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靠不靠谱?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个人都时常会想到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家谱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真的靠谱吗?

 

所谓家谱

家谱称谓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谱牒、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叫法,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家谱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中国家谱的起源,历来争议较大: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说是起源于周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早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笔者认为,家谱应是伴随着姓氏文化的诞生而诞生的。

 

私修家谱

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伏羲氏时期。自先祖伏羲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从此,华夏子孙以血缘作为婚姻关系确立的基础,以姓氏作为家族瓜瓞绵延的标志,家谱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家谱在秦汉以后开始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在宋代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又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

 

靠不靠谱

在家谱中攀附名人的现象自古有之,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家谱也有很多是不靠谱的。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就像日记、自传、回忆录一样,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必定存在很大的主观局限。一般的族谱总要为本家族扬善隐恶,夸大甚至编造本族的显赫历史和优良传统,按照传统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而将真相掩盖起来。

任何时代的国史、方志乃至家谱都可能有不靠谱之处,这主要是人性的弱点使然,也只有摒弃自私与虚荣,秉持“质疑家谱诚可贵,求证家谱须严谨”的态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各种历史或材料的书写才能是靠谱的,否则,除了自欺欺人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家谱求证

求证家谱是否靠谱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谱中所列人物特别是同一时代并且同名者的生平履历及其后裔状况需一一考证,再对照与正史所载的生平状况看是否有出入;

其次,将历代世系作世代平均年率的计算分析,看是否符合人类繁衍的生理规律;

第三,核对同宗分支的异地谱载,查有无不同,分析其原因并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第四,综合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口头传说等因素来分析家族迁徙路线和大致时间,以佐证世系的正确与否;

最后,对于自己的求证拿不准或难下结纶的,可以把求证过程和观点写成文章罗列于后,供后人进一步去探讨,别急于轻易地下结论。

 

何谓堂号

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始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以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或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郡名堂号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目前,可查考的以郡号为堂号或谓总堂号的共有八十堂,涉及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颖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癈,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