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天象地,开物成务,易经入门之如何认识易经
易经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个词,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易经是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故宫里的保和殿、太和殿,贞观、咸亨、永贞、至正、道光这些年号,以及“大哉乾元”、“大明终始”这两个朝代名都是出自易经。
太和殿
近代蒋JIE石、蒋百里、陈诚这些名字都是出自易经。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词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阳开泰,否极泰来,突如其来,无妄之灾,待时而动,与时偕行(俱进)也都来自易经,可以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但熟悉这个词不代表就对其有准确的认识,不少人都会将易经与命理、算卦混为一谈,这说明人们对于易经的认识是普遍存在偏差的,因此仅从减少被忽悠的概率这个角度来说,对易经做个简单的了解也是有必要的。
一、易经的产生
易经的历史极为悠久,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有着一个长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易经的易字来源有不少说法,个人觉得以“日月相续,循环不息”为佳,作为统领全书的“易”则有三层涵义,即简易、变易、不易,也就是说,易经虽然深奥,但以不易为基础,以变易为手段,以简易为归旨。对“易之三义”的理解似乎不必拘泥,也可理解为以变易为基础,以简易为手段,以不易为归旨,也能说的通,前者着眼于理论模型的构建,后者则以功用目的为导向。
易经最早是伏羲氏(推测距今八千年左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阴阳两爻,一叠为四,再叠为八,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以后在此基础上
炎帝时推演出《连山》,以艮卦为首。
黄帝时推演出《归藏》,以坤卦为首。
夏代用《连山》
商代用《归藏》
周代的理论创新成果《周易》则以乾卦为首。
《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可见《连山》、《归藏》都已经是六十四卦了,如果考虑到黄帝时代文字应该仍处于萌芽状态,炎帝和黄帝时期的易经主要用法应为观象会意,六十四卦每卦下面可能会有一些简单的表意文字(符号),但到夏商时则应该已经产生了六十四卦的卦辞,这个从《左传》中可以得到证明,至于是否产生了爻辞尚可存疑。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至殷末周初形成了周易,一般说法是周文王做卦辞,周公做爻辞,这个我觉得应理解为在二人的先后主持下完成了易经的体系更新工作,但考虑到文王的殷忧启圣,周公的多才多艺,二人在此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很有可能的。
现在所说易经主要指的就是《周易》,广义上则还包括了解释《周易》的十翼内容。
二、易经内容的定形
易经产生之初可能承担着计数(数学)、纪时(天文历法以至阴阳五行)、记事(文字)、占卜等多重功能,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功能逐渐弱化分离,易经便逐渐成为一部关于社会、历史、人事经验总经的百科全书。用系辞里面的话来说就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开物”就是认识客观世界,“成务”就是有效的改造客观世界,冒是覆的意思,“冒天下之道”是说易经广大悉备,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
易经与占卜确实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敬神重鬼的商人在固化易经与占卜之间的关系方面可能起了重大作用,但东周以前易经由祭祀阶层(掌祭祀、天文、占卜等)掌握确实有着天然的合理与便利,易经主要也是由祭祀阶层传承并发展完善的。因此神秘主义与占卜模式深刻地融入其中是难免的,易经与占卜的关系,可以说是离而不离。
但占卜只是易经的外衣而非内核,周武王伐商便是在天文、占卜所示都不利的情况下逆流而上并最终取胜,春秋时斗廉提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孔子说“不占而已矣”,战国时期荀子说“善易者不卜”,而孟母以“在中馈”教子,春申君以“狐济水”说秦,都已是直陈卦义,无劳占卜了。
周文王
不排除易经的卦爻辞、卦序在两周之间继续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动整体而言不会太大,而用于解释易经的《文言》、《系辞》、《彖辞》、《大象》、《小象》、《说卦》等内容(并称十翼,古人一般认为为孔子所做,虽未必尽然,但孔子对于十翼的写定和传播应起了重要作用)最晚也应于战国末期基本定形。
到了西汉之后易经成为群经之首,仕进的阶梯,易经也便进入了经学时代。
三、两汉及之后的易经
今文学家皮锡瑞愤激的认为,经学自东汉之后便是一部长长的衰落史,这自然也包括易经。易经自战国末期定形至今,确实可以说是长期停滞,未见有实质性的进步,就连卦义也是与世沉浮,显隐不定。
郑玄
两汉时期的易学,一方面是阴阳五行、天文星占以谶纬之学的名义大规模回流易经,另一方面是在象数之上叠床架屋,支离散漫,但是见其入未见其出,可谓用明而晦,渐失本相,易学于此盛极而衰。需要说明的是汉易重象数是风尚使然,不代表他们不通义理,就像魏晋崇尚玄学不代表他们就不通诗书,整体而言汉易的水平是很高的。
至魏时少年天才王弼扫象,重新偏重义理,王弼扫象不是真的不谈象,谈义理也未必皆尽其理,其主要功劳是扭转了风气,同时保留了义理的门径。
唐代《周易正义》以王弼注为主,汉易遂薪火失传。唐人讲事功,科举重诗词,经学非其所务,在学问方面实在比不上汉人精审。但一本义理为主的《周易正义》,一本保留汉易象数的《周易集解》非常重要。
宋易以图、书为鲜明旗帜,究其实质仍是五行天文对易经的再次附会,他们将自己发现的易经“新内容”称之为先天八卦,将周易称之为后天八卦,这实际上揭示了易经在产生后曾经历过一个与五行天文相分离,走向人事,走向实用的过程。至于朱熹剥离经传直欲将周易重新打回卜筮之书,则见宋人是神游八极,不知伊于胡底了。
河图洛书
元略过,明有来知德《周易集注》颇有功力。
清朝从历史的角度看不是个让人自豪的朝代,但从文化上来说却是一个全面反思的时代,其对古代文化的大规模整理工作(这里面自然也包括易经),成就是巨大的,易经也回归到象数义理并重的正途,可以说是否极泰来。订阅号易经天下。
以上只是大体而言,挂一漏万,其实对于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于易经的解读,都应采取批判的吸收,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态度。
四、易经与现代生活
易经是一门关于社会发展的经验科学,它的卦爻辞中所蕴含的道理与其说是先天的演绎推理,不如说是后天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总结,因此并没有落时一说。
与之同样出名的便是易经的难解,现代人直接去读的话基本和读天书差不多,如果抛弃易传直接去读卦爻则尤其如此。不管怎样,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易经是个绕不开的题目,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则是实现扬弃甚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有时间、有兴趣的情况下读读易经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