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八,恭逢求那跋摩三藏圆寂纪念日!
农历九月二十八(2016年10月28日)为求那跋摩三藏圆寂纪念日。求那跋摩三藏(约5世纪),华言“功德铠”,即五百罗汉第肆佰贰拾壹尊---定花至尊者。罽宾人(今克什米尔一带),出身刹帝利种姓,家世为王。年二十出家,受具足戒,研习经教,洞明九部,博通四含,深达律品,精勤修习,妙入禅要,时人称其为“三藏法师”。
求那跋摩三藏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始抵建业(今南京),定居抵洹后,即开讲《法华》与《十地》诸经。开讲之日,盛况空前。后应慧观之请,译出《菩萨善戒》等多部。根据历史记载,求那跋摩三藏于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圆寂,三藏在华期间,以弘律为主,为我国佛教四众所学戒律的完整作出相当贡献,现谨依《高僧传·卷三》等记载,回顾求那跋摩三藏的译著和传记。
求那跋摩(367~431)。意译作功德铠。为刘宋译经僧。北印度罽宾国(迦湿弥罗或犍陀罗地方)人。刹帝利(武士族)出身。二十岁出家,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故时人称其为三藏法师。三十岁时,罽宾王薨,众请师还俗嗣位,师辞而不纳,遂隐遁远走师子国弘扬佛教,后又至阇婆国(爪哇)传道。
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师经由海路至广州,见虎市山之形势颇似耆阇崛山,故将其改称为灵鹫山,并在山中建立禅室以习禅。山中本多虎患,及至师居于此地之后,则无有其害。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礼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于寺中宣讲《法华经》及《十地经》,法席甚盛。此外,师亦从事译经工作,译有《菩萨善戒经》、《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优婆塞五戒相经》、《沙弥威仪》等,共计十部十八卷。除上述外,师复继伊叶波罗之后,翻译杂阿毗昙心论,以补足伊叶波罗未译完之部分。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享年六十五。
求那跋摩三藏遗偈
前顶礼三宝,净戒诸上座,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怀嫉轻有德,是以诸贤圣,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命行尽时至,所获善功德,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希望求名利,为劝众懈怠,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谛听,我昔旷野中,初观于死尸;
膖胀虫烂坏,臭秽脓血流,系心缘彼处,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贪蛾不畏火,如是无量种,修习死尸观;
放舍余闻思,依止林树间,是夜专精进,正观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犹如对明镜,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清凉心是乐,增长大欢喜,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白骨现在前,朽坏肢节离,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调伏思法相,我时得如是,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胜进转增长,微尘念念灭,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何缘起贪欲,知因诸受生,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念念观磨灭,知彼所依处,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依缘念念灭,心所知种种,是名别相法;
是则思慧念,次第满足修,观种种法相,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明见四念处,律行从是竟,摄心缘中住;
死焰所炽然,形体极消瘦,喜息乐方便,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顶忍亦如是,是于我心起,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寂灭乐增长,得世第一法,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是谓无漏道,妄想及诸境,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义,除恼获清凉,成就三昧果,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净慧如明月,湛然正安住,纯一寂灭相;
非我所宣说,唯佛能证知,那波阿毗昙,说五因缘果;
实义知修行,名者莫能见,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众妙相,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诳惑诸世间,于彼修利相,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善知此缘起,摩罗婆国界,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道迹修远离,后于师子国,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从是多留难,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知是处空闲,咸生希有心,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心生大厌离,避乱浮于海,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随缘之宋境,于是诸国中,随力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谛实真实观,今此身灭尽,寂若灯火灭。
《高僧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