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15 虔敬心
1015 虔敬心
虔敬心也是一个非常深邃的词,非常难以理解。前几节课讲到了,我们有方向、有空间、有福报,这样的燃料。那么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我们需要有导航。我不认识路啊!我没有去过啊!纵使有人说他去过,我怎么相信他说的是对的呢?或者他说的是不是完全和我要到的一样,或者能否达到最后的终点呢?那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会一个一个去呈现。
我们先看,校正航向,先从这个面开始。既然我们需要导航,那我就要不断的确证我接受的导航是对的。那这个校正当中,就是四依法。因为这样一层层的套娃的穿透当中,太过复杂。每一层的境界,又完全的不同。那么我们的行持,或者一路上所经历的我的见闻,和别人讲的。我怎么能够去不断的通过这些去校正我的航向呢?
这就是“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依智不依识”,前边我们讲,依“如”,而不是依于“我的逻辑”。因为我的逻辑,是在我的世界当中的逻辑。超越我的世界,它就不成立了。那我们依于自己的智,其实转一圈,就像拔着自己头发,是无法飞离地面的。所以用我们的智识,我们是不会超越的。不会超越这个境界,这个就是和知识的差别。所以“依智不依识”,所以要依于“如”。这时候,实际上我们是依于法。依于佛,就是觉。依于法,是靠不断的循环。那是依智不依识。
“依经不依论”这个也很微妙。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看到从达摩祖师,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他们有不同的表达。比方我们拿四祖来说,四祖强调这样直接的心,那么单是这样的话,可能在一些高阶的修行人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就是在这个心上,这是很对,很好。这样去修的时候,可能会少了我们讲的大乘心的部分。
那这是四祖有问题吗?显然不是。那我们要去考虑,在四祖的时候,禅宗是什么样的?不说一脉单传吧,也是逃难的状态。那么三祖到四祖,他们在安徽的几个山之间来回跑,后来在庐山,比如待上十年。实际上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人是极少的。所以在这当中,能够有缘,并且行持的人一定是有大因缘,有大善根的。
所以我们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不需要涉及到组织,僧团当中的问题。那么一个祖师留下的言论,就像四祖去接牛头法融,我们去看到这些故事,都很精彩。在这样的状态下,其实他不会额外的去讲这个事儿,“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所以这个时候,讲出来的法,是不涉及进入到庞大僧团之后,所显现的问题。那当我们不理解这个的时候,我们单去看这个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祖师有过,而是我们的视野的偏狭在理解当中,会把它当做全部。
那我们对应来讲,拿论和《维摩诘经》来对,就看到《维摩诘经》的丰富和广大。我们就知道“依经不依论”。所以任何的论,都有他的时间性,有语境,有时代的节点,所以论终究和经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经和论当中有冲突的时候,是以经为根本,这也是汉传佛法,特别重要的。我们以佛经为核心的根本来修,就是大乘。在藏传,是以论为核心,因为它是依止上师,靠上师去传法。实际上这些论,也都是历代的上师。所以它讲:皈依境,那是另外一个系统,也是另外一种生态。所以不能横向的去对比谁好谁坏,完全是两种生态系统。我们理解每个法是有他的生态系统。
在论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菩萨也分第。我们会看到祖师留下的禅宗,历代祖师,他也有境界高低。纵使一个祖师,也有他刚开悟的时候,和他纯熟时候的差别。或者他在他的师父引导他悟的时候,有初关、重关、牢关。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不只是论,包括这些祖师的公案啊,这些故事的时候,都容易落入到一个什么呢?就是刻舟求剑。
如果我们只是从相上去看,它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其实我们是不能够完全还原或者清晰。他在那时候完全的处境。我们只是把他当故事去看的时候,从相上看,那么你纵使学他,其实你所有的环境都不一样。就像说,你可以克隆一个,你的DNA跟他一模一样。但是你从小的生活,接受的教育,所有的都不一样。所以你的DNA展开的方式,和最后生命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学这些的时候,如果只是把以前的故事,作为一种向往,这样的去模仿、去追随,实际上是很危险的。
我们通过佛经的学习,即便再回到公案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要回到他内在,而不是表面的故事,是内在的那个源问题。有些公案未必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比方说野狐禅的问题。野狐禅,就说这面有个老僧人去问百丈,到底是落不落因果?最后百丈说:不昧因果。他说,我曾经是这儿五百年前的一个主持,因为我说不落因果,所以就落因果,做了五百世狐狸。我这回可以解脱了。请到后山,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狐狸,那么它就是我。我希望能够按照僧人的方式去火化掉。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那这样的故事,你从历史上考证到底有没有?其实这不重要。因为公案不是去搞八卦的,不是吃瓜群众,禅宗的公案是拿来开悟的。所以我们只在法上,表的义,是不是能够引发开悟。就像预言一样,你说狐狸怎么样了?乌鸦怎么样了?它表的是那个义。而不是说这个事情,是不是经过公安部门确证,考古部门挖掘,是不是事实,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从这儿来知道,公案也好,它实际上是复现了一种源问题的场景。那么公案的作用呢?它是真题考试。在那一刻,比如师徒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一个这样心的直接的对话,做出一个显现。另外一方面,我们修到某个方面。如果你修到那个阶段,你把自己还原到那个场景,你怎么做?这就是一个真题考试。所以公案不是拿来修的,公案是真题考试。
所以不能刻舟求剑。所以依经不依论当中,这里面的层次也非常的复杂。所以切记这样的去把故事,或者从相上,去追摹这些大德,把这个作为修行。尤其标榜,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修行,有不同的路数。有的雪山修行,有的在世间。我们会标榜一些东西,高僧大德的风范,那个未必是你的路。那你的理解,和它实际发生也未必是一回事儿。这都会误读。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这当中,要有正见。而且古代留下的文本,未必都是对的。版本差别也很大,就是要经过勘辨。而且这个里面,本身很混杂,所以这个不展开讲。
我们知道,论和经是不一样的。所以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所以我们讲依于“如”,都是依于背后的这个。我们说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个人。六祖大师讲: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依。所以我们皈依的是三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是皈依我们自性,而不是皈依某个人。
皈依的僧,是指的僧团。是指的历代的贤圣僧,而不是某个人。我们对他成为一种部落主义,这都是非常的危险的。所谓皈依师也好,还是什么师也好,他实际上是个见证人。那么除非,像藏地讲的能开解你心境的,那是你的根本上师,那是另一回事儿。那是法脉的事儿,那叫法嗣。其实这些在早期非常严格,不管藏地还是哪儿。谁是谁的法嗣,是为了保障这个法的传递,准确、纯正、不被污染。
现在我们讲《维摩诘经》《楞伽经》,这都是了义经。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经,比如都是《阿弥陀经》,就讲阿弥陀世界的《观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有好多版本,那为什么这么多版本呢?有人就把它合成一个合集,把它合在一个最完整的版本。但实际上,经是不能动的。因为这些不同的经,我们读经,一定要站在医生的角度去读。几个人都感冒了,但是有的是伤风、有的伤寒、有的是流感,它是不一样的。不能把几个方子凑一凑,纵使是一种病,病的程度、阶段也不一样。不能把几个方子,放在一块儿,合成一个。说这这个最强大无敌,说这个最完成的方子,这个是大坏佛法。
所以这当中,几部经。实际上是给韦提希讲,给阿难讲,给不同的人的讲。实际上它呈现的不一样,这恰恰显示的是依智不依识,恰恰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因为在不同经当中,就像佛是一个医生,佛开出的药方,他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同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经,一个故事会有很多的版本。那其他,还有经的内部,还有很多。我们以为是重复的事情,这我都不展开,这个展开话题就大了。
这些经当中,实际上是有针对不同的场景去讲。我们都要得经义。这里面就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也就是给小学生讲的,给幼儿园讲的,还是给博士生讲的。那当然是不一样的。在它们冲突的时候,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的才行。
如果我们不是从佛心去悟的话。我们就看穿佛法内部的冲突,都会让人崩溃。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实际上每个法都有它的系统,它都是在系统当中相互映照,最后完成这个教学。单拿出这个片段来,就会这样的对比,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直,所有的法都讲究法脉,讲究传承。就是这个意思,是不能乱来的。这也不展开。
这四依法,是我们来矫正我们的航线。我是不是我自己独立就能做到呢?实际上是在自己见地、修持不稳固的时候,一定要依止老师。要依止真正的能够说正闻熏习的、真正有证量的老师。因为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文字或者相,背后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道。他才能帮助你去还原这些公案也好,这些经文背后的那个真义。就像我们现在讲的经,你去直接读文字,就是那些字。你未必能看到它的深义。这些一定要依止这种传承,依止这种真正法的流,才可以。
这当中提到,虔敬心的第二个部分。除了我们矫正航线的部分。就是那我怎么相信一个人呢?所以在这当中,我们的老师以前教给我们,熟读《维摩诘经》,不代表所有的法脉。就是你任何老师讲的,不能跟佛经有冲突。还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所以严格的这样的去以佛经为根基。
而且在佛经当中,不能说“我这么理解,或者某个名人这么讲”。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求我们,一定是佛经和佛经互印,不能说用“我”的讲法。我们说“依经不依论”,我依这个经。哪个人讲的白话本,或者流行的版本,那你还是依止的是人,不是经。
所以“依经不依论”当中,用佛经来互相印证,用佛经来互参。就比如几本《阿弥陀经》,你要循环去看,去参。你理解它背后的那个“无”的部分,那个真实的部分。我们还要读《维摩诘经》,懂得净土啊!
所以这当中,各个方面广学多闻,这种参也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循环。并且要得到直接的传承,才可以这样的真正得到这个,你才能有正见。去鉴定你是不是在正确的航线上。这件事儿是非常危险的,就是世间,尤其这个时代。各种借着佛法,借着僧的形象,去各种各样……这不说了,非常的乱。佛经里都有授记,这个时代是穿着袈裟,破坏你的佛法。
在这严格的就是要有,我们怎么来矫正航线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还用佛经来印佛经。所有的行持,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跟佛经冲突。
那什么叫冲突呢?不是只言片语从文字上的冲突,而是理解。而且在第一义或者第一谛上。我师父教给,《维摩诘经》是一个照妖镜,或者是一个宝鉴,一个宝镜子。十大弟子犯了什么错?菩萨品是怎么样?里面很细,我们一条条,包括前面的课,你会看到佛经会有清晰的次第。这些如果没有传承,没有真正教学的话。你根本不知道这些字在说什么?好像每一句话都是独立的,实际上它是有次第的。我们通过这些来矫正自己的行持。你也会确证,你修到哪了?对不对,都是有经作为根基来指导的,这是第二个部分。
虔敬心的第三个方面,在大手印里面讲,虔敬就是大手印。虔敬和世间宗教上的虔诚完全是两回事情。这种虔诚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归属,是一种价值,一种依赖。那跟我皈依的依赖,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是依照这个法,依照三宝,依照觉。而不是依照一个外在的宗教,这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虔诚是要你臣服,你要服从。像牧羊一样,所以叫牧师,要像羊一样,要这样的去听话,这个和佛法的根本上不同的。所以在这儿来讲,实际上讲的虔敬心。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义,依于“如”,在修当中,不是“自我”在跳,而是“那个”。
我前面讲,不管是打坐、礼拜、持咒,你能够停下来。不是被那个套娃所骗,而是会意识到背后的那个心。所谓念佛者是谁?那其实,换句话说,轮回者是谁?谁又知道这个痛苦呢?好像一直有个“知道”在。在地狱、在天宫,不是一直有个在受的吗?那个是谁?把所有拿掉之后,这个看电影的是谁?我们去体味“这个”,你认识这个“心”,和投射出去,基于事情卷入那个妄心,不一样。
实际上在这儿,这个叫虔敬心。这样的一种全然的敞开,但只是一种不轻率的巨大的敞开。而不是像小孩子,是有敞开。但是它不是,谁说都信,跟谁都跑,这个就不叫敞开。其实还是“自我”,谁拉我,我没有想法,我跟谁都能跑。其实跟谁都能跑,就是它也不会真正跟谁走。因为它的那个“我”还是很强,这个要区别开来。
当这种虔敬,“不轻率的巨大敞开”,“无嗔的巨大好奇”。这个无嗔,嗔是在贪、嗔、痴当中最为复杂,这个以后有单独的课单讲。所以在嗔当中,我们会有鄙视链,我们会有价值,会哪高哪低,哪个好,有对抗性。这种嗔,其实都是基于自我。在自性当中其实是无嗔的。所以我们讲定慧一体,教授坐禅,《六祖坛经》的这个部分,去体味。所谓直心是道场,说“庭前柏树子”,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我们从直心开始,深心发行,讲的虔敬心是指的这个“直心”。
那么当我们修持到一定的程度,内在的空明,这个慢慢真正的是虔敬心。另外一方面,虔敬心是一种巨大的开放。是对得什么呢?除了刚才讲得“不轻率的巨大的敞开”,“无嗔的巨大好奇”之外。实际上是面对无常。
当我们全然敞开的时候,我们不设定。我们是全然的接纳无常,因为心是没有过去的、现在、未来。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一但和外境结合,它就是相,它就是六尘。我们说六根、十二入。“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这个才是真正的止观,止观是这个观。最上乘的止观,实际上观是圣观,就是观“如”。所以叫如是我闻,是从这儿来。
在这个当中,“如是”,是这个虔敬当中。然后毕竟我在修啊,有一个在这里修的,有一个人他还没有证悟啊。有一个人,他在过程当中。所以我又敞开,去这样。同时我还有一个,能看到我还在这里,这叫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为什么叫《心经》呢?实际上整个《心经》,就是呈现这个心,就是虔敬心。“心”其实本身就是虔敬心。我们表达出虔敬心,实际上就是真心。我们讲至诚心,发至诚心,那个真心。所谓发清净心,发三藐三菩提心。进而我们对证悟完全敞开。后面我们讲到愿力的问题。一会儿我们讲,怎么能保证航线的愿力问题。
在这儿我们说,虔敬和敞开就是真心、直心、无染的心,这个叫虔敬心。所以虔敬就是大手印。在这当中,这个状态就是大手印状态,它是一个无修的状态。那当然我们知道,大手印的修法里面。有几个过程,有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那以后这个有机会单讲,实际上是一个心的训练。
最后实际上说到无修也好,讲的直心也好。这个就是虔敬心。实际上是心不断的在这个过程。我们要清楚,不是虔诚,那样只是一个傻傻的敞开。我善良,而且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我就在这儿简简单单的就好。我经常说,这个手不分瓣儿,会觉得自己单纯,实际上智慧没有打开。真正打开之后,是无限的丰富。我们守在一个俄罗斯套娃里,觉得自己单纯。实际上这是巨大的增上慢,守着这个。什么都不想去触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慢心,这种叫增上慢人。这个是非常麻烦的。他不敞开,他觉得他是对的,我就这样简单就好,你们那个太复杂,我们理解不了。我就这样就好,实际上是巨大的怠惰。所以增上慢对的是痴,而是一种怠惰。是一种不敞开的状态。所以虔敬即是大手印。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所以后面的几天内容很长,尽量在月底前把悟的氛围课程发出去。同时,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课程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yueyingxuzhou@163.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