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辈是佛教高僧,从小记忆力为零,却哲学博士毕业,365天他的作品会一直伴随您



今天,要记录的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的“幕后英雄”跟李罕老师同岁,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他愿把余下的生命献给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他希望用他的作品,永远陪伴师兄们,在日后的修行之路上,走好每一步。

他,就是《修心日历》的主编鲁扬。


《修心日历》的新变化

前几天,笔者在办公室见到了正在创作《修心日历》的主编鲁扬老师,他正在为明年要播出的《修心日历》的内容创作而忙碌着。
 
自从《修心日历》在“经藏之声”由诵经人王淑静老师用音声呈现后,《修心日历》受到了师兄们广泛的好评。

 

《修心日历》中那些有关佛教的基础知识,又由王淑静老师精湛的演播,每天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听者的心田,如果谁说不受益,要么是开玩笑,要么就是在说假话。

 

见到鲁扬老师,笔者赶紧为师兄们做了一番打探。鲁扬老师说,2020年开始,每年的《修心日历》都会以专题方式呈现。

 

鲁扬老师介绍说,明年《修心日历》将以“一带一路”、大运河以及喜马拉雅山为主线,向师兄们详解不同地域的佛教建筑。自古以来,佛教与建筑艺术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解佛教建筑,一定会增加对佛教的了解。

 

突然,笔者想到一个问题,《修心日历》已经陪伴师兄们快11个月了,可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对这位《修心日历》的主编都还不了解,一番攀谈后,笔者发现他的故事,真不一般。

 

鲁扬在巴周院前与两位管家

他的佛缘 绝对深

今年已经51岁的鲁扬,生于青海西宁,他的老家就在著名的塔尔寺附近。大学毕业那年,鲁扬就曾听爷爷说起过,家族中曾经转世了一位佛爷——第十四世巴周佛爷。

 

佛爷一直在塔尔寺内的巴周院内修行、生活,鲁扬的爷爷、奶奶、以及他当时还年幼的父亲等很多家人,都曾多次到塔尔寺礼拜、供养佛爷。

 

1960年,佛爷圆寂,巴周院也没落了,老一辈的人也相继去世,家族中出了一位佛爷的事,就成了一段尘封的往事,几乎没有人再提起。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天晚上,鲁扬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去找找巴周活佛”。梦醒后,鲁扬只是觉得很奇怪,也没太当回事儿。

 

就在7、8年前,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梦,就在百度上搜索,突然看到了一个“神秘”手机号是和巴周活佛有关的,他犹犹豫豫的先给那个手机发送了一条短信,没人回复,几天后他又重发了一遍,没想到他的手机响了,一个低沉的声音对他说:“你到塔尔寺给我打电话,我想和你聊一聊。”言毕,对方就挂断了电话。

 

两年后,鲁扬回西宁看望父亲,决定亲自到塔尔寺找找看,于是,他开车带着父亲以及弟弟来到塔尔寺,拨打了那个“神秘”的手机号。

 
没多久,一位高高壮壮的僧人出现了,虽目光有疑色,还是礼貌地把他们引进了巴周院。“在巴周院,我父亲拄着拐棍走了走,突然说‘院子里的花坛怎么没了?!’”鲁扬说,父亲说完,那位名叫罗藏的师父就愣住了,紧接着就到屋里接来了一位更年长的老人,这位老人看到我父亲也是一愣。
 
凭借着父亲对当时巴周院布局的回忆,以及老人(罗藏的叔叔)的记忆,最终确定鲁扬一行人,就是第十四世巴周佛爷的族人。而这位老者正是巴周佛爷身边老管家的弟弟,也曾经服侍过佛爷。
 
由此,深藏在鲁扬命里的佛缘,正式显露在了他的面前。

 

鲁扬朝圣五台山

一个记忆力为零的博士

虽然家族中曾经出现了一位佛爷,但鲁扬并未得到什么特殊待遇,反而在青少年时期活得很坎坷。

 

从鲁扬太爷爷那辈开始,家里就出了很多位医生,鲁扬的母亲作为青海省海西州一个劳改农场的医生,正在给犯人看病时,突然临产了。

 

由于劳改农场离医院很远,鲁扬母亲临产前,要先从偏远的海西州,坐解放牌大货车一路颠簸的到西宁的医院,这导致他母亲到医院时,羊水几乎流干,鲁扬也坐下了俗称“气死病”的怪病,即不能哭,只要哭就有被气死的风险。

 

为此,鲁扬年少时,没少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又因缺氧伤脑,鲁扬年少时很长一段时间几乎记忆力为零。不仅对年少时发生的事情记不住,上了小学,纵然他再努力,也根本记不住知识,这令他很困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气死病”自愈了,鲁扬开始慢慢恢复了记忆力。幸运的是,为了弥补当年记忆力差的窘境,鲁扬已锻炼成了做事特别努力的性格、习惯。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鲁扬一路都是重点学校,四十二岁时,他还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的易学博士。

记者鲁扬采访妙江大和尚

曾为贫困山区的校长 

眼见文化沙漠对贫苦孩子们的伤害

 

大学毕业后,鲁扬被分配到青海老家,在一家省级党报工作,虽然在中央财经大学学的是财税专业,但他并不喜欢单调的会计工作。于是就主动请缨,想要做一名深入一线的记者。

 

无奈,鲁扬非新闻专业毕业,领导见他心诚,就让他从校对做起,又经历了编辑的历练,才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编辑记者。后来,鲁扬又来到北京的媒体工作,作为一线调查记者,他奔波全国各地,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年代,记录了很多大型工程的建造故事,也见证了农民工的艰辛。

 

在1997、1998两年中,鲁扬还响应中宣部号召,到青海省贫困山区支教。那年,20多岁的鲁扬,在一个海拔近4000米的省定贫困乡,担任中心学区的副校长,而最小的教学点,仅有两名学生。

 

鲁扬出生于中医世家,中医又与易经紧密相连,从小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他,在做副校长时,他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孩子中的缺失。他尽可能的为孩子们讲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对孩子们有一些影响。

 

鲁扬说:“在贫困乡的两年历练,影响了我的一生。”鲁扬清晰地认识到,为“弱势群体”呐喊,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鲁扬整理

从整理成语开始

到主编《修心日历》

鲁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有许多表象,并非从学《论语》、《诗经》开始,仅从取名上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就不重视传统,随意而为。实际上,人的名字比寿命还要长,应该敬畏。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给孩子起名很怪异,有些人的名字含义虽好,但却不适合本人;或者用方言呼喊时产生歧义;或者拗口、晦涩等等。”鲁扬说,这些都是对我们传统的汉字不了解所致。
 
为了让人重视传统文化,鲁扬还从《易经》中挑选出了几十个我们当今常用的成语。诸如,出自周易•彖传、乾卦的自强不息、周易•乾用九的群龙无首、周易•系辞下的殊途同归等等。

 

后来,鲁扬又主持整理、主编了《修心日历》,在他看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苯教等深度融合,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宏大、包容、深刻。只有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养分,才是对古代圣贤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加入大藏经团队 

成了学历最高的一员

随着年龄的增大,鲁扬在一次机缘下,转做了企业管理工作,但他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始终不减。

 

有一天,鲁扬经过好友的推荐,听到了李罕老师录制的有声经典,以及江晖老师录制的《西藏生死书》,就此对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充满了无限向往。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如果能用音声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经典输送给每个人,这绝对是一个绝佳的方法。”鲁扬说,音声绝对是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选择之一。

 

当记者,为农民工奔走呼喊;当校长,关爱贫困学生;搞管理,起早贪黑服务客户,利用一切机缘传播传统文化。善因果报,鲁扬结识了李罕老师,在得知鲁扬心心念念的都是弘扬传统文化时,李罕老师立刻就向鲁扬抛出了橄榄枝,他也毫不犹豫地以一名普通员工的身份,加入到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团队。

 

目前,鲁扬除了继续主编《修心日历》外,还担负着政府扶持传统文化项目申报,传统文化项目(书画展、篆刻艺术交流等)的交流合作,校对李罕老师《心语》,内部文案编写,以及为知名自媒体人令见编辑、校对出品《令见心历》,为胡克老师将要开录的传统文化经典服务等等工作。

 

在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团队,鲁扬说他终于找到了后半生的心灵归属,他甘愿放下世间的名利,只为师兄们做好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服务。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参与“99公益日活动”,支持大藏经精品语音工程,功德无量!福不唐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经藏之声

经藏之声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经藏之声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经藏之声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经藏之声。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