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七大家族,有你的姓氏家族吗?
中国历史上诞生过很多名门望族,有的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些大家族不仅具备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对家风、家训和子孙后代的培养也很重视,故而能够代代相传,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比如下面这七大家族:
孔门世家
孔子,春秋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已成为影响人类进程的历史人物,中国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世界上都拥有极高的声誉。
在孔子身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家族绵延不断,子孙已传至八十多代,形成谱系有序,辈分分明,有史可据的规模庞大的家族。孔氏家族这样清晰地记载了2488年的家族谱系。不仅国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
到今天,孔子后人已近400万,其中中国大陆约300万,其余则分布在港台、日本、韩国、北美及欧洲等地。孔氏一家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繁衍最久、记录最完整的一大家族。
华阴杨氏
华阴杨氏,也称弘农杨氏,号称中国第一大传奇家族,延续上千年之久,历史名人非常之多,故有“天下杨氏出华阴”之说。
华阴是杨氏家族的重要生息繁衍地之一。从古到今,杨姓后裔活跃在中华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韬武略,载入史册者,历代不乏其人。包括西汉丞相杨敞,东汉太尉杨震,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号称“四世三公”。
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的越国公素及其子杨玄感;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一口气出了“十一宰相”,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都是出自杨氏,还出了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等饱学之士。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大族。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即便是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大乱世,但范阳卢氏始终屹立不倒。
范阳卢氏先后有22人出任宰相,仅在李唐一朝就出过8位宰相。以至于后来乾隆皇帝都说:“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族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范阳卢氏的后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领域皆有骄人成就。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佛教中国化的创始人“禅宗六祖”—惠能也出自范阳卢氏。
卢世一门在海外也开枝散叶,包括韩国两位前总统卢泰愚和卢武铉都承认自己是范阳卢氏后裔。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是齐国公卿之一,到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与“王卢李郑”一起被列为第一等大姓。唐朝初期的“五姓七望”,崔氏仍位列其中。
有唐一朝,“清河大房”就出了11名宰相,5名状元。从崔氏的崔意如算起,“清河崔”已存世2200余年;在门阀政治兴盛的700余年里,“清河崔”一直是士族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
琅琊王氏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制度最为鼎盛的时代,琅琊王氏更是其中的顶级门阀,位列晋代四大高门“王谢桓庾”之首,是当时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据《二十四史》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士,堪称满门风流。
慕容家族
家族是历史上最牛的家族,《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就是出自这个家族。慕容部属于东部鲜卑的一支,与宇文部、段部、拓跋部并称为鲜卑四大部。其中拓跋部建立北魏,宇文部建立北周,段部后裔迁徙到云南建立大理,但都没有像慕容部建立那么多国家。
慕容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六次建国。第一个建立的国家叫前燕,出了慕容皝、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雄主名将。前燕灭亡后,前秦统一北方,但是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后燕,慕容泓建立西燕。
西燕和后燕灭亡后,慕容德又建立南燕,慕容云建立北燕。隋唐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部的吐谷浑也是慕容部后人。家族先后强盛了400年之久。
钱氏家族
钱氏家族祖上是五代十国中吴越的开国君主钱镠。钱镠出身穷苦,在唐末五代乱世中靠军功起家,逐步统一两浙,建立吴越。在位期间对外尊中原为正统,对内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发展贸易,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少有的富庶安定之国。
钱镠之后,其子钱元瓘,其孙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当政期间延续了尊奉中原、保境安民的政策。钱氏家族也不像其他国家宗室那般为了争夺权力自相残杀,其子孙族人基本都能善终。
五代末年,钱氏纳土归降,将国家并入大宋版图,既保全了东南百姓免遭战乱,又让家族得以延续。尽管末代吴越王钱俶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赵光义毒杀,但钱氏子孙却多次与赵宋皇室联姻。北宋宰相钱惟演就是钱俶之子。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