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教行信证》第六卷说,“德本者,如来德号”。这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如来的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这一句要记住,至德是圆满的德,圆满的德你在..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这样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样..
众生都因久远劫来迷昧本性,才会无法觉悟,但是只要一听到佛号,迷时之心就立刻觉醒况且他人以残忍手段杀生,而我却以慈悲拔苦之心为它们念佛,那么舍恶从善之路,就在这里..
明朝的刘锡元,曾梦见有个人拜求他说:“我是宋将曹翰,曾在唐朝当过小官,因听法师讲经而有感悟,就设斋供养法师,从此感召福报,生生世世都是士大夫,渐渐累积善因。到宋..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问题诵经是站着念还是坐着念?念佛要怎么念?每天念多少?破损的经书要如何处理?对于读经念佛的这些真相你都知道吗?晚上关灯睡觉前,我喜欢躺在床上看一会...
佛弟子如果生病了,要不要看医生服药?释迦牟尼佛在世,对弟子开示的是四种供养,里面有医药,你说可不可以吃药?如果不可以吃药,释迦牟尼佛一定说,“饮食、衣服、卧具”三..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
修学是没有人能够障碍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说我的因缘不好,障碍很多,那是你自己障碍自己。纵然是把你关到监牢狱里去,把你带上脚镣手铐,铐著不动了,你心里还..
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因为他贪爱心、财色心始终断不了..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读书札记)说明:末学接触佛教后最先研读的是太虚大师的佛学著作,这是多年前末学研读太虚大师佛学著作时所做的笔记,今天整理佛学资料时发现了这则..
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后,就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
我们以人道身份学佛,是要考虑到基于人道的佛教部分,而超越人道的部分,可能就不容易企及,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很多佛理,很多佛教的经典,很多的流传的内容中,有很大部分..
一提到学佛,大家总会谈到自己的时间不够,怕自己学不好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去打坐、诵经、拜佛的话,你一心一意地去做世间的工作,本身就是..
我们不要老是把世间的欲望加在佛菩萨身上。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用烧一柱高香、点一个蜡烛、供一点儿水果的方法来贿赂佛菩萨,那你就错了。佛菩萨在接受你“贿赂”之前,贪婪已..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批注说「右」,右面我们看的这段经..
‘无有忧思’,“信心坚定,智慧明了,于世无虑,于法无疑,故无有忧虑之思”。这就说明真正修行,想在这一生有个结果,必须具备的条件,你还有没有忧虑?还有没有牵挂?为..
在网络上、QQ群上等地方转发弘扬本文或弘扬放生的文章,鼓励人家放生的功德非常大。所以弘扬放生,不只是一年、十年,甚至可以流芳千古,利益无穷无尽的后代子孙!如果你想..
我们要讲究卫生。佛是特别讲卫生的。以前古代的印度也不是特别讲究卫生,但是释迦牟尼佛是特别讲卫生的,出家人有很多戒律,里面很多都和卫生有关,特别要讲卫生。现在有些..
有人说世界宗教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把世俗生活作为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天国的生活作为永恒的生活,不对一切世俗的现实生活做出任何实际的解决,还说宗教否定人..
自己的冤亲债主1人与人之间不可以结怨!结怨,生生世世都是麻烦。2在许多国家地区,有很多人被“无形”附身,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工作、不能读书,受一种无形的控制。3无形的..
阴骘就是阴德,就是人所看不见的,这就是一个隐恶,扬善对旁人,对自己就要扬恶隐善,隐善这就阴德,阴德就是做了德行而还见不到,这好像谁是的呢?就好像济公传那个王太和...
今人多无知,不孝父母,不敬长辈,唯独溺爱子孙。从小就给孩子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衣食住行,皆是最好。结果孩子成长期间,忤逆父母,唯我独尊,事事不如意,还染上种种不..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
走过如歌的岁月,走过平淡的生活,一路走来,突然发现“选择”一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形影不离;似乎我们每走一步,它都在告诫我们,要三思而..
必须声明寂寞不是孤独,孤独肯定是因为寂寞。当一个人开始接纳孤独,明白孤独的存在,其实是表明人生的阅历逐渐富足,思想逐渐睿智,胸怀逐渐坦然,因为懂得孤独,才能腾出..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放生、施食、做义工等等。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点:..
与人谈及功德时,以达摩初化梁武帝为例,告诉对方此公案中,达摩说无功德。但对方纠正我应为福报,是否为福报。这个事情要讲清楚、要讲明白。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
我们要想积功累德,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看到怎样不如意的境界也不发脾气、也不冲动,这样子你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多了,就开智慧,这是很要紧的..
众生的根性不一样,千差万别,你统统都能帮助他,都能利益他。他的烦恼习气很重,这一生大心发不起来没有关系,帮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帮助..
真正学佛人,对死亡没有恐惧,为什么?死亡的是身体,身体不是自己,这个学佛的人一定要明了。这身体有生灭,这身体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穿旧了、穿脏了、穿坏了..
现在社会乱了,圣教没有了,人都学坏了,虽然是有善心、有觉性,可是现在善心、觉性不当家,当家的是什么?当家的是贪嗔痴慢,当家的是自私自利。今天我们这个世间,灾难频..
一、修行功夫贵恒常很多初发心的人来问:“老和尚!弟子们在灵岩山寺打佛七,日日跟着维那、悦众师父们精进用功,太好了!用得法喜充满,心里有所依赖;但回家后要怎么保持..
“如果念佛念到见佛”,这种“如果”的可能性有多少,我们权且放在一边。如果见到阿弥陀佛来了,这时看你的愿力,阿弥陀佛他不会勉强,阿弥陀佛会说,你还有几年的阳寿,到..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来接。是不是见到阿弥陀佛,跟往生者的那种业识的心的清净的程度有关系。有时候他可能见不到阿弥陀佛,见到..
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在《楞严经》的开卷,实际上阿难尊者就是为我们末法的、愚钝的、颠倒的众生作一个当机众,来七处征心。阿难尊者总认为有一个心,结果..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度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
一、一颗感恩心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恩,感恩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一句感恩,能令人心生欢喜,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感恩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能激发无限的潜能..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有这样一个比喻,‘佛言:如人锻铁,去渣成器,’修道如同炼铁,一定要把铁内之渣滓去掉,才能..
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折损你的福报。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佛陀有一个弟子叫..
1、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我们先引用一段经文啊,看经文说得很清楚,看一段经文: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我继承什么家业?你继承两个家业:第一个,自性清净心。你起码知道你一天到晚起烦恼心中,你的本性是清净的,这第一个家业,这个家业对我们很重..
知一切法当体即空,非灭故空,不必等到它消失。这个空性的好处就是当体即空。为什么空?因为你的存在要靠因缘。如果你有实体,你就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会出现,如果你..
今天我们从这个福讲起,可能我们也讲过说福报太重要。我们常叫增福增慧,求福求慧,福慧双修,但是实际上福也有多种多样的载体或者说理解力。你比如说我们人的寿命,就是我..
所谓的事持和理持的差别在哪里呢?并不是在念与不念,必须念,这才叫执持。差别在哪儿了?如果不通达这个唯心所具,这就叫事持。好比说,反正我真的当作真的有一个阿弥陀佛..
我们一开始在安住真如的时候,第一个先离一切相,先找到一念的清净心,它是没有相,但是没有相就变成没有作用了,因为心性它一定是即空要有即假,它一定要有作用的,才能够..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在修行强调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净罪集资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烦恼跟罪业都是生灭法,《楞严经》说了,当处出生,随处灭..
善导大师他的行门里边有一个特色,就是正行与杂行。什么叫做正行杂行?正行和杂行当然都是往生之行,也就是往生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功能作用是有差别的。正行,就是直接达..
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所以佛教度化众生时,也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他这套观机逗教的教育理论,就是四悉檀。悉檀,梵语Siddhanta,有宗义、遍施和成就的意思。以四悉檀...
出家人,时时刻刻自己管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戒律,不荒唐,要认真。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吃多了放的屁极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
人有时很奇怪,假如知道某人有病,即使是亲人,也不敢用他用过的碗筷,甚至怕吃到他的剩菜,怕吃到他的一滴唾液、血液、鼻涕。而且和“人类”共餐,常强调“公筷母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