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寻踪:如何查找自己的家谱?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修订家谱的风气正在中国民间悄然复苏。

  查找自己的家谱,是海外华人寻根的方式之一。

  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繁衍兴衰,承载了家风美德,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核心价值。不少家训家规对现在还很实用

  家谱体量差异巨大,既有庞至数十卷的囊括各宗支的通谱,也有仅根据某一地一姓一支撰写的家谱。大多数家谱中,家规、家训、家族中人功绩、世系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期希望读者们能够学会"如何查询自己的家谱"。

  关于家族的信息要越详细越好,除了姓氏和祖籍,了解自己家族的堂号、始祖、字辈,会更容易确定谱籍。

  01: 家谱的常识简介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

  家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人文资料,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古往今来,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居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都有着各自共同的祖先,是血缘关系将他们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家族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为了能使统治得到延续和稳定,权力更替和财产的继承能够平稳实现,不致落入外人之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家庭都十分重视血统的纯正。为此,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谱牒就应运而生。

  早在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朝,王室就有了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这就是夏王的家谱。商、周王室也都有自己的家谱,后人曾加以整理,编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通代谱牒。

  司马迁在创作其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时,就曾参考并仔细研究过这些资料,写成《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完整、系统且具体地记录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由始祖而下的本支历代世系。同时,司马迁还根据春秋时期各国国君的家谱,编成《十二诸侯年表》。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相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的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幸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02:家谱的发展与演变 

  夏商以来,不仅王室有家谱,诸侯及一些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录家族世系。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

  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家谱进行整理,编有《世本》15篇,集中记录了从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系。相传,荀子也曾编有《春秋公子血脉》,此书今已佚,可“血脉”二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家谱的本质。

  汉代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十分重视家谱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种谱牒资料,用《太史公自序》的语言是“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史记》所记述的上古以来的政权更替和诸侯贵族的家系历史,是我们今天了解上古历史的权威著作。 

  春秋时期,皇帝的家族事务由政府专门设置宗正来管理,当然也包括皇帝的家世记载和家谱编行,民间的家谱基本处于自流阶段。秦代的家谱,现在已不见记载。

  汉代家谱,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帝王诸侯世谱》20卷,《扬雄家牒》《邓氏官谱》以及颍川太守聊氏所作的《万姓谱》等。此外,还有一些碑刻实物,也记载了家脉的传承。

  

  东汉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一是“察举”,即根据社会议论来判别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然后量才录用。评论必须由社会头面人士进行。而他们自然不会注意到普通人家的子弟,目光只能在同阶层的圈子里,这样,门第和家世就逐渐重要起来。

  三国时代,魏国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分九个等级从士人中选官,它以士人的籍贯、门第作为主要标准,这种选士方法,当时被称为门选。根据门第来选官的最终结果是强化和保证了门第等级的尊严,防止低门第者通过认宗、联宗、联姻等方式挤入高门第,分享特权和既得利益。

  因此,为了选官便利和身份证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豪门,都非常重视家谱的纂修。家谱在政治、婚姻方面作用的递增给家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谱牒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府设置“谱局”,专门编修谱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设“谱库”一类机构,收藏谱牌,以备不时查验。 

  为了能使家族等级区别清楚,南北朝时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也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区别记录各自的世系,据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记载,当时的谱牒著作就达一千余卷。那时的寒门素族,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除了与士族攀婚之外,只有伪诈高门,诡称郡望了。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