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毗耶娑问经》,二卷。由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出,属于大乘方等部。新译有唐代菩提流支的一卷本,归入宝积部第四十九会“广博仙人会”。历史上很少有..
当年,慧可请求达摩为之安心。达摩要慧可取心来,以便为之安。慧可取心,了无可得。达摩因此,为之安好了心。在此,心以了不可得而安,即以无心而安。心安很重要。心安则身..
世事:世间的所有事情无常: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东西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东西。这个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就是世间的人无常,也就是人心叵..
袈裟(梵语kasaya),意思为不正色,坏色、不美而浊之色。或称福田衣、幢相衣、离尘衣、无相衣、解脱服等等之称。十方三世诸佛示现人间,皆以大丈夫相而出家证道,所著袈裟..
1、放生是刀上救命的行为,如果不放,它们百分百地上砧板、下油锅;放了,哪怕有一部分死于放生的过2、放生并不是我们去河里去抓来再放一遍,而是救它们于生死之间。这个与..
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
我们看神话故事,或是一些小说,都会涉及到仙界,魔界,人间,有一种专业名词叫,三界六道,就能很好的解释。那么什么是三界六道?佛教中的三界六道是什么意思?六道指:天..
巧妙的方法都在经典里面,我们今天所依的最重要的是两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为什么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我们一般讲业障太重,自己修行这一点功夫敌不..
长期念佛总觉得口干,气力不足,要怎样念佛才能口不干,心平气和,法喜充满?诚心诚意的念,就有感应。念佛不是口念,「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最重要的是..
很多人都只看见慈悲的肤浅意义,以为救人行善或布施捐钱就是慈悲。如果你能觉醒,就能发现,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内在的阴影,以无分别心的存..
冤亲债主又名怨亲债主一词在《大般涅槃经》中出现,这个词是密藏,故不外显。从修行阶段,俗谛来讲,有冤亲债主,从圣义谛,了义来讲,佛陀于后面开示,如来实无怨、亲之分..
《楞严经》《楞伽经》等经典中,都曾写到真佛子不可吃肉,还有密宗的白马邓灯尊者也提倡吃素。另外看过一些言论,例如:只有佛陀住世时期,才开许吃三净肉,但是如今仍有不..
人很多时候,会受到业障牵引,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说,有些明星,喜欢整容,把下巴整的尖尖的。大家都觉得这是美的。按照药师法门讲,下巴是晚年的粮仓,这样子晚年就不..
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扶养成人,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吃的用的给予我们,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委屈了孩子。多么无私的爱啊!还有什么比..
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功德。因恶意而杀,皆知不可;因善意..
昨天晚上有读《来佛二贤永思集》里面,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教导他的弟子说,「宁可荤口念佛,也不素口骂人」。这个我想是不是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把善护口业提到第一位,也..
佛七到底是有声、是无声,各人根性不相同,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实在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只有讲经说法没有领众修行,你们查遍《大藏经》,世尊四十九年没有教人在一起..
理智,实践,客观,对初学很重要的。首先你要明确你学佛是需求什么。求平安求子求什么的不如去买保险什么的,求格调求小资不如学花道什么的。个人认为,佛陀交给我们最核心..
为什么有些人的福报越来越少了?怎么消失的福报是佛教中的一个语言,佛教典籍中《大乘义章九》“依智起福,依福起报。”我们大部分人都羡慕别人的福报,常说某人的家世风光..
念六字大明咒,有时感觉烦躁不安这种情况是经常见到的,不过不要急躁,主要是方法没掌握好。在诵持的时候做到心念耳闻,也就是说在念诵的过程中,放下一切外在的事情和想法..
六相,它具有着比较高深的哲学的内涵在里面。智俨大师首先创立的,也是出在《华严经》欢喜地菩萨发愿的文句里面。它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缘起法,你..
盖以叁世如来佛佛相念,这一句经文好,叁世诸佛没有不相念的,哪有佛不念佛的道理!为什么?佛佛一体,所以他相念。世间人迷了,以为这个身是自己,其他的不是自己,错了,全..
在十年前的时候,有个别的一些法师,在显现上替众生提问题,在显现上对密宗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最早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密宗断惑论》。他们对密宗的双运、降伏、即身成佛在..
命运可不可以转变呢?可以转变,我们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的转变就可以转变命运。但是这个转变非常困难,要莫大的善行功德才能够转变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可抗拒..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大思想家叫做荀子,他提出一个理论叫「非相观」。非相观的理论就是说:他认为我们今天要研究一个人的外相,看到这个人的吉凶祸福,你研究他的外相,不如研..
第三就是僧物。先在名相上进行以一些介绍,然后再谈用与。僧物当然也可以用上述四种分类区分,但是在这里进行分类,是更加有利于对僧物掌握的一种分类方式,分为四种僧物。..
其实,成就初地以后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简单方式的成佛,那你就直接到秽土成佛。你不用大费周章去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你就像上一次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就直接随顺..
我讲一个净土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在《念佛法要》当中讲到清朝的一个吴毛居士。这个吴毛居士是当时一个吴氏家族的仆人,那个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大富长者的家族。这个仆人..
初名云戒、云斋、云关者,众名乃异,莫不摄净归心也。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则能治之业。言八斋者,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斋也。言..
人类对宇宙时空的思考与探索从未止步,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佛教的时空观与众不同,其本质是超越性的,它的方法论不是借助于技术工具,而是通过清净身..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二执,当然第一个就法执,就弄假成真。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唯心所现的暂时的假相。比方你今天是一个成功的有钱人,或者..
有情众生有佛性,但草木石头等属无情,是否具有佛性,历来有争论。但天台教理给出了明确的解答----无情有佛性!荆溪大师在对智者大师《摩诃止观》的辅行传弘决中从十个方面..
智者大师说为什么以十念为重,五逆十恶的重罪为轻呢?他说为什么有往生的可能呢?原因有三:一个是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这是智者大师的回应啊,他是从教法..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刚开始是一个原始的社会,原始的社会慢慢进入一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慢慢变成了一个工业革命,后来的时候就慢慢变成现在,像21世纪那样的,可以说是科技..
很多信佛的人都有一个心愿,很想让家人朋友都信佛,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如果周围的人不信佛,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你以前脾气坏,就把脾气修好;你以前不勤劳,就要变勤劳,..
真诚是爱,感恩是情,用真诚和感恩的心创造出人间大爱;慈悲是心,佛法是根,用慈悲的心去弘扬佛法,就是照亮你的心灯。学佛就是让我们想通想明白,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没...
“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花(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
[1]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2]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3]...
大乘的根本定海神针一般的纠偏功能在度众生上!只要不丢这个心,学大乘佛法就不跑偏,就算走差路也会很快转回来;如果度众生的心丢了,大乘的路就是死胡同。不要说我修什么法..
要发广大心,心要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发广大心,自己罪业就消掉了,为什么?不再跟人计较。看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无比的欢喜,我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就在我面...
顶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每逢清明时节,很多人都会杀生祭祖,大摆宴席。可是我们却看不到其中的害处,往往好心却办了错事!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讲到:“慎勿杀..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碰到不顺眼的人,如果你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原谅是一种风度,是一种修养,原谅是一种溶剂,一种相互理解的润滑油。原谅..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
我们常常说到命运,命运是由什么来决定?改变命运之说,最著名的当属《了凡四训》,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
念佛,乃种植“善根福德因缘”,其功德不可思议。今天能来念佛,这本身就说明了在座的诸位己具有善根福德因缘。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什么好..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做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
《感应篇》开篇就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造作了善业或者恶业之后,随之而来的果报,就像人..
什么是见相离相?就是进入实相。“见相”,应该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见”,第一个“见”,是见性的见;第二个“见”,指的是见到的这个现象..
圣空法师开示:在师父身边的特殊加持如果你跟在我身边,你就知道,我开口就是训斥你,训你的目的不是有意的,就是为了破你的知见。因为你一说话,你就是在知见当中,起心动..
佛陀偷偷离家成道是表象,实相是明心见性后的因缘已经成熟!真正明心见性的人绝对不会,为了达到目标而威逼忤逆父母。没有智慧的人执着于修行二字的表象时,会一定要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