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人,观察他显达时,所礼遇的是哪些人!


第一百八十三条: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是礼遇有恩于自己的人?还是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还是礼遇达官贵人,在那里攀龙附凤?这就显示出一个人的德行的高低。如果在显达的时候,他礼遇的是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帮助过自己的人,说明这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是一个有情义、有恩义、有道义的人;如果他礼遇的是那些穷苦的、需要帮助的读书人,那是为国求贤,一片公心。

在《说苑》中记载,周公代理天子之位七年,在这七年之间,他以拜师之礼去求见的人有十个,以朋友之礼去求见的人有十二个,那些贫寒之士中,可以优先见到周公的有四十九人,周公所举荐的德才兼备的贤才有上百人,教导的读书人有上千人,而他给那些来朝拜的人封予官位的,大大小小有上万人。试想,如果周公既骄傲又吝啬,那么天下真正的贤士就很少能够来朝拜了。即使有来的,也一定是贪图财位、尸位素餐之人。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很清高,清高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财,什么都不贪着,一无所求,与世无争,与人无求,自然就清高,显得品格高尚。一个人既不为财又不为名利,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官,出仕拜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报答知遇之恩,进而能够兼济天下。

诸葛亮本来在南阳隐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什么出来帮助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有求贤、礼贤之心,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看到刘备的诚意,看到他那种仁爱天下的存心,所以才出来帮助他。如果在位者没有这样礼贤的恭敬之心,读书人也不愿意出来做官。

贵则观其所进”。当他荣贵时,观察他所提拔和举荐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比如只举荐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或者给自己送礼的人,还有谄媚巴结自己的人。如果他只任人唯亲,很可能会结党营私。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虞舜是一个非常爱才重贤的人,他显贵之后所提拔和举荐的也都是贤能有才的人,比如他命禹做司空,让大禹治水、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做司徒,即教育部长,兴起伦理道德的教化;命皋陶做士,即大法官,掌管法律;命伯益做虞官,掌管山泽鸟兽。

正是因为舜知人善任,任官得其人,所以能够无为而治。虽然他任用了这么多的贤才,但是天下人还都以他为父母。正是因为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对内推荐贤才不避讳自己的亲属,从外面选举贤才也不回避自己的仇人。这说明舜是一个非常贤善的人,对人没有分别心,为国举荐贤才而没有自己的好恶之情,所以人们才对他爱戴不已。

尧帝曾经考察舜,问其治国之道,舜只回答了两个字:“事天”,就是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治国。后面举例说,“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在平地上浇水,水自自然然地就会朝着低洼潮湿的地方流去。“均薪而施火,火从燥。召之类也”,地上放着很多的柴火,你要去点燃它,火自自然然地会首先烧着那些干燥的柴火。这都是自然感召的结果。

所以“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尧凭借着自己美好的德行,感召而来的也都是贤良的臣子,还有人才;而桀的品行败坏,自自然然招致的也是那些德行缺失、奸诈狡猾的人与他为伍。

富则观其所养”。当他富有时,观察他所供养、款待的是哪些人。一个人富有之后,供养的是父母,是贤德之人、贫苦的读书人,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是养了一些倡优佞人,就是供自己游戏、玩乐、开心的,或者巧言善辩的、谄媚巴结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志向,自己一旦富有之后要利益他人、造福国家。譬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心愿,就是他希望有很多的房子,让天下有志气、贫穷的读书人都能够接受他的照顾,让他们好好读书,最后成就功名,为国家服务。

在《大学》中说“仁者以财发身”,有仁德之心的人,他有了财富之后,会把财富捐献出来兴办教育,救济穷苦,结果不仅帮助了别人,也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名声、好的身份,受到大家的尊重。这就叫“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没有智慧的人恰恰相反,他有了钱之后,就会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结果不仅会很快把钱财给败散掉,还会给自己招来身体的不健康,甚至身份、名声的败坏。这就是“不仁者以身发财”,他不惜用自己健康的身体,好的身份、地位、名声去发财,求得财富的增长。

譬如有些官员拿着自己的官位去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结果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败坏了自己的名声,锒铛入狱。这都是不明理所导致的结果。

听则观其所行”,这一句话有两种解释。听一个人讲话,要观察他的言行是不是一致,这是一种讲法。像《论语》中也讲,“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另一层意思,就是当他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比如领导者很听信下属的话,那就要看看下属有没有得意忘形,有没有借着这个机会谋取自己的名利;还是领导愈是信任他,他愈是抓住这个机会成就领导的德行,推展利益百姓的政策,后者就是行仁。

近则观其所好”。这个“近”也是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你平常接近他,了解他的生活状况,观察他的喜好、嗜好;另一种是,他闲居在家的时候,观察他的嗜好是否正当合法。有些人喜好赌博、喝酒、女色,这样的嗜好迟早都会给自己招致祸患。

在《群书治要·尚书》中就讲到,观察一个人他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六件事情。哪六件事情?“内作色荒”,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外作禽荒”,对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甘酒嗜音”,喜好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峻宇雕墙”,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雕梁画栋,可以说是极尽奢侈。“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以上这几件事情,只要有一件事做得太过分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

习则观其所言”,“习”,就是当他能够亲近君主时,观察他的言谈是否与正道相应。如果一个人没有去掉名利心,一旦跟领导者接近,他就会讲好听话,谄媚巴结的话,而不是引导领导者走在正道上。这种习气有的时候是不知不觉,这都是一种追名逐利的反映。

穷则观其所不受”,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对不义之财、非分之财,要见利思义。当利益现前的时候,想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给我们,我们也不能够接受。


在古代,即使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也都知道财富有两种,一种叫吉财,一种叫凶财。吉财,就是我们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而另一种财富,就是通过非法的手段,不道义的、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不义之财,它会为我们带来不尽的麻烦,甚至是凶灾。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就是因为他读书明理、深知因果,所以对于不义之财、非分之财都不敢去接受。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