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在家菩萨戒的精神所在
问:请大略地重点解说在家居士菩萨戒的精神所在。
妙境法师答:其实菩萨戒精神的重点,在家、出家一样,要发大悲心,发慈悲心,你要发慈悲心,你要不断地学习佛法,这是第一个发慈悲心。第二个,要有愿力,你要有一个愿望,要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程度,你要有这样的愿力:我要提高我的程度。那就是要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的水平,不能平平常常的,人家对我有一点轻视我,我立刻心里就愤怒了,这你不能做菩萨。不过我这样说谁还能受菩萨戒。
但是这件事你一定要改变,当然也可以这样,就是说你受了菩萨戒,有的时候自己心里没有正念,别人轻视了你一下,心里有点不高兴。但是第二念立刻就改变自己,把自己的烦恼停下来,然后把心静下来,看一看、观察一下,然后生出慈悲心、生出来智慧。用慈悲和智慧观察这一切事情,而不用贪心、用瞋心来处理事情,你就可以作菩萨了,你可以受菩萨戒了。
菩萨这句话呀,我们佛教徒可能是常常这样子说,习惯了,也不知道什么。换一句话是大人,大小的大,这人是大人。这样说呢,就是不受菩萨戒,一般的人都是小孩。受了菩萨戒,那是大人,不是平常人。小孩子来打你一掌,骂你,这个大人不介意。菩萨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子,众生对你轻视你,他是怎么样?这菩萨不介意,要有这种心量。
但这件事么么样,也不是生来的,是自己努力栽培的。你要努力栽培自己,你就能办到。这个栽培,我认为你要多静坐,多静坐你的心里面宁静不冲动,不容易冲动,你这个智慧容易出来,慈悲心也容易出来。你要不静坐,不训练自己呀,你心里面有浮动,容易冲动,烦恼就容易动起来,所以应该多静坐。
重点地说,菩萨一定要多学习佛法的,学习经论,经论是佛菩萨的大智慧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的作者韩清净,他是在家居士,他学了《瑜伽师地论》,把《披寻记》写完了的时候,他写个序,写一篇序,序上说什么?在家的这个社会上这一切的书啊,通通都是戏论,都是妄语,只有佛法是大功德、大智慧。他学了《瑜伽师地论》,最后有这个结论是这样子。
所以你想要受菩萨戒是对的。你不要说我这样,我没有资格受菩萨戒,你不要退,你要做菩萨,你要做大人。做大人,但是我有时候可能做不到?能做到!你多静坐,多静坐。思维生死是苦,这个众生在生死苦里头流转,都是愚痴啊,没有智慧呀。你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他是轻视你一句话,冤枉你,说你怎么怎么不好,不要介意这件事,不要在乎这件事。不要说我找律师,我告你,不要这样,不在乎这件事。
所以这个受菩萨戒的精神呢,如果这样的菩萨多了,佛法一定兴盛。因为这是大人,不是平常人。发慈悲心,别人不管是对我好,我要慈悲他,对我不好,我也慈悲他。不要说这是我的儿子,我爱他,不是儿子我就不爱了,菩萨不可以这样,就是对任何人都发慈悲心。
问:有了正确菩萨戒的观念及精神,才不会从持戒变成为执戒,执着戒律、戒条的通病。
妙境法师答:也要重视这个戒,然后才能持戒清净。可是你要常常地读经论,开智慧的时候,重视戒而不执着戒,就会有这种境界出来。孔夫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境界很高。我小时候我没在城市里读书,小时候在乡村里私塾里读书,当时不懂这些事,老学究讲的也不懂。出家以后有的时候打妄想:哎呀!孔夫子有这个境界啊,从心所欲,不逾矩,虽我心里欢喜,但是没有违反规矩,不犯规矩。这是很难,这境界很高。所以说我们中国的圣人也是了不起。
这个菩萨,常常地你一定要多读经论,你要多闻佛法啊。你要是受了菩萨戒,一定要做这些事。多闻佛法,从经论上,从佛菩萨的智慧里边,你就得到了很多的智慧。你要常常静坐来训练自己,那这件事是不会有这个问题的。对于人,多发慈悲心,多希望他好,多愿意教导他转凡成圣。他现在不接受佛法的教导,但是慢慢地慢慢地,总是用慈悲心对待他。不要因为他一时地说一些毁谤的话就弃舍他,不弃舍一切众生,发慈悲心,要多学习佛法,增长智慧。还是要改善自己,要提高自己。你不提高自己,这件事做不好。
问:受了菩萨戒后,是否有人请求帮忙时,我们必须应该有求必应?
妙境法师答:也不是,我们现在是凡夫菩萨。菩萨有两种,一个凡夫菩萨,一个圣位的菩萨。凡夫菩萨,就是随力随份去帮助别人,超过你的能力的范围,这事还是做不到不能勉强。做不来自己还是不能做的。但是有慈悲心,欢喜帮忙人,就是去帮忙人。若是做不到呢,你就坦白地向他说:我现在有困难。但你要是有其他的朋友,给他找别人来帮忙也可以。就是坦白,不要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