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引与家族记忆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我看过蓬头稚子赤着脚吹着口哨,奔跑在初春的田野,我看过耄耋老人眯着眼抽着旱烟,蹲坐在黄昏的篱前,转眼间,万家灯火成古陌荒阡,爆竹声声剩寒鸦点点。时代飞速发展,家族记忆却永远深刻在人的灵魂之中。

  从儿时起,我便有了追溯家族来源的想法,总会向祖父提出问题:“我们的家族是从何处而来,是迁居至此呢,还是属于本地家族?家族有没有族谱呢?”祖父的回答是,太祖父曾告诉他,我们是山西移民迁居而来,至于太祖父的答案是从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但又有说法,先祖自先秦起便在甘肃南部,陕西境内,好像也很有理有据。

  我们似乎是没有族谱的,但有“引”。每有族人过世,引上添写亡者名字与生平,家人迎“引”入户好生供奉,至族中再有白事,“引”添名换户。“引”上溯不知到何年何代,我未曾亲眼见过“引”的样子,自然也不愿看见,但大抵能做家谱之用。我未曾亲眼见过族引,距它最近的一次接触是少时随祖父参加一次白事,仪程中途误入灵堂后的小隔间,正中摆着一个乌色长木匣子,多少年后,我才知晓原来这匣中供奉着的就是族引。关于“引”,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历史,是我从太祖母处听来,族人尽知,代代相传。文革时期,“引”被视为封建糟粕,遭受搜查损毁,祖母焦氏一族的“族引”,当年便被一把火焚为灰烬,至今很为遗憾,再也无法得知家族曾经的成员与曾缔造的辉煌。幸而本家族中有一位老人,借将布帛木匣焚毁太过可惜之由,佯装清洗字迹,伪借了一块相似的布匹,瞒天过海,将“族引”藏在家中保护数年,背负族人唾骂,临终之时文革风头已过,“族引”被重新迎回,此事也成为了家族记忆。每年回乡,祠堂之上供奉的便是族引,与族引一同享尽香火尊崇的,还有这位半生受尽冤枉的老人。

  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多少人远离故土,辛苦谋生,族人四散零落各地,似乎并无多少联系,荣辱系于一身,不再有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成功喜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单身主义或小家庭观念下,家族也成为了模糊的概念,但忘记家族忽略姓氏的人,便如同飘蓬,心无归属,落叶无根。“引”,不过是一张布帛,一串逝者的名字,一份流传千百年的记忆,却引亡者之魂安息,引生人之思归乡。家谱或“引”的留存,追根溯源,感怀先辈,增强了家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是一个家族的记录与精神传承。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个人必然被裹挟着向前而去,做时代的螺丝钉、铺路人,但个人也有记忆不舍,也有喜怒哀乐,家国正史恢弘浩荡,家族小史亦有意趣,未来正在写就,不忘来时路,方见眼前景。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