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无家风无以立,国无家风无以兴
人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孩提时期的我们,的确容易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久而久之,一个家庭的风气和价值观念就会融进一个人的灵魂之中。万万千千的优良家风凝聚在一起,便炼就了国风,铸就了国魂。
家风可以说是一个家族兴衰的关键,它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影响后世几代人的价值观。换言之,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家教,二者是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
各朝各代虽对家风的定义有所不同,相关典章制度也有所损益,但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优良家风才得以延绵至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大家在小的时候都知道,别人帮了我们,我们要会说“谢谢”,要讲文明、懂礼貌。其实,这就是家风的一种细微的体现,归根结底还是自孔夫子“礼”的观点。
孔夫子有言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就是出自被后世津津乐道的“过庭训”,当时可谓妇孺皆知。
相传,有一日,孔夫子站在庭院之中,见儿子孔鲤耷拉着头,便走上前去问:“你学诗了吗?”孔鲤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孔夫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呢?”孔鲤只好回去学习诗书。
第二日,孔夫子又问:“那你学礼了吗?”孔鲤还是摇了摇头,回答道:“也没有。”孔夫子责问道:“不学礼以后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身呢?”孔鲤听了便乖乖回去学习礼了。
作为一代圣贤,孔夫子深知家风的重要性,于是便以束己之礼来引导子女,使其不至走偏,也规正了他们的精神之路,正验证了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古至今,为效仿孔夫子的丰功伟绩,也为了传承孔夫子的优良家风,历朝历代经过对孔夫子“礼”的观念的不断研究,也渐知家风、国风的重要性。
例如,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就曾在其著作《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如是说:“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真切,意在劝诫子孙后代要勤学善思、尊师重教、知礼仪、讲仁义、待人接物谦逊温和、与邻为善。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是不过时的,也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的优良家风。
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个家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已经完完全全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为国风奠定了基调。
家风是国风的局部缩影,国风则是家风的宏观表现。它们就像是指南针,共同为中华民族和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究其根本,离开了优良的家风,国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弘扬优良家风,正当其时!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转发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及对您造成不利影响,同样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