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中的无意识境界,其实是这种状态!


每个人都有权力做出选择,要么做个舒畅通达的人,要么选择利欲熏心。

前者得来的是快乐,后者得来的是快感。

乐是永久有意义的状态,感是转瞬即逝、欲壑难填的未来,孰好孰坏,相信诸君自有选择。

很多时候,人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他进入了发呆的状态,也许什么都没有思考,心里那一刻没装什么东西,耳朵也没有堵上,眼睛也都睁开着,可是对周围全然不知,好像自己进入了其他世界。

即便眼前有再好看的东西,耳朵有再好听的音乐,都已闭塞了。

这就是人体所存在的本能。

道学总是强调一件事:“众生皆有道性。”

对于一般人来说,“道”究竟是什么,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即便有人能说清楚,也未必看明白。

因为“道”与体悟的感受很有关系。

一、得道的粘蝉老人

《南华真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这段话的意思,主要是说孔子很惊讶这位驼背的老人在粘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拿东西一样简单,他很想知道为什么,所以就问这位老人是不是有道在身。

这位老人说自己确实有道。

其实他是经过了特殊的训练:他要练习用竿累起丸子,而且保证数量逐渐增加,而出错的几率逐渐降低。

这个阶段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可是到了下一个阶段的时候,要求可就不一样了。

在完成举臂的过程中,“若槁木之枝”而且要“唯蜩翼之知”。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做到全程,手臂的举起就像树木的枝一样完全稳定,只有目标的存在。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太简单了。

人有个特点,后天习惯去控制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人、事、物。

我们以为很多身边的事情是小事,完全可以人为操办,但是最后事实证明,是被自信给害了。

假如要像这位驼背的老人那样,完成第二阶段,各位读者不妨自己举起手来试试,别说在竿上放东西,用最缓慢的过程举竿都会不稳定,有抖动的情况。

二、两种最常见的脑电波

为什么会如此呢?答案很简单。

因为我们自身有杂念,心不定,所以无法凝神静气,当你越想用控制的方式实现目标,最终只会导致失败。

西方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研究就是发现人其实在完成与实现某个目标,或者学习的过程里,人的脑电波会出现两种最常见的情况:

1、α脑波,放松性警觉

它以每秒钟8-12周波的频率运行着。

当人们在做“白日梦”或遐思时,脑波就会呈现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人应该是处于放松式的清醒状态中。

2、β脑波,有意识状态

它以每秒钟12-25周波的频率运行着。

当人们处于清醒、专心、保持警觉的状态,或者是在思考、分析、说话和积极行动时,比如说猎犬在追求猎物的时候,也是处于这种状态。

实验证明,前者比后者的效率更高,作用更大。

从该层面来看,驼背老人的第二个阶段之所以优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能让自己处于α脑波的状态。

《道德经》中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α脑波的状态就是上述经文所说的那样视、听、搏这三种感官都无法直接感受,但是却可以体会存在,至少从心理学与这段经文的结合。

可以看出,人处于放松性警觉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处于无意识的境界。

放松的情境,没有任何控制的强加,心无杂念。

在“恍恍惚惚”中,唯有“天地与我同在”的豁达,以及面对事情愉悦、清静、圆融。

三、消除杂念,进入无意识的境界

道家并不主张“无”是不进取,也不主张“无”是要等同于没有。

只要我们结合当代科学成果去细细品味,很多事情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至少从心理学的应用来看,大家应该尝试进入放松性警觉的状态。

按照《清静经》中的记载叫做“遣其欲”,其实就是平常理解的放松自身,清除心中杂念,不要被人为的欲望与意识去主导自己,让个体在面对外界指定事情的时候,遵从直接感应的内在。

但是,也有一种“视而不见”的情况,刚好与《南华真经》中驼背老人刚好相反。

古时候,有一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走到了金铺里面,看着闪闪发光的金子,直接抓起一把,就在闹市中穿行了。

他走出没多远的时候,就被抓住了。

别人问他,你难道不知道周围很多人看着你吗?

他回答不知道,当时自己只是看到金光闪亮的金子。

小时候,读到这个故事,我会觉得里面的人很傻。

但是,当自己进入道门之后,与诸多信众一起探讨人生中的波折,很多关于人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在不断重复这个故事。

这种情况,是人被外物所完全牵引,心中满是欲望,这种情况叫做“孤阴不长”,人身上变得一点阳气都没有,当然只知道闯祸了。

外物的获得,往往是努力的结果,当你把外物当成努力本身的时候,你就和上述的主角一样,容易将所有人忽略掉。

不妨可以称之为有眼睛的瞎子。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众生皆有道性。”

我们暂且不谈高大上的修道层次,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用道学的眼光来看,每个人都有权力做出选择,要么做个舒畅通达的人,要么选择利欲熏心。

前者得来的是快乐,后者得来的是快感。

乐是永久有意义的状态,感是转瞬即逝、欲壑难填的未来,孰好孰坏,相信诸君自有选择。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白云仙院

白云仙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仙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仙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仙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