之威。明朝的郭允礼,写了一本书——《官箴》,是做官必须坚持的原理原则。这本书中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底下的官吏部属,不是害怕我严苛,而是敬畏我廉洁。因为我处事廉洁无私,所以才能让属下官吏敬畏。“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人民不是佩服我有才能、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是佩服我公正无私。公正无私的人,老百姓就会敬重而不敢轻慢;廉洁的人,官吏就敬畏他,不会欺骗他,所以“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可见,公正廉洁是为官者最重要的德行。“公生明”,公正的人就不会被私欲所障碍、所蒙蔽,看事就能够看清楚,判断事情也能够公道。“廉生威”,人的威信、声望从廉洁中来。“威”是道德之威,不是因为他很会发脾气,对人很凶,而是因为他的德行让属下佩服、尊重。诸葛亮之所以受到百姓尊重,就是因为他公正廉明。“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刑罚、政令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就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且勉励、禁戒都非常明确。“劝”是劝勉人做善事,“戒”是禁戒人做恶事。赏罚分明,而且处事公平,不徇私枉法,这样才受到人们的尊重。“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识治”,懂得治理的策略方法。诸葛亮称得上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够和管仲、萧何相媲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助齐桓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萧何是刘邦(汉高祖)最著名的大臣。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萧何既懂得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方法,还能够举荐人才,没有嫉妒之心,全心为国家着想。诸葛亮可以和这两位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