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三十一)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历代传承诸上师!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闻思实修。

这个颂词讲的是行菩提心六波罗蜜多之智慧度。

六度波罗蜜多,是菩萨修行的六种行持,它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想成为真正利他的菩萨,就要努力行持并圆满六度波罗蜜多。

般若智慧就像我们行走时看路的眼睛,如果没有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智慧,光靠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这五度,则无法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也就是说,没有智慧度,六度也无法圆满,佛果也不可能获得,所有的修行如同盲人走路,不仅迷失了方向,而且根本无法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我们应当以方便、三轮体空的境界去修持能够辨别是非、修证悟道、了脱生死的般若智慧,这是一个大乘佛子应该实践的行为。

智慧分为以下几种:世俗智慧是了知世间万法的智慧,胜义智慧是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还有一种饶益有情的智慧——哪怕自己只懂得一点点学问,具备一点点能力,也要全部用于利益众生。

最高深的般若智慧唯有佛菩萨具足,但饶益有情的智慧范围却非常广,每一个普通人都可具足。比如尽己所能的帮助他人,或者为他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等,都是饶益有情的智慧。

无论闻思、实修还是修持任何法门都离不开它。如果打坐时缺乏智慧,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境界究竟是迷惑无相止还是清明无相止,是对还是错;如果停留在无记的状态,虽然内心有一点点平静,但不会产生任何功德;或者修行无法进步、停滞不前,睁眼闭眼都是一个状态,不善不恶……如果我们误以为这种状态就是止观双运的境界,那么所有人都不用修行了,老了以后就都可以明心见性了。

没有智慧,即使我们想受持清净的戒律,也不知道该如何行持;修持本尊心咒,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持诵;对境现前,更是没有办法辨别善恶,辨别真正的善知识。

很多高僧大德都曾说过,要想获得般若智慧,就要通过闻思修行来修习佛法。它不仅可以调整我们的相续,而且对今生来世也有莫大的利益。

智慧从何而来?智慧与父母的出身,居住之所、生活环境等都没有关系,它随着我们闻思修的深入而逐渐生起。夏绕瓦格西曾说过,在没有成佛之前,我们不要说“讲完我就不学了”,这样的话很可怕。

智慧,并不是知道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困了要睡在床上……这些并不能称为智慧。智慧相当于观照万物的眼睛,当我们拥有了智慧,内心就像升起了太阳一样,不仅懂得感恩上师的恩德和功德,懂得如何取舍善恶,深信因果不虚,也会对上师生起无比的信心,对众生充满慈悲心……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智慧。

所以,想要增长智慧,修持智慧,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我们就要脚踏实地的精进实修,才不会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菩提圆成

菩提圆成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菩提圆成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菩提圆成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菩提圆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