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行大成者都是做到这三点!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总会一段时间顺利,一段时间不顺。有的人,把它归结为运气。其实不然。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老子认为:通过修行、善为道,可以达到大顺的境界。治国如此,个人修身养性,亦是如此。
有道的人,能达到大顺的境界,因为做到这三点。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我们经常说,人心叵测。
为什么人心叵测?因为心机多变,心智狡猾。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愚之,并不是愚蠢,而是“大智若愚”的愚。当人能弃智,没有狡猾的心智和心机,那么剩下的就是朴素,淳朴。没有心机,为愚。
人要提升自己,第一件事,就是要弃智。
并不是说,放弃智商,不去思考,让自己变得单纯。而是放弃多余的心思、心机,少点算计,降伏自己的妄念。
如果,别人算计你,你却不算计别人,是不是自己吃亏?
不会,不算计别人,你就始终是赢的。怎么理解?
如果你和别人下棋,无论你水平再高,总会有输的时候。但是,如果你永远不和别人下棋,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输。
同理,当别人算计你,你不跟他算计,你就永远不会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有的人说,自己想要清静,却很难控制心思和情绪。是什么原因?
是德行不够深。
你的德行,如果只有一碗水那么深,别人吹一口气,你的心思就会动荡;如果你的德行,像大海那么深,那么任何的风吹浪打,都无法撼动海底之心的深沉。
一个人降服妄念的能力,和自己的德行成正比。
德越深的人,越不会跟别人计较,越能包容万物;德越浅的人,越会计较,看不开,放不下,内心躁动不安。
老子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我们放弃智,不去算计别人,不动歪歪心思,慢慢地,人心就会自然归正,归正的心,才会感到舒服和清静,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油然而生,就会让你定静,玄德在这种定静中积累。
老子说的“玄德”,并不等同于现代人说的“道德”。
现代人认为,不乱吐口水,不乱丢垃圾,不说人坏话……就是有道德修养。而老子说的“玄德”远不止这些。
玄德,平息情绪,心平气和之下,自然而然积累的定力和心力。
正常情况下,别人骂你,不公平地指责你,你会生气,心情低落,讨厌对方。
然而,玄德深的人,根本不在意他人的言论,不论是责骂的,还是赞美的,他们都不会把他人的意见看得太重,更不会往心里去。
因为,你的价值,是什么,你内心很清楚,别人对你的肯定,或者否定,根本不会影响你。既然不影响,又何必太在意?
这一切,都需要一点一滴去修炼,去提升。与其说悟道是顿悟,不如说,悟道是玄德慢慢积累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自然开悟了。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深到一定的程度,人的精神意识,就会和万物“返”,回归本源,到达大顺。
修行人,总是做断、舍、离,“消”就是“返”,返璞归真。
顺为凡,逆为仙。
凡人执着于名利和得失,多多益善;有道人不被这些东西迷住,得之不喜,失之不惜,随时能拿起,能放下,境界自然高。
“弃智”、“德深”、“返璞归真”,看似是分开的,其实是一体的,你做好其中的一个,另外的也会跟着提升。
从外表看,一个人是否有道,他人很难看出来,自己的心中是很清楚的。真正做到了,就不会说,没什么好说的,自自然然过生活。
当一个人的精神和意识,真正调整到“弃智”、“德深”、“返璞归真”的状态,那就是到达了大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