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的核心是否定之再否定


佛教哲学的核心是否定之再否定。第一次否定的是世俗观念和外道观念,第二次否定的是佛教自家建立起来的非究竟世俗谛观念。通过这双重否定,达到佛家无识无境、无执无碍、无见无不见、智能与虚空界融为一体的究竟自在境界

第一次被否定的世俗观念主要观念是:常、乐、我、净。否定的观念是无常、苦、无我、不净观。

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世俗观念是天上日月、大地山河恒常不变。人类和动物,一期生命中,从生到死,谁就是谁,维持不变。新生婴儿时的我、青壮年时期的我、老年时期的我,都是一个我。

佛教的无常观,是否定上述恒常观念的。佛教哲学认为:凡是存在的事物都处于成、住、毁、空的时间流程中,时间在分秒不停地带动万物完成,从无生有灭空的过程。大至天体日月地球、有情生命,小至微生物、微粒子,无一例外地经历着飞速的、即生即灭的变易无常规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物质微粒子,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从来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存在。

佛教哲学分粗分无常和细分无常。粗分无常指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如一个世界的成、住、毁、空的一轮过程,一个人的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等。

细分无常指一切存在,从生到灭,处于刹那不停的流变状态。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物质微粒子,都处于随时间分分秒秒的变化之中。从人类来说,不但童年的我不是壮年老年的我,去年的我也不是今年的我,甚至昨天的我,已不是今天的我,上午的我,已不是下午的我。因为人体器官恒处于变化之中,思想意识恒处于变化之中。世事分秒不停地变化,生命在不停地流失。所以,子在江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孔子借流水,抒发对世事和生命迅速流变的感慨。

这一万物生灭无常规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科学只能认识它,佛学只能揭示它,包括上帝、神仙、强权、金钱都无法改变这个自然规律。这个无常规律,可以使一切恶魔停止魔行,可以扑灭一切欲火和怒火的燃烧。

乐,是无苦、安逸、幸福快乐的意思。“

苦观是对人生是乐的观念的否定。佛教哲学认为人生本质是苦。生意味着死,生必然要死,这是本质的苦。即使人生偶尔享受到快乐,也是过眼云烟,刹那消失的无常。如,为乐行苦,求乐得苦,求乐不得苦,乐变苦,乐含苦,失乐苦,乐极生悲苦,形乐实苦等等。

人生三苦:苦苦(身心遭受苦),乐变苦,遍行苦(生即是苦);

四苦:生、老、病、死;

六苦:不定苦,不满足苦,循环死亡苦,循环投生苦,贫富贵贱变化不定苦,无援无助苦;

八苦:出生苦,衰老苦,得病苦,死亡苦,不离怨仇苦,亲爱离别苦,欲得不得苦,遭遇不幸苦等等。

人生无乐可言,乐是错觉,实是苦。故称:苦海众生

我,自我观念。“我”是名相性虚构,与“他”相对的概念。我”意味着与人类群体分离,与“他”(同类群体)形成对立,将同命运、共患难的同类群体分割为“我”“他”。我、他的分割,滋生出亲仇、爱憎之见和情怀。这是人类产生一切麻烦的总根源。佛教哲学将我见、我执称为烦恼无明——即产生烦恼的非理性邪见。

外道主张“常、一、自在的我”。“常”是永恒不变之意,“一””是平等、遍及、共有之意,“自在”是自主、自由之意。

佛教哲学“无我论”即否定“常、一、自在的我”见,也否定世俗意识中自然形成的“实有我见和我执”。因为我见我执产生自私自利,失去公正,失去理性良知,脱离群体等,无一利而有百害,故破我执我见,建立无我观是三乘佛教的道德基石。

净。是干净、纯洁无染之意。包括身净、心净两个部分。世俗见认为人体干净、美丽、可爱。只是从活体表面看的。从组成人体的皮毛骨肉精血,肠胃中的储存物、排泄物,哪一样干净、美丽、可爱?拆开人体组合来看,从尸体来看,从白骨骷髅来看,不但会颠覆“净””观,反而会产生恐怖感。

人心都受各种世俗偏见、邪见、颠倒错觉、非理性不正见,贪婪、自私、虚伪、狡诈、阴险,偏激、狠毒等种种人类劣性的习染,灌输、熏陶、污染、日积月累,使心不洁净,人心就像一个从来没有清除过的陈旧的巨大的垃圾桶。人世的一切善行与恶行,秩序与动乱,明智与愚蠢,上进与堕落,光明与黑暗,快乐与痛苦等等都是人心的产物。故说治世治人,先治心。

佛教就是净化心灵、重塑心灵的智慧,其教化旨在破除一系列世俗倒错见。每一个佛教理念都有强烈的针对性。

如佛教的因果论是否定外道的无因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凡是存在,都是因果。每一件事物既是因,又是果。整个世界是各种事物交织在一起的一个无限因果网。

同因同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异因异果,如瓜豆二者,因相异,果也不同,种瓜不会结豆;无因无果,如不播种就不会有收获。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因果铁律。外道中有主张无因论的,有主张偶然论的。都于事实相违。

因果分物质因果和非物质因果;现世因果和隔世因果;同质因果和异质因果;直接因果间接因果等等。两两相对的因果中,认识前者较易,认识后者较难。

如植物种植,动物配种,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等因果关系属于物质因果,知识和信仰等引起思想意识的变化等属于非物质精神因果。

行善做好事,获得美誉等相应的利益,做恶杀人越货受到相应的惩罚等属于现世因果,健康长寿,善良聪明,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和睦,人和多助,声誉良好,办事顺利等是前世积德,今世得报的隔世因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因果同质;饮食本来是维持生命的,有时候饮食变成致病的因素,饮食和疾病属于异质,此类因果属于异质因果。所谓异熟果就指此类因果。

农作物春种秋收,吃药病愈,喝水解渴等属于直接因果,洪涝灾害使农作物欠收,引起饥荒,使大量人员外流,当地人口减少的因果链事件中,洪涝灾害与当地人口减少之间是间接因果。

上述常、乐、我、净和无因论是世俗和倒错不正见。佛教所破的第一层面,就是世俗和外道的倒错不正见,这是第一层否定。所立的第一层面是世俗正见,即世俗谛、名相谛。“谛是真实、正确之意。世俗谛包括世俗知识所能达到的认知范围内的一切事物,以及以世俗认知标准建立的四圣谛五蕴、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五道、十地、佛果四身等佛教名相系列。这一切被称为世俗谛。

世俗谛相对于真理谛。世俗谛也称覆谛、假谛、名相谛等。覆”是掩盖之意。掩盖真相,故称覆谛。假谛的意思是世俗智面前,事物所呈现的假相,错觉而非真实。名相谛是以概念、名称所建立的事物之称。

与世俗谛相对而成立的是真理谛。真理谛也称胜义谛、真谛、理谛、实谛。胜义是究竟真理之意,真谛是与假谛相对,理谛合理、经过分析推理可以认识到的真实,实谛是真实之意。

世俗谛范围的事物都是因果缘起现象,是与思维名相相对的存在,认识过程中受主观意识添加成分而失真的非纯客观存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物质、空间、时间都是我们的错觉。

所以佛教哲学要再次否定世俗的谛真(真实性),建立终极真理——自性空。万物的自性就是无自性、自性空、空性。因为万物包括众生缘起之物,相对存在,故无固有、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

真谛所破的是世俗谛的“谛真”(真实性),不破世俗谛的假相、幻有的现象、自体。也就是所谓:现象层面上毫发无损,实性层面上丝毫不留。否定现象层面意味着,否定因果律和一切善行。不否定实性层面,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我执、法执。空见和实有见,是两个极端。非执空,也非执有,是为中观。自性非有,现象非无,即性空幻有。这是我们和一切偏空、顽空、虚无主义者中间的分水岭。

通过对世俗(外道)倒错不正见及世俗谛诸法的实有见的双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达到万物的终极理性。这是佛教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佛陀降世的唯一目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