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活佛:有些名义上修大乘的人,实际上修的是小乘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01
大悲
大悲是怜悯苦海中受煎熬的众生,有一种不忍的心情,如慈母欲将自己正在受苦的儿子救度出来的心情。
比如常啼菩萨,他看到众生受苦,就经常在哭,所以才叫常啼菩萨,这是大悲心明显的表现。
我们学大乘佛教,首先就必须要具备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不能称之为大乘。
小乘佛教也有悲心,但却没有大悲心。大悲,是大乘与小乘的差别。
看到别人有困难,或者看到众生在受苦,我们产生同情心,这还不是大悲心。大悲心是在慈心、悲心的基础上再加上增上心,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有一种责任感。
看到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众生后,应该有一种肩负救度众生使命的高度的责任感。光有慈悲心是不够的,有了慈悲心以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袖手旁观呢?还是该做点什么?
比如说,见到一个小孩子掉在水里时,人们就会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的人看一眼就走了,认为这不是我的孩子,漠不关心;有的人看到后说这孩子可怜,得救救他,但我自己不会游泳,没有办法,干着急;
有的人说,等我先学会了游泳再来救,或有人说等我往生到阿弥陀佛国,学好了救度的本领再回到娑婆世界来救度众生,这样的悲心是差劲了些。孩子已掉到水里了,这事能等吗?恐怕水里的人是等不住的。
真正的大悲心,就是有一种非常迫切要救人的感觉,哪怕自己的生命失去了也要救度,没有什么等到学好、修好了再来救度的说法,立刻就要投入救援。
在这一种情况下,即使是为救他人我把命送了,也尽到了大乘佛教弟子应有的责任,这才是真正大乘的悲心。说要等到学好了、修好了本领以后再来救度,这从大悲心的角度来讲,是不太合理的。
02
大智
大智,是指通达人无我、法无我,能具破除二障的大智慧,用这种大智慧来自修和度众。
小乘教的声闻、缘觉没有法无我,只有人无我。大乘的智慧,无论是在深度、广度上,都比小乘大,所以叫大智慧。
有的小乘经典里也局部讲到了人无我智慧,讲到了一些空性的问题,但却不像般若部、华严部那样地来讲更深刻的、更广泛的大智慧,所以小乘只能称作智慧,不能称作大智慧。
大智慧是大乘菩萨道特有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无碍通达相有性空这一种的智慧。
03
大心
心怀一切众生,叫大心。
修大乘道的人,自己的心中应该有一切众生,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的生死安危,更不能像有些人是想着为了解除一些病痛、为保家庭平安、为了做好生意、为了保住官位等等。
如果初入佛门,是以这样一些世俗的、不正确的心理而信佛的,那么,皈依以后经过逐步的学习,我们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贪婪、自私的东西。
凡是在这些贪心、自私心支配下的一切思想行动都不是佛教的东西,更不是大乘的东西。
学大乘教应该有大心,这种心量非常广大,能够盛得下法界的一切众生。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发心种类有三:
1、国王式的发心,等我做了国王之后,再为众生创造幸福、救度众生。是发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度化众生的心。
2、船夫式的发心,自己是划船的船夫,众生与自己同坐在一条船上,希望自己与众生同时到达度化的彼岸。
3、牧人式的发心,好比是羊被圈在羊圈里,牧人先把羊都赶出圈,最后自己才出羊圈。这一种的发心是观音菩萨的发心,先让众生成佛,最后自己成佛。
从菩提心的品位来说,牧人式的发心品味是最高的,是发心要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利乐众生当中去。
04
大勇
大勇或说大雄,是不畏一切艰辛、不怕任何苦难,哪怕多少劫受苦、受难也要把众生度出苦海的勇气。
这是一种不畏任何艰难困苦,在任何逆境都不会退转,坚决要利乐众生的大丈夫之气。
任何一个学大乘佛教的人,都应该有这种大勇。
05
大精进
精进就是刻苦、勤学苦练。《入中论》中说“一切善功德都来源于精进”。
无论是学习还是修炼,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这种大精进心。没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做不了大事情的。
我们要脱离生死、度化众生,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小事情。即使是在世界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花大气力,要有精进心,何况是要度化众生的同时度化自己,这样艰巨的工作,没有大精进心是做不到的。
我们应多看些古代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传,看看他们走过的道路,他们如何求法、如何学法。
看一看释迦牟尼佛传,释迦佛在因地时甚至舍身求法,宁可把自己的身体舍掉也要求法。还有常啼菩萨传,常啼菩萨卖身求法,因为没有供养,他把自己的身体卖给富豪当奴隶,拿卖自己所得的钱去求法。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进的精神,不精进不可能成佛。凡是有成就的高僧,或者说成就师,没有一个是不精进的,没有一个是享福作乐而成佛的,不可能。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很好,僧人的生活也一样,不愁吃、不愁穿。但是,舒适、富裕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负作用很大,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头脑不清醒,没有很高的志向的话,就会堕落、退化,成为形式上的佛教徒。
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如果不严格按照要求好好学修的话,就会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中丧失良机,临终时带着极大的懊恼、悔恨离别亲人、离别这个人世间。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能做的时候,多做些事情,否则,临死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06
大行
大行即般若行,如施舍、持戒等。
虽然,通戒是大小乘无二,但是大乘教的僧戒、居士戒里加了一条利众的内容,有了这条就是大行,而不是小行。
虽然是同样的戒律,但动机、目的不一样。小乘人皈依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解脱,大乘佛教皈依、持戒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戒律一样,但大小乘戒的性质不一样。
施舍,如舍身饲虎。《金光明经》中记载佛陀在因地时的一次舍身的故事:那时,菩萨是国王的三王子,有一天游园在山上见一产下七个虎子的母虎,身体非常的虚弱,众小虎吮奶已干,觅食不得也快要饿死。
菩萨见此情形觉得太可怜了,寻思该如何能救这些虎。他先把身边的人都打发走,然后自己脱去衣服,躺在母虎面前让牠吃。虎已无力咬他,王子就用干竹枝刺颈出血,投在老虎面前。
此时天昏地暗,大地六种震动,天雨种种妙香。家人来寻,只见王子衣帽挂在竹枝上;满地血污,骸骨、头发散地;老虎吃完了王子身肉,嘴巴血红……这一种的大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忍,是世间第一功德,无论在家出家。有忍心,什么事都能做好,世上最难学的就是能忍。
忍辱、忍苦、忍穷、忍地位低下、忍吃亏等等,做大事的人不可缺少的功德就是能忍,没有忍什么也做不了。
汉地历史上有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在那样吃苦的环境下忍下来,最终达成了复国的理想。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作为佛教徒,就应该有忍行。有忍行,家庭、社会的很多矛盾都可以自然消除。现在很多的事情都是不忍而引起的,因为缺乏忍行,家庭闹不团结而分崩离析,在外与人没说三句话就要吵起来、打起来,结果打架斗殴导致犯罪。我们佛教弟子确确实实应该从这个忍字方面下功夫,力行大忍。
定慧的道理在智慧中已说,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07
大方便
佛教的大智慧具大方便,有很多的方便法门,适合每一个人的特殊情况。
我们做事或是学佛时,往往喜欢定上个框框,大家都用这个框框来套,应该怎么做、怎么念、怎么修,用一种形式的东西来规定,形式当然是需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大方便是根据人们各自的身份、地位、职业、家庭特殊身份的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和修行的方便。为了大方便,佛陀说法开辟了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做事或者度众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个方便原则。
08
大力
大力就是度脱的能力很大,能够度脱一切五逆十恶、罪苦深重的众生。
对特别众生的特别度法,佛教里面有很多方便法门。小乘教里面要求,应该够什么根基、具什么条件才能够修。而大乘佛教,对于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能修,无论他做了多少坏事,只要他放下屠刀,就会进入菩萨道之门。
当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不了义的说法。有的人说,既然拿屠刀的人放下屠刀就能成佛,那没拿屠刀的人不是早就成佛了么?不是这个意思。
是说他既然放下屠刀了,就可以改邪归正,慢慢地修,最终一定会成佛,不是说即刻就可以成佛。佛教里面有很多这种不了义、权变的说法。
对屠夫来说,他在想:像我这样一个罪业深重的人也能成佛吗?度他的人就可以说:能,只要你放下屠刀,你就可以立地成佛。等到他把屠刀放下,就慢慢引导他入正道。这就是方便法。这一种的方便法,大乘佛教有很多。
09
大愿
即是四弘誓愿一类的大愿:
众生无量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还有如普贤五百大愿、弥陀四十八愿。《入菩萨行论》中说“愿地狱变成天堂,愿互相残杀的武器变成朋友相赠的花环”等等。
这种愿确确实实是非常得大,这无量的愿,称做“愿海”,像大海一样地广大无边。而这一切的大愿归结到一起,宗喀巴大师说,就是一个弘扬佛法之愿。只有弘扬佛法,才能完成这所有的愿,也就是所有菩萨的大愿的完成途径就是弘扬佛法。
弘法之愿是愿中之愿,是最大的愿。
但是,我们光发愿还是不够的。如为利众生愿成佛,发这一种的大愿心,开始进入菩萨道。但此愿心若是不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仍然是空愿,不解决问题。
如果发愿后,从思想、言论、行为上开始实践这个大愿的时候,你就已经是菩萨了,这个时候开始得到菩萨之名。发心、受戒,开始有施舍等的菩萨行的时候,就成为了贤位菩萨。
如果没有行动,你还没有真正进入菩萨道,这在《入菩萨行论》中讲得很清楚。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仅有愿心叫菩萨愿,还不是菩萨行。
比如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参观、旅游,这只是一个心愿。当你开始迈步离开自己的家门,向目的地踏上一步的时候,愿心驱使下开始有了行动,叫做菩萨行。愿、行菩提心,就是这样分别的。
如果经常在发这种大愿,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仅仅念诵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却无一点实际行动,你这个誓愿就是假的、空的,就等于是在向诸佛菩萨撒谎。
你在佛菩萨面前发誓:“佛法无边誓愿学”,学了多少呢?“无量众生誓愿度”,你度了没有?度了几个?“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没有?断了哪些?“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向佛道里面踏进了没有?踏进了几步?
如果只做些念诵,一点也不做,在佛堂天天念,就是天天在向佛菩萨撒谎。光说不做,流于形式,无法用所学真正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修行简直就是一种自我的嘲笑。
在佛堂上念诵的时候发誓,下座后就不干了,这是非常不好的。大愿要见于行动,不要让任何一种的愿成为空愿。
有人发愿说我要修寺院,我说你先不要发这个愿,当你条件成熟,你可以做到、开始做的时候再发愿,不然你发的愿就会变成妄语,这对自己不好。任何一种愿心,当你有把握做的时候发,不然就干脆不要发空愿。
愿心必须要见之于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佛的人必须要了解这个原则。
10
大果
大乘佛教追求的最终果位是成佛,成就无上佛果。这是大果,不是生在天堂或者生在极乐世界的人天乘小小果位,也不是进一步出离世间成为罗汉的小果。
“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要实现成佛这个愿心,成就这样的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