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不是因为好看


什么叫“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

古代的大德、学者对此有很多种解释方法,或许因为《论语》没有特定、正式的传承,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宗教界,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方面和藏传佛教有所不同,比如对中观、唯识、现观、密法或其他论典,历代论师也有各自的抉择,但在一些大的观点上比较一致,差异并不大,因为有传承,在这个规则当中,不会特别违越。

而对孔子的思想,不同领域的学者、思想家都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开显过。其实这也很好,圣者、大德的语言,往往有很多层面的甚深意义,大家根据各自的理解来挖掘,可以见仁见智。

所以这次的讲解,我们也会有不同观点,对其他人的解释或许有不同看法,但不管怎样,把不同的见解留下来建立学说,应该也可以。


你是“颜控”吗?

那么对“贤贤易色”,一种解释是以贤为贤:“贤”指内在的美德,且以此为贤妙。

如果能这样,就可以“易色”:改变对美色的态度。当我们更加重视内在功德的时候,就不会特别在意外表、容貌。


爱TA的美色还是心?

或者,因为这段文字围绕着妻子、父母、君主、朋友四个内容展开,“贤贤易色”可以理解为选择妻子时,应该以其内心的贤善为主,而不要太看重她是否美貌。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好看的皮囊,不如善良的灵魂

还可以理解成,当一个人有了内在的贤善功德,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容易改变。比如,心地特别善良的人,即便长相不好,也有很多人喜欢;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即便其貌不扬,也深受学生欢迎。当然,有些长得不好的人,因为特别有钱,也是倍受青睐的(众笑)。

因为“易”有“转移”的意思。当你的内在功德远远超越外表,形象就改变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你的相貌转移到了德行上。

这些解释,都说明孔子所在的战国时代,非常重视内在的美德。和外表的庄严相比,美德才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很多比你丑的人,都比你伟大

就像“尧舜禹”之前的远古时代,有个丑女叫“嫫母”,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从历史上看,她又胖又黑,按照现在的审美,整体形象是不“过关”的,除非在非洲个别国家(众笑)。但她智慧超群、秉性善良、宽宏大量,还有很多非凡的功德,最终被当时的国君所接受。后来嫫母作为内助出谋划策,在国政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她发明了古代的镜子:一次,嫫母偶然在一块石片上照见了自己的面孔,于是带回去打磨,制成“石镜”。石镜可能模模糊糊的,没有现在的镜子清楚,不过古代的铜镜也是这样。嫫母长相丑陋,原本不愿意照镜子,像有些介意容貌的人,可能还会把镜子砸碎,但她没有这样做,把镜子推荐给了大家。

包括诸葛亮的妻子,历史上也说她长相欠佳,但其智慧远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的很多战略思想都离不开她的规划、筹谋。


美色是短暂的

可见,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今天这个时代,好像颜值代表一切,只要长得好看,即便性格恶劣,有各种丑陋的过失,暂时也能被容忍。但实际上,如果这个人不温和、不善良,颜值再高,时间长了也会受到不同对待。毕竟生活在世间,仅仅靠外表解决问题是很困难的,应该重视内在的功德。

其实功德比美色更可靠。因为美色短暂,不管是男士还是女士,容貌都像藏地夏天的花,只会鲜艳两三个月,很快就在秋天的风霜中衰败成另一种颜色。

而能伴随我们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还是内在的美。法王如意宝曾说,一颗不害任何众生的善良的心,或许在某些社会团体中会遭受侮辱、歧视、轻毁,但从长远来看,它在任何时代、场合、情况下,都会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是对“贤贤易色”的理解,由此就能知道,古人最重视的是什么。某种意义上,内在的美德远远超过外在的美色。美色的确能吸引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德行跟不上,只会给自他带来更多痛苦。

 

摘自索达吉堪布讲《论语》

  美 不 美 , 不 在 第 一 眼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听《论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索达吉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索达吉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索达吉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