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这么热闹,真的不喜欢吗?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六集(一)
圆教
(三)圆教的道理
甲.无作四谛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六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38:49
(三)圆教的道理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藏教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明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别教明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无明至于老死,这十二支因缘,体即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体德圆融,名“不思议”;真常不变,名“不生灭”。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烦恼即般若;行、有二支,是业道,业即解脱;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是十二因缘,即是如来涅槃三德。又烦恼既无,业、苦亦空,业空则清净,一清净,一切清净,般若清净,解脱、法身皆清净,是净德;业性本空,即是解脱,解脱自在,一自在,一切自在,解脱自在,法身、般若皆自在,是我德;法身无相,无生死苦,亦无涅槃乐,无苦无乐,是名大乐,又法身无有生死,是名真常,一常乐,一切常乐,法身常乐,般若、解脱亦常乐,是常、乐二德。是十二因缘,即如来涅槃四德。在因名三因佛性,至果即涅槃三德,体德圆融,故为“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法华玄义》:“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者,为利根人即事显理也。《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者:无明、爱、取,即是烦恼,烦恼道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烦恼既无,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道,即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名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故。言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无明不生亦复不灭,是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也。”
--- 《天台宗纲要》原文
我们读一读这个内容,这里面的一些名相,我们平时很少去思维,什么是涅槃三德?什么是般若?我们念了那么多《心经》,知道般若德吗?般若的味道是什么?如果没有尝到,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对圆教的法,有没有生起好乐之心?
其实很多人对人天乘是特别好乐的,对财富是渴望的,对上天堂也是很渴望的,追求享福、享乐、奢侈、豪华,欲界多热闹呀!出三界有什么好呢?对于声闻缘觉来说,他们就很喜欢沉空耽寂。
所以我们也要反问自己,三界的对境,我们真的一点也不喜欢吗?如果带你去帝释天,假如你的宫殿在那里,五百个天女在等着你,你真的舍得放下吗?你还能来出家吗?如果放不下,怎么出三界?这是要训练的。
扩展学习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谶奉诏译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球。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我就喜欢找寂静地,闭关三年也不过瘾。以前我连出家都没想过,碰到了我师父,才改变了这个想法,跟着他出家。后来又想,等他老人家圆满了之后,我马上就去住山。我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气,我也告诉自己不能产生执着。所以达摩祖师为什么把自己搭的茅蓬拆了之后,他师父就给他剃度了?依什么而住?不是依茅蓬,而是依法而住。
佛典故事|《达摩祖师拆茅棚》
达摩祖师是国王的三太子,贵为太子,后来由于宫廷之争,他本来就无心于世间的这些事情,所以就奔一位高僧出家了。
这个高僧给请求剃度的几个弟子分别提出一些问题,达摩祖师回答得虽然还满意,但是高僧说:你必须亲手盖起一个茅棚,作为你请求剃度的一个功课。
于是达摩祖师就开始去建茅棚,经过一段时间的失败,然后总结经验,终于盖起了一座茅棚,连送饭的人都为他高兴。
但是当达摩祖师看着这个成果的时候,却又若有所悟地起身,把自己亲手搭建的茅棚拆掉了。
送饭的人觉得怎么会这样啊?看着他一次一次的失败,总算把茅棚建起来,替他高兴了,却看着他像发狂一样地三下五除二把茅棚拆掉了。
于是送饭的人就赶快跑回去告诉他的这位师父,“达摩今天刚盖好的茅棚,他忽然又把它拆掉了!”但是,这个时候他师父却颔首微笑。
达摩祖师悟到了,修行不是靠一个物质上的茅棚,师父让他来搭建这个茅棚,是要他找到心灵止宿之处,而不是外在搭了一个茅棚,可以坐在里面挡风避雨。他找到了内心的茅棚,所以他拆掉了外在的茅棚。他的师父认为可以给他剃度,便让他出家了。
所以我们读一读《天台宗纲要》,至少可以有一个粗浅的知识,可以在这里面选,如果喜欢圆教的见,就要按这个来修,甚至要发愿:我不要贪着在人天的境界里,也不能贪着在声闻缘觉的境界里。
解脱是什么?不著三界,才能从三界中解脱;不著声闻缘觉,才能从声闻缘觉中解脱。要想直趣圆乘,蕅益大师说,首先要做到不堕权曲。但是不堕权曲是要训练的,明明平时修的都是堕落法,怎么可能不堕呢?
所以解脱德这里就讲了这么多,法身德对于普通人来说断见惑、思惑,还谈不上无明惑,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要在别教里面才会讲的。
这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里面,具足了涅槃三德。
扩展学习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谶奉诏译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首楞严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