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圆教的态度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五集(一)

 

圆教

(二)圆教的根性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五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8:59

圆教为什么叫圆教?因为它的意义具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它的功能具有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不单单体是圆的、相是圆的,用也是圆的,请问圆教是谁的境界呀?佛的境界。一句阿弥陀佛是谁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所以一句佛号是难信之法。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不是耳朵听到、嘴里念着,就信阿弥陀佛了,就会念阿弥陀佛了,耳朵听到了是分别识听到了,并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真正含义。真正的信是信解的信,要有闻思,有了闻慧、思慧,才会解开这个信。救度众生是因为佛的万德洪名,而不是因为听到念佛名号的声音。

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请问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名号是不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都是果地圆满的佛。祂们的名号都是万德洪名,都是圆满的,但是有的人听到了反应就很强烈,给孤独长者第一次听到佛陀的名号的时候,汗毛直竖,泪水横流,身心震颤。给孤独长者平时乐善好施,救护弱势群体,福德积累得多,所以他听到佛的名号就有感应。这就叫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

《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

创发圆信之人。须明十种观法。十种观法者。一观不思议境。二发真正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诸法遍。五善识通塞。六三十七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善知位次。九安忍强软两贼。十顺道法爱不生。如是不滥。方入圆乘。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能成五品。台教云。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识。

我们今天再学一下昨天学过的最后一段:

(二)圆教的根性


所谓不善于学圆教,实际上还不是不善学,而是不曾学。譬如只知背诵教条,而没有实际的修持;或只知盲修瞎练,而根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这些都不能算在学圆教。怎样才够得上真正学圆教呢?首先,必须具至诚心,深信佛法的好处,自知罪障深重,惭愧忏悔,改往修来,因发心的真切猛利,可以消灭无始的罪障,得入圆乘。忏是忏其先罪,悔是悔其后过,忏悔一法,是去恶为善,背尘合觉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天台教中特别注重忏悔,如法华三昧忏等,这是薄地凡夫得入圆乘的一种胜异方便,尤必须加以最认真的修习。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对于圆教,不是读到文字,或者听别人讲了,就是在学了,“而是不曾学,譬如只知背诵教条”。即便把圆教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也不代表在学圆教,因为没有实际地修持。哪怕我们想要实际地修持别教,那也是三界外的菩萨修的;而圆教是佛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我们怎么修持?我们只知盲修瞎练,根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这些都不能算是在学圆教。

怎样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地学圆教呢?就是静权大师前面讲的“必修具至诚心,深信佛法的好处,自知罪障深重,惭愧忏悔,改往修来”。对于圆教,我们要生起虔诚的心,要发心真切猛利。什么人具足一点学圆教的相貌呢?首先师父要有师父的相;其次,弟子要有弟子的相。当这两个相都现出来了,这才叫师徒,这才是因缘和合。

大乘佛教为什么能传到中国来?也是因为中国具足了这样的一个根基,所以达摩祖师的师父就关照他,说东震旦土有大乘气象,你的法缘在那里,你应当去传播。所以一个地方要有这个根器,才有人来传大乘的法。《法华经》那么殊胜,但是有些人不能为说,乃至有五千退席,佛陀也不阻止。为什么?就是因为殊胜,有的人是领受不了的,对《法华经》皱个眉头的果报都是很严重的。

圆教这么殊胜,我们对圆教有没有生起真切猛利的心?有了这种渴望之心,忏悔起来就会很真切猛利。这个真切猛利有一个比喻,就像身后有一群狗在咬一样,跑得那么快,那种修行的急切、渴望。

虽然我们不能真实地、实际地修持圆教,但是我们可以真切地、实际地修持忏悔。真心忏悔、虔诚忏悔就能灭障。忏悔的对境是什么?就是以圆教的对境。

圆的境界,在显,比如说是普贤菩萨的体性大白象;在密,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秘密身。

为什么《法华经》里说,以后能听到、看到《法华经》的人,都是普贤菩萨加持的呢?因为普贤菩萨代表诸佛的身体。请问现在佛的身体在不在?普贤菩萨在不在?都在,但是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看不到的,只能心领神会。

包括下面的学习,我们要带着惭愧心来学,就读一读也要有惭愧心的,要有非常甚深的虔诚渴仰之心。包括去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每天做晚课,我说念到普贤菩萨十大愿要流着泪念呢?要跪在那里念,每一句都要念得真真切切,念得充满渴望。纵使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纵使阿弥陀佛名号我们闻如不闻,但是我们要渴望见阿弥陀佛,渴望去极乐世界,这种渴望也是一种具相,没有这种渴望的相,我们连极乐世界的门都摸不到。

佛已经圆满了,我们这些薄地凡夫,这些业障深重的人,靠什么见到佛?不是靠我们的眼睛,而是看我们的心修得怎么样了?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净化得怎么样了?否则的话,即便佛完全站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要求圆教的境界、佛的境界,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佛。把众生当成佛来看,能很快净除我们的业障。因为众生在我们面前表现的不圆满,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圆满,这就是我们不圆满的生命的投射。

这样,我们就会忏悔自己:一切众生的过错都是我的过错。“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这与佛的见地才相应。这样锻炼自己,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净,乃至很快就能见到真正的佛。

这里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静权大师的悲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忏悔,实际上是个胜异方便,千百年的仇恨也经不起一笑的,一笑泯恩仇;万亿年的黑暗也经不起一灯的,一灯能灭万年暗;无量劫的罪业也经不起一忏的,忏悔者得清净。

FORIQINGLIANGBAO

虚云老和尚也讲,修行要“但尽凡心”。如果能知道凡心,就是有智慧的;如果能尽凡心,就是大英雄。我们知道我们有凡心吗?我们知道凡心的罪恶吗?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凡心吗?实际上“但尽凡心”这四个字的分量很重的,它是修行的核心。

修行修什么?我们的佛性要修吗?佛性不需要我们修的,但是我们偏离佛性的部分是需要修的。我们说背觉合尘,觉要我们修吗?尘要不要修?尘是要修的,我们凡夫不觉悟的部分要修,觉悟的那个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是不用修的。

卧轮禅师作了一首偈子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大师给他纠正:“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是菩提,那我们修什么呢?“对境心不起,能断百思想”,对于觉悟的人,烦恼是菩提;对于没觉悟的人,对境心不起,不起百思想,就是菩提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三十三

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求善知识。勿于身心而生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无令间断。随顺善知识教诲。不应违逆。于善知识所有功德。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应生决定。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心不应变改。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闻一切菩萨行。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因善知识。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因善知识。引发一切菩萨善根。因善知识。积集一切。菩萨助道法。因善知识。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因善知识。成就一切菩萨出离门。因善知识。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因善知识。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因善知识。清净一切菩萨自性心。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