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因果,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圣人们治理天下、度脱众生的根本方法。孔子赞说《周易》,在最初的坤卦中就说:“修积善行的家族,必定会给子孙留下吉祥。积累恶行的家族,必定会给子孙留下祸殃。”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说吉祥和祸殃影响到子孙。而从实际来说,其中归于本人的吉祥和祸殃,应当比留给子孙的要大很多很多倍。
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尚书·洪范·九畴》,最后才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五种幸福引导人们行善,用六种困厄警戒人们为恶)。”“用”就是“以”。“极”就是“穷困苦荼”。
五福和六极,实际上是显示前生所种的善恶之因,以及现生所受的善恶之果。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前因现果”、“现因后果”,从孔子、箕子的这两句话,最能明显地体现出来。佛经中对三世因果的解说,最为详尽和完备,撮略概要来说,那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人们通常将自己今生所受的苦乐吉凶称为“命”,认为是上天的安排,却不知道这是自己前生所做的善业和恶业的果报罢了。上天哪会有厚待那个人而薄待这个人的安排呢?所以《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们如果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对上就不会怨恨上天,对下就不会责怪他人,只会兢兢业业地修善积德,对恶报感到畏惧而不敢作恶,修身反省,格除自己心中的私欲之物,那么自心本来具备的正知就会显现出来。
从此,原本放纵自心、为所欲为的人,全都能够约束自己的心念而成为圣明的人了。这是从儒教的角度所说的因果,尚且有这么大的利益。何况佛陀教人修习戒定慧,断除贪瞋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初可以断尽世间的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然后可以渐渐依次第往上修行,最终穷究真心,断尽惑业,圆满福德和智慧,彻证自心本来具足的佛性,成就菩提道。这些全都不超出因果之外。所以说,因果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圣人治理天下、度脱众生的根本方法。
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代儒家学者认为:“佛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欺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手段,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并且,人死了之后,身体既然已经腐烂消失,神识也就飘散无存了,纵然有地狱的剉斫舂磨等刑罚,又能施加在哪里呢?再者,神识已经飘散了,又让谁来轮回转世呢?”
他们破斥因果道理,导致人们什么恶行都不畏惧,什么善行都不希求。这样一来,对善行无法加以称赞和勉励,对恶行无法加以惩罚和警示,因为行善和作恶都没有因果,像尧这样圣明的君主和像桀这样残暴的昏君,最终都同样消失,没有任何果报,那么,对于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来说,谁还肯孜孜不倦地努力行善,小心谨慎地不敢作恶,以求得死后的虚名呢?
他们破斥因果轮回的道理,误认“格物致知”的涵义,徒然以诚意正心、尽道义、尽本分,作为觉悟世间、引导人民、阐明大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却不知道以“格”除自心私欲之“物”,“致”显自心本具的正“知”,显示前生今世、今生后世的因果报应作为勉励和督促。
这就像决开堤坝而希望洪水不要泛滥、废除饮食而希望人民不要饿死一样,怎么可能实现呢?所幸的是,每个人都具有可以成为尧和舜这样的圣人、可以作佛的这个心;不幸的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对他进行教化,就不免使他成为善恶间杂的乡人,成为轮回六道的众生,不能返本归元啊!
浙江永嘉的周群铮居士,从幼年到二十岁后,不知道因果的道理,已经养成了放纵自心、为所欲为的态势。自从民国初年,他在乡里的先辈贤士和善知识那里听闻到佛法,才知道了因果的道理,希望自己成为“克念作圣”的人,不禁怜悯起自己和其他人,为自己所犯的过错感到悲伤,也为犯了同样过错的人感到悲伤,于是他将耳闻目睹、确切无疑的因果事迹,辑录成一册,起名为《因果实证》。将要排印此书,期望人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最终超凡入圣。请我为此书作序,我于是写了上面这些话,用来阐明其中主要的道理。
转自《因果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