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畏


第二百二十二句: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应当敬畏的事情:敬畏因果报应的事实,敬畏有德及有地位的人,敬畏圣人的教诲。小人不知道因果报应而肆无忌惮,轻佻的对待高居上位之人,侮辱圣人的教诲。”

君子有三畏”,“君子”指在位以及求学之人,无论是在位者或是不在位者,只要求学就称为君子。君子有三条恐惧的事。“畏”是恐惧而不敢违背。

首先“畏天命”。古代的批注把“天命”解释为善恶报应。何晏的《论语集解》,认为“天命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所以可畏”。皇侃的疏举《尚书·伊训》解释:“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此来解释天命。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举《周易·坤·文言》的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解释都是以善恶报应为天命,这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郊语篇》所讲的吉凶祸福大意是相通的,所以在这里就把天命解释为因果报应的真相。

畏大人”,“大人”指在位的人。郑康成注:“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天子治理天下、诸侯治理一个诸侯国,这些人被称为大人。为什么要对在位的人恐惧?有批注认为,诸侯治国、天子治天下,各有权力维护朝野安定,不能干犯,所以可畏。这是说,在位的人有权威,得罪了他们就会为自己招致灾祸,这种说法不够圆满。

另有批注说:“大人是有德有位之人,故须畏之。”这个讲法就比较圆满,如果是对于有地位、有权位的大人,自然就令人畏惧,孔子也不必要特意提畏惧了。

畏圣人之言”,皇侃疏:“圣人之言,谓五经典籍圣人遗文也,其理深远,故君子畏之也”。“圣人之言”,是指五经之中记载的圣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字。五经是指六经中除遗失的《乐经》外的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所记载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这些道理记载在经典之中,目的是警示后人,违背了它就会有灾祸。

所以“经者,常也”,“经”是恒常不变的常。它记载的都是恒常不变的规律,所以违背了它就会有灾祸,君子畏之而不敢违背。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依据老子的《道德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解释小人不知不畏的原因。他说,国法如网,虽然严密,但是犯法的人还有可能幸免;但是天命如网,恢恢疏远,作恶之人没有一个能够逃避天罚。

但这个道理只有有道德学问的君子才能够明了。小人没有道德学问,不论是在位或不在位,对于天命不懂得,不知道因果报应的事实,不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所以不恐惧,胡作妄为。因为不知,所以无知无识,什么坏事都敢做,这就是“无知者无畏”。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相信因果报应的事实,即使让他去做坏事,他都不敢去做。

狎大人”,是小人对在位者的态度,“狎”是一切不在乎、不放在心上,没有礼貌、很随便、很亲密。如果是对总统、首相、尊长,不能显得亲密而随便,即使对方是自己的朋友、同学,但是也要体现出庄严、恭敬。

如果懂得天命的学问,就懂得祸福的道理,其它一切学问也都会懂得。而一切学问不外乎“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见大人有大人之礼。礼很重要,“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学习《弟子规》、《常礼举要》就非常必要。有德有学的君子能知天命,所以他也懂礼,也能够礼敬大人。而小人恰恰相反,他不知道天命,也不知道礼,所以轻视大人。

侮圣人之言”,“侮”是侮慢、看不起。小人无德无学,不知道圣人所说的话是真理,所以会侮慢圣人之言,甚至批判、诽谤他。自民国以来,很多文人提倡的废弃经书、废弃汉字文言文,就是“侮圣人之言”。

所得的结果是什么?五伦关系没有人讲,伦理关系混乱,社会不和谐,出现很多乱象。这个结果值得后人引以为戒、引以为鉴。

这一章的前半段描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句话各有一个畏字;后半段描述小人,句法则有变化,仅仅说不知天命而无畏,然后说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将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三者连系在一起?古代帝王都是圣人,“一言而为天下法”,所以大人与圣人之言都出自天命。

古代称在位者为天子,天之子是替天行道,所以他所说的话都符合天命。天子的诏书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皇帝是天赋予他的地位,是通过他来赏善罚恶,所以天子所制定的制度、所颁布的诏书,甚至所说的话,都不能够违背天理。“圣人”解释为得道之人,就是明白天道、天理的人。所以他所说的话,可以成为万世的法则,圣人一言而为万世法。

中国古来有很多圣人,《论语》中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众生有福之时,圣人就出来教化天下。不听圣人之言,甚至取消圣人之言,这都是侮。小人既然对天命不知不畏,所以对大人和圣人之言也是不知不畏。


圣人的话符合天命、符合天道、符合天理,按照圣人的话去生活,才能够真正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违背了圣人的话,可以得意于一时,但是从长远看必败无疑。

所以圣人的话不是给后人的约束、束缚,而恰恰是希望后人能够过上真正长久美满的人生,并给以必要指导。如果明白这一点,再看圣人的话,就会生起感恩、恭敬之心。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