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融入生活?




三千繁华,不过水月空花;

觅遍外境,自性方为本家;

见地高远,仍要取舍微细;

誓愿深弘,还需跬步日积。




问答:佛法如何融入生活等

前言

修行路上,有一句名言:独行快,众行远。


修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佛教四众弟子中的在家弟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每天被各种欲望包裹着,如果没有营造一种适合修行的场(氛围),来提醒、砥砺我们勇猛前行,退失道心亦是很快的事情,毕竟向上攀登提升很辛苦,而顺应欲望下堕却极容易。

因此很多法师大力提倡组建佛学会、学习小组,定期一起上课、交流心得、先进提携后学,犹如大雁迁徙时的编队飞行,用相互帮扶来实现更多同伴的远征,而掉队落单的孤雁,则会大概率陷入险境中。

对于笔者而言,经常遇到同修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家互通修行心得、相互答疑解惑,而笔者把这个过程,也视为一种学习、视作一种修行。

近期与一位道友交流,发现她的某些问题很典型,在征其同意后,笔者挑了几则问答,重新编辑整理出来,以飨同道。

问题一

赵师兄:坏人为什么可以长久作恶(而不被制止)?


奢摩他

1. 佛法的观点是无神论,万事万物的运行并不受某位神的操控,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尔如是),受缘起法则制约。在自然的缘起法则中,并没有好坏、是非、对错、美丑……这种二元对立观念。如同大地上生长灵芝,亦同时孕育毒草,大地并不判断哪个是药,哪个是毒,不判断哪个更具价值,存在即合理。所以,并没有一个处于操控地位的神来判断谁对、谁错,也不存在一个掌控一切的神来行使一种叫“惩恶扬善”的职责。倘若存在这样一位神,那世界上本不该有苦难与罪恶。

2. 法不孤存,万法皆观待缘起而存在。业缘果报,就是自然规律。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是自作自受。恶业种下,则恶因的种子就存储于阿赖耶识仓库中,种子的成熟,需要观待缘起(即诸多条件),缘聚才能生,缘尽就会灭。世俗观念框架内的所谓“坏人”,他们造作了恶业,则“恶”的种子已然种下,未来的某一时刻,当缘起成熟时,必然发芽、成长、结出恶果。但究竟什么时候成熟,自有其复杂的缘起,需要观待时间、空间、人、事、物等各种条件。

3. 通常这种疑问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坏人为什么还能继续享福?这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人是很复杂的,每个人的身心,都具足了各种善业、恶业、无记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拿我们自己而言,上一刻可能处于发心念佛的神圣光芒沐浴之中,可能天人路过都要给你顶礼;但下一刻可能因为芝麻粒般的小事而心生嗔恨,心性就立刻处于修罗道、地狱道中,饿鬼道众生路过都会对你一脸鄙夷与嫌弃。一个世俗观念中的“坏人、恶人”还在继续享福,只能说他往昔积累善根所带来的福报,还没享受完,只能说他曾经造作的恶业,因为暂时缘起不具足而恶果还未能呈现,仅此而已。善业、恶业之间不是相互抵消的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种子,观待各自的缘起,而独立地形成各自的善果或恶果,不是正负相抵的关系。

问题二

赵师兄:我无法原谅坏人,没觉得他们可怜,只是觉得他们可恨!我从没想过去度化这样的坏人,我想度的是那些弱者、可怜人。


奢摩他

1. 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美丑……这些都是人类的道德观念所给出的标签,非常主观。时代不同,这个道德定义的框架,可能会天差地别。比如在古代,用奴隶陪葬主人是当时的潮流,但用现代观念判断就是妥妥的杀人犯,可见这些道德标签并不靠谱(只不过有时候你要随顺世俗而已),修行之人,要警惕“模因”(meme,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的影响。

2. 举个例子:前世甲残忍地谋杀了乙,甲是杀人犯,乙是受害者。转世投胎后,因为业力的勾连,乙又遇到了甲,缘起成熟后,乙残忍地杀害了甲,乙被捕后被判处死刑,成了这一世人们眼中的恶魔,甲却成了妥妥的被害者。仅仅就这一世而言,乙是坏人,甲是无辜者。但我们知道,凡夫的生命形态,是于三界六道中被动地反复轮回的,如果仅仅用两世的视角来看待,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他们只是彼此之间未竟的业果报偿而已,没法清晰地说到底谁道德、谁不道德,没法简单地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而我们更知道,生命何止两世啊?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极其古老,不知道存活过多少个亿万年,因此这种业力勾连、纠缠,本身就像一团乱麻,没法追溯到源头说当初到底谁对、谁错。这是熟知因果后,我们应该掌握的一个观念,不要再狭隘地给任何人贴单向度标签(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都是机械的二元对立,都不符合事实)。

3. 佛法视众生平等,就是源于上述的宇宙人生真相:无数世的业力纠缠,不能够简单粗暴地进行单向度判断。而且众生平等并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经无数开悟者亲身验证过的事实。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佛性本身,我们的真如自性可包融宇宙万物,遍满恒沙法界,众生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众生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万物本就一体

4.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中有一句话,当初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曾热泪盈眶:“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意思是:众生都不愿意受苦,都祈求快乐,甚至菩萨们精进地求无上智慧,也是为了自己和他人都能远离痛苦,得到快乐。作为一个人,我们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做各种选择,但是初心都是为了离苦得乐,都是为了趋利避害。不仅仅是我们凡夫这样想,连伟大的菩萨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菩萨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而是这些伟大的圣者也跟我们一样,都想趋利避害,这种活生生的认同感,让我自己觉得,菩萨不再遥远,而是鲜活的,就在身边的,未来我也可以成为菩萨。

5. 离苦得乐、趋利避害,有很多种方式,但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很大。你可以选择嗔恨坏人,跟坏人斗,这是你的自由。但你要知道,所有选择,皆有后果。这种选择的后果是:敌我两伤。如果你是一位佛教徒,甚至是一位发菩提心的人,那杀敌一千,可能自损一万、十万、一亿。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这笔买卖,太得不偿失了,让你赔得底儿掉。

换个思维,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你既不跟他恼,又不跟他斗,不在意他,那他的恶业完完全全是他自己的,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再换个思维,我们用更高级一点的方式来处理:如果你能思维,他也是受情绪控制、被烦恼蒙蔽,他也想追求快乐,但因无明的缘故行的却是苦因,也是一个可怜人。你同情他,若有能力且有缘,就点化他;若无能力、无缘,你也希望他早一点开智慧,早一点遇到有缘能度化他的人……这一念的转变,就不仅仅是无过了,还有莫大的功德。作为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当你真的具备智慧时,你自然知道,什么才是最佳的选择。

6. 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反感?或者互相看不顺眼?可能真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业力的勾连极其复杂,即便是十地菩萨都不能彻底洞悉,唯独佛陀的遍知智慧才能清楚洞察。如果一个被你贴标签的“坏人”惹到你,你就发火了,你就要跟他斗,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存在:前世你惹了他,彼此之间一报一还而已。本来你修一下忍辱,旧业就报偿完了,下一世可能你们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但因为你的睚眦必报,会造成旧业未消,徒增新的恶业,怨结越结越深,更加得不偿失。

问题三

赵师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变得不快乐,看透生命的本质,难道不会很悲观、失望吗?


奢摩他

小时候,我们都比较天真且单纯,看似傻乎乎的,也没多少烦恼。但长大了,遇到挫折多了,对世界好像有一点认识了,快乐毕竟很少,且很短暂,经历过的快乐很快就会遗忘,而人生中痛苦很多,痛苦的觉受也会更加刻骨铭心(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于是就变得更悲观起来。这个时候,貌似看透生命但不是真看透的人,会对生命的过程充满失望、沮丧、悲观。

但对生命的理解,真正清晰明白的人,会懂得:无论是自然界的潮起潮落、阴晴圆缺,还是生命历程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只不过是缘起法,都是业缘果报而已,这个都是自自然然的,法尔如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解脱,从六道的分段生死中解脱出来,从三界的业力监狱中逃离出来,达到真正的觉悟、真正的圆满、绝对的自由(佛果)。

既然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法,而我们现阶段修行,需要借助这身体,需要借助这苦乐参半的世间人事物,需要借助这个舞台,这些都是成就你道业的舞台道具,就当是演一场戏喽,何必当真呢?留在世间,是因为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在世间的停留,就是体验生命、提升灵魂的过程,如果内心真的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你是会产生出对世俗的厌弃,觉得世俗追求的这些东西(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意义不大,这些都是让我们的心不要执着于人事物,让我们生出真正想超脱轮回的出离心,但不会对生命的本质产生绝望。因为我们有了更高级的生命追求,有了更高级的存在目的与意义。真正对生命的看透,是一种智慧。一个富有智慧、又慈悲的生命,怎么会悲观呢?肯定是更积极、更豁达、更乐观才对。

问题四

赵师兄:工作生活与佛法修行之间像两层皮,没法兼容。为了活下去就得工作,工作就免不了撒谎、勾心斗角,和别人产生矛盾。我可以不欺负别人,但别人决不能欺负我,别人欺负我时我就忍不了,特别容易愤怒。


奢摩他

1. 人之所以成为凡夫,反复被动地轮回于三界六道,原因就两点:“俱生无明”、“分别无明”。在《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中说:“俱生无明蔽本觉,生起失念散乱心;分别无明逐尘境,分立自他二执取。俱生分别二无明,即是众生颠倒因”。失去“正知”(正知,是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正念”(正念,是当下的思维不颠倒),才会造作善、恶、无记三种业力,才会成为轮回的因(并非只有造作恶业才会轮回,造作善业、无记业也导致轮回)。

2. 所谓修行,就是内求。既然导致轮回的病根在心地上,那修行的功夫也在心地里,不在外境。既然二种“无明”是病根,那我们就一点点去掉“无明”,而去掉无明,就需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处于正念、正知上,这才是修行真正的入手处。

3. 找到了修行的入手处,我们需要了解到分别无明,是可以在凡夫地修行中一点点去除的(俱生无明,是要到登地菩萨以后的境界才能触碰到的,那是登地果位以后的修行去处理的问题),而去除分别无明的方法就是断除“我执”,断除我执的核心就是去掉对一切的“执着”。

我们凡夫的心,会对很多东西产生贪着:比如金钱、权力、地位、名誉、健康、美貌、受用……继而会产生“贪嗔痴慢疑”等各种粗大的烦恼,这种生生世世由业力聚合成的我们的身心,会对某些东西额外执着,会形成强大的习气。

刚才说的粗大烦恼如果形容为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比较容易被发现;而习气就如同冰山沉在海面以下的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习气更加底层、更加顽固,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身语意,但却不容易被发现。

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发怒,那这就是一种强大的习气,我们修行,就是发现粗大的情绪(烦恼)并化解,以及发现潜在的习气,并逐渐消磨掉它。这个过程,就叫“化性”。

4. 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过程。前提就是认识到自己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哪一种突出的粗大情绪?哪一种潜在的顽固习气?),找准问题,才是修行的起点。容易发怒,可能是你现阶段需要处理的粗大情绪与顽固习气。找到病根,病就有了治愈的可能。

5. 发现了问题,我们来看怎么用佛法解决问题。如果易怒是现阶段突出的情绪(烦恼)及习气,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把易怒的毛病改正掉,最终的目标是彻底不生气、不发火。

目标树立了,我们要用到实施的方法,就是把大目标化解成一个又一个可执行的小目标。

先从时间单位上逐步递进:我们可以先尝试以一天为单位,看看从早晨醒来到晚间入睡,能否一天不发脾气?做到之后,看看能否坚持连续一周时间不发一次脾气?做到之后,再看看是否能连续一个月不发一次脾气?再之后是一个季度、一年,如果能做到一年不发一次脾气,基本上说关于嗔恨(发火)这个突出的习气,你基本搞掂它了,你战胜了这种情绪(烦恼)。

还有从内心观照及时性的维度,来看看掌控情绪(烦恼)的能力可否递进式提升。有一句话叫: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修行就是观照内心,时刻观照自己是否起了情绪?是否开始不满?是否感觉火气升腾、胸臆鼓胀?是否想要发火、想要爆发?对于情绪的控制,最初恐怕有点难,积习难改嘛!可以大体分成这样几个维度作为检验标准和递进次序:

5-1)最差的标准,是火已经发起来了,自己内心火山爆发了,但是能不能把它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哪怕自己去户外大喊、通过大运动量锻炼来排解……也要控制住不要把火烧及他人。

5-2)能不能忍着,不让内心的火山爆发?

5-3)能不能在火气生起的瞬间,发现它并马上平息掉?

5-4)能不能在火气想发未发时,发现苗头,灭火气于无形?

5-5)连想发火这个苗头,都不曾生起过。

6. 除了上述的步骤、方法之外,还需要辅助一些工具、技巧。世俗间,有些人是写文章的高手,当你总结他们的写作技巧时,会发现有这样一条技巧,他们非常善于文字的画面化处理。也就是读他的文字,你觉得鲜活,原因是有画面感。是的,我们平时做工作汇报PPT时,也遵循一条原则:文不如表,表不如图(意思是:能梳理出逻辑表格的,就不要用大段文字描述;能用图示来直观表达的,就不要仅仅使用枯燥的数字表格)。世出世间,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修行完全可以去世间法中借用一些工具,比如画面感。

6-1)我们可以把发脾气、发火,形象地想象为火山喷发,你发脾气的过程,就是从火山底层岩浆涌动的过程开始,到积蓄力量,到压力大到爆炸,然后从火山口喷涌而出,火山大爆发时,毁天灭地的。我们观照自己的内心,可以借助这种画面感,时刻警惕这种暗流涌动的灼热岩浆(嗔恨情绪)。

6-2)再比如,我们可以把跟别人产生的对立、冲突,想象成身上长出了长长的刺(这是在跟赵师兄沟通的过程中,她自己说出的关键词:像身上长了刺一般),就如同刺猬、豪猪身上的刺一般,我们可以借助这种视觉想象,把生气、对立、争斗的过程,想象成身上开始从汗毛孔逐渐长出长长的刺。这种画面感,会强化我们对于情绪的认知与捕捉。

6-3)还比如,我讲了朋友的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老爹是做生意的,他老爹做人修养很好,极少发脾气,他爹跟他说: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只有自己感觉失去掌控感,又没有能力找到解决办法时,才会发脾气。如果你做错了,那别人就骂对了,生什么气呢?如果自己没错,别人冤枉你了,那生气是他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他的错误而气自己呢?他爹教他一个不发脾气的妙诀,就是把发脾气的人,想象成一只唾沫星子乱飞的哈巴狗,人身狗头,摇头晃脑朝你喷,人能跟狗一般见识并生气吗?我这朋友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极少生气,有时候他脑海中出现的滑稽画面,甚至会在别人正在狂喷他时,他还能笑出声来。不得不说,这强大的内心。

7. 除了发现问题、树立目标、拆解目标、从易到难逐步施行、辅助一些视觉化的工具及方法外,其实想要真正做到那种不生气的修养,是要内心真正明理才能做到。我们要知道导致一个人爱发脾气的原因,无外乎几个:

7-1)心量太小。如果把一个人的心量比喻成气球的话,如果这颗气球只有1毫米那么丁点儿,一点点气体就把足以把它胀到爆炸,但如果一个人的心,像一颗气象气球那么大个头,可能一辈子生的气累加起来,都无法把它吹到鼓胀起来。

所以修行人,要有一颗大心。一颗大大的,包容的心。心胸太窄的人,容易疑神疑鬼,甚至是过度臆想而冤枉他人。心大了,世界就大了。佛陀的法身,遍满十方三世一切处,你我都生活在佛陀法身之中,想象一下佛陀的心有多大?!

7-2)缺乏同理心。作为凡夫,多数情况下还是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缺乏同理心。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只有少数是对客观事实的争论(对于事实的争论,也很容易找到一个共同认同的参照系,最终也容易分辨对错),绝大多数的争论是立场之争,因为立场不同,屁股决定脑袋,位置不同,利益就有差别。换位思考,你就能明白对方的立场,从他的角度看一看,你就理解了他为何那样去坚持。

7-3)缺乏透彻的智慧。明明知道忍辱有大功德,明明知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但到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脾气,那其实不是真明白,那其实不是真正理解并具备了这样的透彻智慧。真的理解、真的明白、真的掌握这种智慧,一瞬间就心开意解,绝不会纠结,更不会再发脾气。因为一念嗔心,这亏大发了,这完全有悖于趋利避害的初心。而没有彻底想明白但又忌惮于发火的后果,才会去硬忍,忍辱的境界,绝不是硬生生把自己要爆发出来的火山熔岩给压制回去,硬憋是会憋出病的,真的弄明白“缘起性空”四个字,你的火根本就发不起来,你也无须硬忍,自然就风轻云淡地面对了。

8. 归根结底,说修行与生活是完全两码子事,这是不懂修行,还没入门呢,缺乏智慧才这么看问题。如果彻底想通了、想明白了,生活中,真的处处都是修行。这才是真佛子,这才是佛门龙象,这才叫荷担如来家业。

问题五

赵师兄:关于吃素,单位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信佛吗?我担心他们对佛法起邪见,就否定了,这样属于撒谎吗?

另一些师兄的问题:某师兄说他发心吃净口素,但是影响到身体健康了;还有的师兄说他只是不吃肉,葱蒜还是吃的;还有的师兄说他吃素,但是蛋奶之类的不忌口,但听别人说鸡蛋可能是受精卵,感觉很惶恐……


奢摩他

吃素,固然是非常好的发心,健康、环保,又长养慈悲心。

关于吃素的原因,是否标明自己因为信仰而吃素,这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根本不信佛,你说因为信佛而吃素,他大概率会紧跟着说一句造业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为避免无谓的口舌之争与造作口业,可以选择其他理由:比如个人健康问题;素食更环保;肉食激素太多等等……都是很好的理由。

但如果他明确问你是否是因为信仰而吃素,你可以选择肯定地回答,也可以选择避而不答,但如果直接否定,可能不太恰当,因为多数走到长期持素阶段的道友,是经过了皈依发心甚至持戒的,明确否定自己的信仰(虽然言不由心)不太如法。

关于吃素,个人理解,能发心吃素很好,能吃净口素更好,但是要量力而行,而且一定要明白吃素的目的是什么?不要本末倒置。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僧人都托钵乞食,不蓄余食。那个时代,僧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积攒任何可能引发贪婪的物品、食物、金钱。因为是托钵乞食,施主布施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不挑不拣,并没有荤素之类的分别心。乃至于如今的南传佛教僧人(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等地),依旧沿袭佛陀时代传统,每日托钵到大街上乞食,施主布施什么就吃什么。但是有一点要特殊说明,佛陀承许的肉食,是三净肉:未亲手杀、未亲眼见或未亲耳闻杀、非单独为己所杀,只有符合这三条的肉食,才可以吃。

吃纯素食,大体有两个缘起,一个是当年痴迷佛法的梁武帝在全国颁布的法令,要求僧人为慈心故吃纯素食;二是大乘佛法兴起后,诸多大乘经典中的理念与要求。

我们要知道其实吃素的本质,是培养慈悲心,是珍爱生命,是践行众生平等,这才是素食的内核,就如同每日佛堂上供水,是提醒自己心地清净、众生平等、培养舍心一样,并非源于佛菩萨口渴。关于素食,并非说你一辈子吃长素(固然吃长素有相应的功德)就可以成圣成佛,别人吃三净肉就无法获得修行成就,这完全是两回事。

一般人说的素食,跟寺院里吃的斋饭,还是有区别,斋饭更加严格,是荤腥全戒的。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是位佛教徒,他也吃素,但他是戒红肉,鱼肉之类的白肉还是吃的。而有些师兄吃素,只是戒腥(肉类,但凡带血的都叫腥),不戒荤(葱蒜韭菜等);有些师兄吃素,是吃鸡蛋喝牛奶的。这些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没有强行的要求标准,视自己的发心量力而行,除非你为了修某个特殊法门或闭某个特殊的关,师父对你有特殊的要求之类的。

说到底,我们拥有一个物质化的肉身,而且需要用吞食其他物质来维持生存,这个本身就是在向外境索取,索取的结果就是欠下债务,欠债就要还债。

比方说牛奶,本身母牛产奶是为了养育自己的牛宝宝,但人类拿来自己饮用,并未征得母牛的同意,这就是不予取(盗),蜂蜜、鸡蛋,也是同等道理。

而肉食,就不仅仅是不予取一定量的产出物了,而是直接取了人家的生命,这个债务(命债,或连带的共业)就比较大、比较重了。

《楞严经》中说:“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这就关联到《起世经》中讲述人类的起源,佛经中说人类起源于光音天来的天人(所谓光音天,是彼此的交流凭借光信号进行,类似于光量子通信,不需要声带震动发声交流),因为来地球游玩,贪恋地球上生出的“地肥”,用手指蘸取品尝,觉得味道不错,就贪心发而大吃特吃,因为吃了四大中带有凝固属性的东西,所以身体失去了轻灵光明,变得晦暗沉重,失去了飞行的神通,也回不去光音天了(这里我们不去辩论人类起源的问题)。佛教经典中说得很清楚,你吃的动物、植物,都是“服其身分”,然后就产生了业力纠缠,也就是俗称的债务,就成了彼此生命交缠的缘起。可以说,你活着,要生存,要养活自己的肉身,就要不断吃进去食物,无论荤素,你都是在欠下债务,并与不同生命形式之间产生着复杂的业力勾连,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素食比肉食的债务轻很多很多,这实际上是一个自己取舍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道友,动不动就拿出吃肉下地狱之类的话恫吓他人,还自以为这是“法布施”。导致社会上有很多人误解佛法,以为信佛就必须要吃素,所以他们不敢亲近佛法。在《金光明最胜王经》里佛说:“常行法施,诱进群迷”;《维摩诘所说经》中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三千尘

三千尘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三千尘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三千尘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三千尘。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