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有一古法,可引火归元、养胃化痰、疏肝解郁,会用的人已不多了!
导引按蹻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只要选对几个穴位加上一根中指,就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这个导引按蹻,到底是什么?竟如此管用?
学习过《黄帝内经》的人,应该都有印象:《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里,记载了五种养生调病的方法,包括:砭石、毒药、艾灸、九针和导引按跷。
这里的「毒药」是指所有能治病的中药,有毒没毒都统称为「毒药」。
前面四种方法,大家可能一看名字就能猜到个大概了,唯独这导引按蹻,可能没接触过的朋友,还真猜不出这是用来干嘛的。
其实导引按蹻,就是一种用于引邪外出、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舒经活络,以达到强身调病的方法。古代医家葛洪将它的作用总结为:「调营卫、消谷水、排风邪和长气血」。
说通俗一点,按蹻,就是点按经络穴位,并施以导引;导引,导经正通,引气令和。
也就是说,身体出现了问题,只要找对穴位,用中指指腹轻轻点按在相应穴位上,每个穴位点30分钟即可。
别看这个方法简单,但其中还有不少门道。
比如,点穴,就是轻轻搭在穴位上,不用揉,也不是用力按,轻点即可,力大了可就远离了导引按蹻的本意了。
中指的指尖朝向也有讲究,朝向经脉循行的方向是补法,与经脉循行方向相反则是泻法。
同一个穴位补法和泻法的作用不同,如果选错方向,可能会起到相反作用。这就需要大家对经脉循行方向有大致的了解。
说了这么多,我们如何学以致用,利用导引按蹻来调理身体呢?下面向大家分享几个常用的穴位: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吃得杂、进餐不规律,而引发脾胃问题,如:吃东西没胃口、胀气、拉肚子等,又因为脾胃问题而进一步引发体内痰浊滋生。
如《丹溪心法》里说:「所进谷气难化精微,易酿痰浊」。若脾气亏虚了,饮食水谷就难以转化成精微物质,则会酿生成痰浊。
这时不仅要健脾,使水谷精微得以生化,还要养胃,因为胃主降浊,痰湿(浊)是靠胃气降下去的,只有胃气强了,才能将酿生的痰浊排出体外。
因此推荐足三里穴,在这个穴位上施以导引按蹻术,既加强了脾的运化功能,也提升了胃的降浊功能。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补足三里?不完全是。有些人补了足三里会出现不舒服的情况,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胃中有火,再补胃就是火上浇油;另一个原因就是胃经不通畅。
这两种情况的人,用足三里穴需要先泻后补。等泻足三里达到通经络、胃火祛除后,再用补法,来健脾养胃。
初次接触导引按蹻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补,什么时候该泻的。
其实,只要通过观察身体的反应,就能知道该怎么做。「酸、麻、胀、痛、凉、热、风、湿」,这8种反应代表了身体经络不同的状态,比如说泻足三里穴的时候感觉手指底下的穴位很热,或者整条腿都很热,这就代表胃经或胃中有火,那就需要继续把火泄完再补。
如果泻足三里穴时,身边好像有风吹动,感觉凉飕飕的,甚至局部体温降低了,这就说明胃里没有火,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补足三里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就是足三里穴。
用中指指尖轻轻地按在足三里上,指尖朝着脚的方向,按上就不要动了,动作越轻越好。维持点按动作30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如果补足三里穴才三五分钟就觉得胃里胀、气往上顶、要打嗝,那就不要补了,应该去泻足三里穴,泻的操作方法同前,只是中指指尖的方向改为朝向膝盖。
现在上热下寒体质的人太多了,吃点热气的就上火,但下半身又很怕冷。这是因为本该在温煦下焦的元阳,都跑到上焦去了。
古代医书记载:「上热下寒者,引而下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导引按蹻法引火归元,将上焦之火往下引,以温煦下焦,使体内阴阳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如何引火归元?有一个穴位就是引火归元的常用穴——昆仑穴。
昆仑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内经注释・热病说》记载:「肾间动气,足太阳所王……故太阳先受邪气,循脉而上于头,得热则足太阳上者从之受热,即为上热下寒」。
足太阳经膀胱经从头走足,贯通人体上下的阳面,太阳经脉感受热邪,热邪循经上行可导致上热下寒。因此,调理上热下寒可从膀胱经入手。
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具有引导经脉气血上下运行、调节经脉气血分布、促进表里经气血转换的作用,对人体阴阳的运行也同样起到调节作用,能够温补肾阳,引火归元,因此常用来调理上热下寒证。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或食指摸到外踝,向后找到跟腱,在两者之间向里微微用力点按时,有一处感觉很酸胀,那就是昆仑穴了。
操作:找到昆仑穴后,用中指指尖轻轻点按在穴位上,维持30-60分钟即可,导引按蹻昆仑穴宜用补法,中指指尖朝向脚底方向即是补法。
由于生活、工作节奏过快、压力过大,现在也有很多人有肝郁之象。心里总是闷闷的,忍不住叹气,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令人心烦不已。
容易肝郁的人,平时就可以导引太冲穴来疏肝解郁,缓解情绪。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是疏肝理气主穴,也被称为「消气穴」,对于肝气郁滞所致的抑郁、胁肋胀痛、食欲差、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女性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定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搏动(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即找到了太冲穴。
疏肝解郁要用泻法,太冲属肝经,肝经的循行方向是从足趾走向腹部,也就是由下往上走。泻法中指指尖的方向要与肝经循行方向相反,所以指尖要朝向脚趾方向,点按3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