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佛教徒”名义道德绑架其他信众
案例一:乐善好施≠有求必应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佛弟子,你是否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有没有慈悲心?你们学的什么佛?一点小事还斤斤计较,你们佛弟子不都是应该忍辱吗?似乎因为你是佛弟子就应该是有求必应的大善人,是忍气吞声,没脾气的老好人。
小张刚刚学了佛,身边的朋友同事总让他请客吃饭,还总找他借钱。次数多了以后,小张看着日渐瘪下来的钱包,生活上犯了难,于是就找朋友同事们商量,能不能先把借了的钱还给他。
同事们却先不满起来,纷纷朝他抱怨:“你们佛教不都讲布施嘛,听说学佛的人都乐善好施,借你点钱,吃几顿饭怎么了。”
这些都是对佛弟子的误解。
佛教讲布施,布施就是以福利施与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无论我们是用智慧、知识,还是财力、体力,或者是用语言鼓励人、帮助人,只要能让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帮助,都可称为布施。在《地藏经》、《布施经》、《业报差别经》、《大智度论》等多部佛经中,都讲到布施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
作为佛弟子,我们在生活中要修布施,比如积极参与利益大众的善事,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上前帮一把;在街边遇到乞丐,施舍点钱财或者饭菜等等,这些都是布施。
佛弟子应该要树立“乐善好施”的形象,但并不是有求必应,满足别人的种种需求,甚至是一些无理的要求。乐善好施也是要有智慧的,不能太随意,要量力而行,布施值得布施的人,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别人做了错事,或者有损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佛教的方法修持安忍,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但这种安忍和宽容也是有智慧的,并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把对方所有的错误,甚至是对自己的加害、冤枉、侮辱等全部接受,否则就是纵容,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方法,去改变他们。
作为佛弟子,我们应当充满智慧地去做自己,不要被别人影响自己的信念,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也希望大众能够正信正行,对佛教多一些了解和理解,社会才会更和谐!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 法布施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