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见地,要像站在须弥山顶一样
藏通别圆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五集(三)
别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别教的根性
(三)别教的道理
甲.无量四谛
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五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7:06
(三)别教的道理
别教的道理:是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依七种二谛分别:是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依五种三谛分别:是别三谛;圆入别三谛。
甲.无量四谛。
藏教明生灭四谛,通教明无生四谛,而这里所明的是无量四谛。
四谛有无量相,是菩萨法,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叫做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如地狱一界,便有八寒八热、十六游增、一百八狱、乃至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一一狱中受苦形状,亦复多种。只是地狱一界,尚有无量苦痛,何况饿鬼、畜生十法界诸苦?(诸佛无苦,以众生之苦为苦),所以说“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
集有无量相,但论见惑,便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一一见皆有八十八使,只是见惑已自无量,何况思惑和尘沙惑、无明惑?所以说“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见一切住地为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为思惑;他人分上的见思惑,为尘沙惑;无明住地,为无明惑。五住即是三惑,祇开合不同而已)不同故。”
道有无量相,如大小二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佛的法门,已如恒沙之多,何况十方诸佛的法门?所以说“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
灭有无量相,法门既已无量,由法门所趣入的指归,也是无量,所以说“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
这是无量四谛的道理。
--- 《天台宗纲要》
智慧越高,观察得越细
FORIQINGLIANGBAO
智者大师能把佛陀的一代教法理出来,能把众生从一个凡夫一直到成佛理清出来,这是不容易的。
藏教的四谛是实有的,苦就是苦,具有逼迫性;到通教的时候,苦还是苦吗?苦的逼迫性就不存在了,集招感也不是了;到别教的时候,这个四谛是无量四谛。
藏教的十二因缘是生灭的十二因缘;通教的十二因缘是幻灭的十二因缘,不是说破了无明才可以行灭,而是环环都可以击破;到了别教这里,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所以说,智慧越高,观察得就越细。我们的见地,要像站在须弥山顶一样,要有很高的智慧,但是这高智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对因果抉择的微细上。
作为凡夫,我们甚至连三世都不承认,不相信有地狱、天堂,藏教的圣人就知道有六道轮回,知道有三界。而别教这些已经出了三界的菩萨,祂们看三界中的每一相就更清楚、更微细。比如苦谛,藏教讲苦谛就是三苦、十苦、百一十苦等,别教的菩萨看,这个苦就是无量诸苦。
(三)别教的道理
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藏教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明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这种十二因缘,唯是三界外大菩萨境界,声闻、缘觉尚且不知,何况其他?所以为不思议。虽离分段生死,犹有变易生死,所以称为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种十二因缘共有两层意义:
一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是根本无明(无明);因此根本无明,发起三界外偏真无漏行(行);因此偏真无漏行,引生方便有余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识);因此识种,成无漏五阴(名色);因此而起慧眼、慧耳等(六入);因此而缘偏真谛理(触);因此而起无漏正受(受);因此而起涅槃法爱(爱);因此而取着涅槃(取);因此而润变易生死的识种,令生有芽(有);因此而招感方便有余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生和老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二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不了心外无法,诃弃真空,别修万行,是根本无明(无明);因此根本无明,发起三界外入假神通行(行);因此入假神通行,引生实报庄严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识);因此识种成亦有漏亦无漏五阴(名色);因此而起法眼、法耳等(六入);因此而缘三界外胜妙境界(触);因此而生乐无乐受(受);因此而起神通法爱(爱);因此而于神通法爱,深生取著(取);因此而润变易生死识种令生有芽(有);因此而招感实报庄严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生和老死),这是第二层意义。
这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的道理。
--- 《天台宗纲要》
方便有余土 / 实报庄严土
别教的菩萨既然已经出三界了,祂就不同于藏教的十二因缘,藏教的十二因缘只不过是众生轮回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轮回大海。
作为出三界的菩萨,还没有领悟到中道真实义谛,所以跟圆教比起来,祂属于无明。因为祂领悟得不究竟,所以祂生出来的是方便有余土的变易生死,而凡夫在三界里流转的就是生老病死,轮回苦海。但这里呢,诸菩萨的因和果属于菩萨的因果范围,所以这里生的土就已经有佛国了,是佛国中的方便有余土。
所以这两种的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所感生的实际上是这两种土,一个是方便有余土,一个是实报庄严土。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若无因而有万物者,是则为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
复次,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 他性亦复无。
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但众缘和合故得名字。自性即是自体,众缘中无自性,自性无,故不自生。自性无,故他性亦无。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于他,亦是自性;若破自性,即破他性,是故不应从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义。无因则有大过,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于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
--《中论》龙树菩萨
FORIQINGLIANGBAO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