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一切痛苦的根源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26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第八,精勤之十法    

 

一,初学者应当精勤闻思。

 

就像在上班工作之前,需要十几年的学习,学习且实习完毕以后,才能进入岗位一样。初学者像一张白纸,什么都茫然无知,只有一颗虔诚的心。此时需要认真去做的,是闻思——学习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而不是修行。

一些佛教徒喜欢走极端的路,要么只闻思不实修,要么号称自己是实修者,极力排斥、抵触闻思。自以为是实修,其他一律否定。试问,根本不懂修行方法,连佛教的基础常识都一问三不知,只是道听途说地抓来几个修法,甚至将迷信与佛法混为一谈,这样必然会在修行过程中衍生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问。把佛法看得越来越神秘,自己也变得迷茫无措。

 当然,如果能长年累月做到一心不乱地念佛,那是再好不过,念佛法门是往生极乐的最佳捷径。尤其是对没有文化或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学净土念佛是非常好的选择。但念佛仍然需要一定的闻思,否则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念佛、真正的净土是什么,这样念佛要不就是心猿意马,要不就是没有自信,很容易产生怀疑,最后即便能往生,也五百年不能开花见佛,也即在五百年中无法成为菩萨、阿罗汉,只是普通的凡夫。其他法门本来就没有那么简单易学,就更需要闻思了。

现在很多寺院里面虽然供奉着金光闪闪的佛像,汗牛充栋的佛经,但究竟有没有佛法也不好说。虽然出家人的戒律属于戒定慧之一,也算是证法,但仅仅让佛法隐藏在自己心中,没有广为传播,不能让其他人懂得佛教的理义,如何延续佛陀慧命?


弘扬佛法不是简单的劝人向善、做慈善、当义工,而需要高智慧的人才。如果不闻思修行,智慧从何而来?如果没有智慧,佛经也只能成为供养的摆设,而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这样一来,佛法的前途将岌岌可危。仅仅上一个早晚课虽然很好,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寺院里的出家人也必须重视闻思修。

读懂佛经以后,不但对生生世世有利,而且现实生活也能相得益彰。虽然闻思以后不一定马上就能显现出善于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在精神领域,自己所听闻的佛法就能大大地施展拳脚了。

如今,随着物质的日渐丰富,人类的精神却开始走向贫瘠、空虚的荒野,当物质与精神严重失去平衡以后,物质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倒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焦虑与不安。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必将迎来抑郁症等更多精神上的问题。此时,佛教就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的头号敌人与最大问题,就是内心的欲望。因为有了欲望,无论有钱没钱,不满、仇恨、抱怨等负面情绪都会络绎不绝而来。欲望不但不让我们解脱,连今生今世,都不让我们过上比较幸福的生活。

比如,当人类发明了电脑等机械化、现代化的使用工具以后,本来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台机器可以代替过去成千上万人的工作。按理来说,我们应该过得更自由、更轻松——不需要工作八个小时,只需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可事实却适得其反,如今的很多人除了工作八个小时,还要加班加点,仍觉得事情多得理不出头绪。这一切,都是欲望在作怪。

如何解决?首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知正见,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可有可无的是什么,画蛇添足的是什么。在任何问题上,佛陀的智慧都可以包治百病。尤其是在心灵的问题上,佛陀的方法更是恰到好处且所向无敌。若能适当地调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有机会过上开心、幸福的生活。一方面可以修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幸福且有意义地生活,同时还可以帮助别的生命。

所以,在学佛之初,先不要盲修瞎练,也不要搞个人崇拜。在闻思以后,就能懂得什么样的上师是可以依止的,什么样的上师是应该远离的。

现在网络传播的力量很强大,好坏难辨、鱼龙混杂,如果没有辨别的能力,很容易走偏走错。

佛陀的智慧不专属于某一个教派,也不单单是佛教徒的专利,无论汉传、藏传,显宗、密宗,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可以学习、借鉴,佛教尊重别人的信仰,但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也不能放过传播佛法的机会,因为佛法能让人们变得更加健康、快乐和平安。


 

二,生起觉受后,应当精勤修行。

即使我们按照大乘佛教的方法,经年累月地修持诸如知母、念恩、报恩等菩提心修法,也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感受。大家应该知道,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了12年的弥勒菩萨,连一个吉祥的梦都没有做过,多次地伤心失望,又多次地因为某些契机而获得鼓舞,进进退退多少次,才最终获得了成就。既然无著菩萨都有这样的显现,我们又怎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怎能轻言放弃?又怎能为自己的懒惰、懈怠找各种借口?世间法是这样,佛法也不例外。


没有任何法门不需要精进用功,可以守株待兔地混一混便坐享其成。要记住,即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没有什么感受,也一定要坚持不懈,这样成功才会向我们招手。

在修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有一点点与过去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感恩心不再是勉强、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发自内心地将天下所有的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能感受到菩提心苗头的萌生。此时一定要抓紧时机培养、灌溉,让它快速成长。若此时放弃修持菩提心,转而去做其他事情,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让得之不易的菩提心慢慢淡化。

证悟空性也是这样,在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能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切都是虚幻、空性,无论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精神,都虚无不实。这种感受不是来自于文字或推理,而是切身的体悟,此时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要做别的功课,要尽力培植这种千载难逢的感觉,把能用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抓住这得之不易的机会,千万不要让它消失。此时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念佛号、念咒、磕头、当义工等等都不重要了,都可以暂时放弃,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让修行的境界趋于稳固。

这些都是窍诀,是几千年来成千上万的修行人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一直走到底。

如果没有什么感觉,那也不要着急。只要路没有错,感受是早晚的事情。正确的着急,是多投入一些精力,多用功、多精进、多努力;错误的着急,是不按照次第,不修加行,而直接去修破瓦、修大圆满等高深之法,欲速则不达,这反而会让修行的进度变得更慢。

当然,如果方法错了,就要及时调整、挽救。否则在错误的路上越下工夫,就离解脱越远。

 


To Be Continue

弘扬佛法不是简单的劝人向善、做慈善、当义工,而需要高智慧的人才。如果不闻思修行,智慧从何而来?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