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分布为何会“两极分化”,为何南多北少?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当然祠堂的用途还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祭祀祖先,像是为各方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的时候,都是可以使用祠堂的,这在古代,祠堂还是非常常见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的身影在北方渐渐消失了,从而出现了南多北少的“两极分化”的现象,那么祠堂分布为何会“两极分化”,为何南多北少?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
图源自网络
在我国南方确实是可以看到很多祠堂的,像是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方圆十里至少就有一个,几乎是一个村就有一个祠堂。而祠堂的大门上方还会挂着各个姓氏的宗祠横匾。只是这种宗祠在湖北、西南地区一带就相对少了一些,向北看,基本上是没有祠堂的,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说到宗祠的起源了。
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所以大家都是以种地为生的,而我国南方很多村子由于山多水宽,地形复杂、平原稀少、交通不便,几百年来都是那几个姓氏,不太有变动,各个家族的祖先,便成了老百姓最信赖的神灵。而盛放这祖先之灵的场所,就是祠堂。
图源自网络
祠堂最初是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庙,比如在《诗经》中就有讲到一位待嫁女采摘苹藻,蒸煮后献祭祖先的场景,而这就是祠堂的前身,还有在古书《释名》中也讲到,“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页。”所以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神主的房子。
先秦有祠堂,只是那个时候并不叫祠堂,直到汉朝的时候,祠堂这个名称才出现的,不过那时候的王侯贵族的祠堂与后世的又有点不一样,一般只有汉族的贵人才会建祠堂在墓所,而一般百姓是没有资格修祠堂的。直到宋朝,朱熹才确立了祠堂的制度,在这之后,家庙就被称为祠堂了。甚至在宋朝的时候,宋代的理学家们是大力提倡建立家庙,供奉祖先牌位的。
图源自网络
而宗祠文化到明朝的时候才达到顶峰,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村就建起了当地第一座祠堂,到了明末万历年间,全村就有26座分祠了。在这个地方,祭祖活动相沿已经成为习俗,变成了族人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只是随着的历史发展,很多祠堂都已经荒废了,而后在海外移民纷纷回乡寻根谒祖,他们捐建祠堂,转化祠堂功能,直接促进了祠堂文化的复兴,这也是为何现在南方的祠堂文化依旧比较繁荣的原因所在。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