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承载着历史的精神家园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提起祠堂,可能有些年轻的朋友会感到陌生而神秘,但大家或多或少从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也有了一个模糊的影子。

 

青砖灰瓦的老屋,砖雕石刻的院落,伴随着黄昏的落日,斑驳的倒影洒在门厅的匾额上。眼前就是一座祠堂,它静静的驻立在岁月长河中,仿佛记录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成长史。祠堂的出现,深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孝道的影响。

 

《礼记》中记载,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这里的“生则养”指我们获得生命,父母的生育之恩;养为奉养老人,包含了要使老人心情愉快,聆听她们的教诲,传承志向,切莫忤逆。

 

“没则丧”意为老人去世后的丧仪及安葬。

 

“丧毕则祭”就是祭奠追思先人。

 

这一切,基本上贯穿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同时也隐隐的和祠堂发生了联系。

 

祠堂源于古代上层社会的宗庙祭祀制度。那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上至帝王,建有太庙祭祀祖先。其他人则为家庙,祭祀祖先,但只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所以百姓家的小型祭祀场所就私下称为家祠。直到明朝嘉靖皇帝颁布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后,家祠开始以本族姓氏,依托血脉关系发展成了宗祠。

 

那么祠堂的出现仅仅为了满足祭祀先祖,追思先人的作用么?

 

在封建时代,我们不得不考虑生存的需要。底层百姓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诸如争夺土地、灌溉水源等纠纷。这时候同姓氏的本族宗亲往往是解救问题的关键。至于解决办法无非是双方谈判或是宗族械斗。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战争、瘟疫、饥荒的发生也会导致了底层民众的迁移。背井离乡的日子更是需要熟悉人之间的互相扶持,来解决无助与自卑造成的恐惧。

 

面对以上情况,如果人们用宗族血脉形式来凝结在一起,将大大降低生存难度,祠堂解决了这些问题。

 

随着需要,祠堂由早期供奉祖先的祭祀场所更多的加入了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功能,演变成了一种宗族象征。族中成员重要的“婚、丧、寿、喜”事宜也在此举行。

 

宗祠一般设有族谱,用以记录家族氏系与族中人口。设立族长,制定族规或是家训。宗祠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处理和教育,甚至驱逐出宗祠。

 

在宗祠,面对自己的祖先,追思着先祖的辉煌历史与创业之艰难;感受着家风与自己的责任;体验着祭祖活动亲人的团聚、庄重与热闹,能让自己得到莫大的认同。无论何时,平安回到这里,曾经出发的地方,只要祠堂还在,自己就不是无根之木。

 

或许,祠堂文化早已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它却深深影响着我们。它不仅是对祖宗的纪念,对后世的传承,更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未来的希望。热闹的氛围,淳朴的家风是对先祖最好的致敬。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的文化与审美在变化,但陪伴我们出生到终老的祠堂,始终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凝视着眼前祠堂的墙壁,古朴,沉稳的缝隙中流露出了家族的光辉,感受到了了却此件事,空无一身牵挂。徜徉在这时光记忆中,连阳光投射的倒影都变得笃定、踏实,如静水流深。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