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人,观察他显达时,所礼遇的是哪些人!(二)


贱则观其所不为”,当他处于卑贱时,观察他是否能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一个人不爱慕虚荣,才能够做到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喜之以验其守”,使他喜悦,考验他能否保持操守。譬如一个人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能否做到如如不动。这句话说得非常好,说让他高兴,拿什么让他高兴?现在人高兴的事,就是能有好的名声、好的利益、很多的财富,拿这些东西去考验他,看他有没有操守。

其实我们也可以考验一下自己,譬如,别人突然送给你一个很贵重的礼物,面对这份礼物,自己是不是生了欢喜心、贪爱心。如果欢喜心生起来了,就说明自己还有贪爱,操守不够。

当然,即便我们心里没有贪爱,外表也要表现出喜悦,为什么?因为别人送给我们礼物,这也是人家的一片心意,如果我们没有表示,这也不符合人情。但是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在内心深处是不是起了贪爱之心。

乐之以验其僻”,使他欢乐,也就是让他沉迷于声乐等欢乐的场合,检验他是否有邪念、恶行。譬如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经常被一些老板请去KTV、卡拉OK,然后再去喝酒,喝酒之后还有很多的节目。在这些欢乐的场所,看看他能否守住自己的节操,不去做邪僻的事情。当然一般人没有定力,往往经受不住这些糖衣炮弹的考验。

所以《弟子规》中教导我们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我们知道自己的功夫不够,所以对这些邪僻的、欢乐的场合要懂得远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受诱惑。

当然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让他欢乐,然后检验他,如果遇到欢乐的场合就浸淫里面而不能自拔,那说明这个人的定力、修养功夫还都很差。很多领导干部就是在欢乐场中慢慢地走向了邪僻,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气而不知不觉,结果习惯成自然,这些不好的习气一沾惹上,再想改正过来也就非常困难。

怒之以验其节”,使他发怒,检验他能否节制心中的怒气。这个“节”也有“性”的意思,也就是让他生气,看看他的性情如何、气度如何。在古代,很多有智慧的老师在考验学生的时候,都会故意用一些不好的态度来对待他,看他能不能忍受。如果他不能忍受,离开了,就说明这个人没有悉心栽培的必要,因为气量狭窄的人,前途必定不会远大。

惧之以验其特”,使他恐惧,观察他如何独自应对而不害怕。这个“特”就是“独”的意思,让他独自去面对,看看他有没有畏惧之心,够不够坦荡。

哀之以验其仁”,使他哀伤,或者告诉他一些哀痛的事情,让他处于哀痛的状态,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看看他有没有同情之心、仁爱之心。

在《群书治要·韩子》中记载这样几个故事。乐羊在魏国做将领,他去攻打中山国。这个中山国是一个小的诸侯国,而乐羊的儿子恰恰在中山。结果中山国的国君就把他的儿子烹杀了,再煮成像一碗羹似的送给他。乐羊看了之后,居然把这碗羹吃了下去。魏文侯听说后,就对堵师赞说:“你看乐羊为了我,居然把他儿子的肉都吃了。”堵师赞说:“他都能够吃自己儿子的肉,那谁的肉他不能吃?”后来乐羊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对他的功劳进行赏赐,但是却怀疑他的用心,怀疑他没有仁爱之心。因为他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可以吃下去,说明这个人心狠到一定的程度了。

苦之以验其志”,使他困苦,考验他的意志是否坚强。让他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受磨炼,看看他是否有意志能够坚持,这也是检查一个人的意志够不够坚强。所以修学,特别是提升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能够吃苦才行。

如果吃不了苦,就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所以要让自己接受苦难的磨砺,这样才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这个人的意志就非常坚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都能够坚持,而没有退心。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以上这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怎样知道这个人是人才?怎样考验人才、衡量人才?通过这“八观六验”,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人才了。

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衡量一个人,还要依靠父、母、兄、弟、妻、子这六种非常亲密的亲属关系。也就是说,你对一个人委以重任的时候,首先要向他的父母了解一下这个儿子对父母够不够孝敬。如果这个儿子在家不能孝敬父母,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在外对领导也肯定不能尽忠,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因为孝子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不会轻易做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事。

其次,还要向他的兄弟了解一下,看看他能不能够尊敬兄长,帮助弟弟、妹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够给以帮助,他对朋友也好不到哪去。最后,还要问一问他最亲近的妻子、儿女,因为这些人整日与他生活在一起,对他的生活习惯、毛病习气、缺点是最了解的。

我们经常说家人难以感化,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外面可以伪装得很好,但是在家里、在亲近的人面前,这些毛病习惯会暴露无遗,这些恰恰是家里人最为了解的。所以家人难以感化,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让家人真正地信服、心服口服、心悦诚服,没有做出能够感动他们、令他们佩服的事。

我们经常提到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大舜的故事。大舜的后母、兄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都没有想着去打击报复,没有任何怨恨之心,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最后他终于用实际行动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兄弟。

我们经常提到大舜,就是要用大舜的例子来对照、反省自己。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大舜后母兄弟,这样三番五次要置我们于死地的人,如果没有,说明我们很幸运,没有遇到这样的恶人,但是如果有,我们就要好好反省自己,倘若我们做好了,却还不能够感化他们,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我们的“德未修,感未至”,自己的德行、修养还不够,不能够感化身边的人,让他们心悦诚服。

从上面讲述中可以看出,古人特别有智慧,知道首先通过这六种最亲密的亲属关系来考察一个人。

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四隐”,就是四种隐恶扬善的、可以信任的关系。第一,“交友”,就是他现在所交的朋友;第二,“故旧”,就是他以前所交的朋友;第三,“邑里”,就是指他的同乡、邻居等等;第四,“门廊”,也就是他的亲信。显然,这四种人对他的过去、现在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考察一个人,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就用“八观六验”的方法,如此一来,这个人的真诚虚伪、贪婪粗鄙、善恶品性,就一览无遗了。“羡美”,批注上说作美恶,也就是他的善恶等方面的品性都能够被人一览无遗。这就是古圣先王辨识人才的精辟方法。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