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中记载的历史真实吗?比正史更可靠吗?
族谱作为与国史方志并称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其中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人文以及历史知识,是一种很特殊的文献资料。但经过历朝历代的编撰修补,族谱中记载的历史是真实的吗?会比正史更可靠吗?
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在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别记忆和技艺的持续传承。姑且不管时间序,单单从空间的渐进分布看,中国历史的组成,即可分为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个层面,其对应的便是国史、方志和族谱三大类历史文献。
前者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过去相对真实的历史细节,往往被认为是最值得珍重的信史。
而方志则是一个地方信以传信、建立地方文化信仰的标杆式资料,在当时往往作为一方父母官据以了解该地方风土人情并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手段的信息源,尽管它难以避免地存在各类错误,但人们还是乐于接受它的“客观”。
至于族谱,作为国史和方志的补充是历来的传统,但因其内容的局限、主观的认知、繁杂的人物关系而大部分时候仅存在于一族一姓之间,随着时代的推移,相信它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转而推崇一些大家的文集和笔记。久而久之,族谱的作用便有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不太可信的标签了。
与国史、方志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各个角落不同,民间的族谱往往散落于南方,特别是闽浙粤赣的乡村社会中,亦或者被束之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人们要获取其内容,并不太容易,甚至窥其一二都显得有些困难,因此,能够收集并仔细研读大量、不同族谱内容者,更是少之又少。
族谱,在明朝是作为一个人的“身份证”而存在的,相当于现在的背景。做官从仕都要看这张“身份证”的,于是很多人为了能做官,私自篡改族谱,把自己定为名人之后。
唐朝时期,修家谱,重门第的风气达到顶峰,唐太宗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关陇士族皇族一脉作为第一族,下令重修族谱。
武则天也下令重修族谱,加入自己所在的庶族一脉。
这种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出生高贵,随意篡改族谱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族谱的真实性。
除了朝廷皇室下令修建完善族谱外,宋代以后,门第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世族新贵和有识之士也开始私修族谱,纠正了很多官方修谱的不实信息。
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鼓励老百姓编修族谱,族谱数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对族谱的传承和保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街串巷,查阅资料,在有识之士和老百姓的自发努力下,族谱有了进一步完善,真实性也提高了。
总的来说,族谱中记载的事情不一定是百分百真实,但可以作为参考,做比对研究用。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