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拉萨才知道,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才称为“拉萨”,意思是“佛地”。大昭寺是拉萨人生活的中心,他们的一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而修建大小昭寺的直接原因,是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16岁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释迦摩尼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
文成公主则从长安请来了一尊12岁的释迦摩尼等身像。这是两尊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为了供奉他们,松赞干布才修建了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大昭寺和小昭寺。
其中文成公主请来的这尊12岁等身像,据传是释迦摩尼在世时按本人真实形象塑造的,并由自己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见到它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是一样的。这两尊等身像进入西藏,也标志着西藏历史上佛教的正式传入。
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大唐。当年的一代英豪松赞干布把政治文化中心从山南移到拉萨,修建了巍峨壮美的布达拉宫,并遣出使者分别向大唐和尼泊尔求亲。大唐皇帝一开始没答应,为此松赞干布还找借口和大唐打了一仗,后来皇帝出于政治利益考虑,才把宗亲文成公主许配给他。
但是文成公主本身并不愿意去遥远落后的西藏,路上走走停停,用了三年多才到达拉萨,所以青海湖边还有因为公主思乡摔碎日月宝镜成日月山,眼泪流成倒淌河的传说。当她到达拉萨的时候,路程比她近的尼泊尔尺尊公主早就痛痛快快地到了。所以大昭寺供奉的是尺尊公主请过来的释迦牟尼佛八岁等身像。而文成公主从大唐请来的佛祖十二岁等身像就被供奉在小昭寺。等她们都过世以后,也就是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
如今这里的人民对佛教的虔诚有目共睹,你可以看到远途跋涉而来,前额因叩等身头而叩出一道圆形茧的僧人。而每天傍晚,围绕大昭寺叩等身头的佛教徒、男女老幼,四处都是。因为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可以说,现在的拉萨兴于大小昭寺,缘于两位公主加入藏地,更重要的是她们带来的释迦摩尼等身像。
如今,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
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拉萨位于温暖的拉萨河河谷地带,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人们说它是日光之城,最简单的原因,是它平均每天能晒到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2倍。
3658米的高海拔,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却没什么含尘量,大气透明度尤其好,这使得阳光能更好地照耀在拉萨大地上。在晴朗的天气,阳光灿烂而明亮,眺望远处的雪峰,清晰异常,暗蓝色的天空更加衬托出耀眼的阳光。
要感受这座日光之城的魅力,你得找到一些门道,懂得一些技巧,连如何发呆,那都是有讲究的。
在大昭寺前看百味人生
面对大昭寺而坐,看身边的藏族老人用青稞粒建造自己的佛龛,看磕长头的朝圣者的虔诚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