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责任误区


依人间佛教的精神,佛教、佛教徒应尽三个层次的责任:

第一、佛教徒应尽好普通人应尽的家庭责任,这是每个佛教徒最起码责任;第二、佛教徒应尽到社会责任,搞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造福大眾;第三、佛教,还应负起指引人类文明航向,以佛的觉智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佛教徒应避免出现以下误区:

1、家庭责任误区

佛教徒应尽好普通人应尽的家庭责任,这是最起码责任。

在家佛教徒在家庭中应敦伦尽分,孝养父母,教育子女,和睦家庭,关心帮助亲朋邻居、同学同事,待人热情礼貌,为人坦诚谦和。总之,要在家庭中做到人道无亏。如有的居士结婚后不愿生育,认为生育小孩会影响修行,结果酿成家庭矛盾。

举一个我亲见的事例:一对学佛夫妻,向道心切,结婚后双方约定:为学佛故,终生不生育。开头近十年,倒相安无事,逐渐地双方父母便有非议,并且日益矛盾加剧,最后见之便骂:「你们学的什麼佛,弄得我们抱不了孙子,太自私了!学佛是不是就要学得断子绝孙?……」

夫妻俩不堪其扰,最后决定向父母妥协「投降」,但因妻子年龄偏大,过了最佳生育期,无奈,抱养了别人的一个女儿,才平息了家庭大战。

婚姻不仅涉及两性、义务、道德、责任等,在中国,婚姻不还涉及两个家族等世俗关係;不可只顾自己和小家庭,还应该关心父母的感受和期望!婚姻、小孩可以成为各种烦恼的源头,但未必障碍人成为好的修行者。

有的中青年学佛后,对家中小孩关心甚少,个别人甚至到寺庙去闭关、静修,小孩则託付给亲友照顾,时间往往长达数月或更久。最糟糕的是,还好一些有孩子的中青年女居士也这样做。不知她们在修什麼?放弃家庭责任「去修行」,这种行为不仅不是修行,可说是极其不负家庭责任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还常发现一些佛教居士,对应尽的家庭责任未尽到,而对宗教的又投入太多,以至影响家庭生计。如有的居士入佛门后,热心各种佈施及公益慈善,乐於捐款,热心助人。但对家庭则照顾太少;并且,在佈施中执著事相、功德,有好大喜功之倾向,其佈施不量力而行,而过多的捐款,往往招来家庭责难与非议。这些都是过分执著的结果。

作为一个学佛居士,经常佈施是很好的,有助於克服我们无始以来慳贪的习气,从而改变我们的心性;但是,佈施的功德大小与发心有关,与金钱、财物的多寡则非正比关係。切不可在佈施多少上相互攀比,量力而行就好,不要因佈施影响家庭生计,甚至酿成家庭矛盾。

2、社会责任误区

就我所知,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係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当然,这是由於他们的慕道心切,他们一心嚮往解脱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们的社会关係,渐渐地脱节了,接不上了。但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对於名利物欲,固然要冷,对於社会公益,仍当要热。切不可演变成「心中无热力,脸上无喜色」之人。

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於社会的大眾,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信佛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

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既然不尽职守,仍然享受职守上的待遇或权利,便是一种债务,便是一种罪过,便是一种因果!那绝不是一个居士的本色。有生活的义务,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爱戴。

佛教徒应尽到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搞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造福大眾。

学佛青年中,一部人学得不错,学佛、工作和家庭,皆能融洽处理好;另有一部人则学出了毛病。上学的不好好学习,工作的不好好工作。还有个别人,为学佛而辞了工作,丢了饭碗,弄得像个乞丐。由於言行处处与眾不同,使人觉得特别,因而被社会大眾瞧不起,与群眾远离。

他们的过失在於「定位」失误——在家好修出家法!结果却变成「欲速而不达」。

其实,在家青年学佛的重心,在「了生」的根本上,通过学修,真实发菩提心,获得正确生活的知识,掌握好工作的技能。青年学佛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工作、感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不宜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佛上,言行亦宜社会化、大眾化。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发菩提心。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树立远大理想,立定明确的志向,是青年做好人的第一步。

其次,努力学习,掌握过好生活的本领才干。青年应努力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知识技术、本领才干,以从事正当的职业。自己尚无法生存,岂能谈得上学佛修道?

第三,在家佛徒应努力学习、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创造献物质、精神财富。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只知为自己速了生死、得成就打算,不顾家庭社会,工作的也不认真上班。

有一位学佛女居士,其所在单位福利好,工作轻鬆,报酬高,是普通人期望进入的行业;她未学佛前,倒是与群眾打成一片,吃火锅,打麻将赌钱等,样样参加,处处不缺。学佛后,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过去的娱乐活动一概不参加了,转而非常执著而认真地念佛诵经。甚至定下每天诵念六部《无量寿经》的任务,而每诵一部需要一个多小时,如要完成任务,需每天诵经八个小时以上。於是,她上班就把经书放在办公桌抽屉里,埋头诵读,经常一诵就是一两小时。曾有居士劝她别在上班时间诵经,以免影响工作,但她完全听不进去,回答说:反正没事干,别人都在聊天,我这样做不是很有意义吗?

结果,单位同事都觉得她行为怪异,但由於她个性强,无人愿给她指出;过了一段时间,领导终於出面干预,并找她丈夫谈话,丈夫大为气恼,回家斥责:「你搞什麼名堂?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从此,她再也不敢上班诵经了。

一个佛弟子,如果连社会上一般好人能尽的社会责任都尽不到,其结果不仅是自己生活过不好,受到家人、社会的指责,更会连累佛教,使社会人士误解佛教,认为是佛教把人教坏了,这岂不是以身谤法,罪过不浅?!

这种人待人处世,道德水平往往不及社会上较好的人,并且大多不通人情世故,不考虑别人的观点及利益。

他们虽然在学佛修行方面,下功费时不少,但多收效甚微,甚至常出这样那样的怪毛病。其根本原因便是没有先做好人,生活过不好,社会责任尽不到。学佛的出发点,本来是为破除我执、我爱,而以强烈「我执」来学佛,岂能平心静气放下一切而入定发慧?尤其是拿薪水而不上班或上班而不尽责,更是违犯偷盗戒,这样过一天便增一份饿鬼业因,戒基未立,何来定慧?须知佛是福慧极大之人,要从做好人修起,连人都成不了,谈何成佛

3、佛教徒还应负起以身作则,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

促进精神文明,平衡社会人心,培养英雄贤圣,乃佛教对国家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一责任要由每个佛教徒来承担,首先从教化自己做起,依佛法修持,尽职尽责,生活得好,奉献得多,表现出高尚的精神、完美的人格、超群的、利人助人的赤肠热心,自然会成为周围人眾的榜样,佛法的光辉,便会从自己身上向外辐射,如日普照,吸引带动人们向善学佛。

佛经中的要求,一个在家佛弟子除自己精勤修行外,还应时常主动地以「四摄法」摄引、教化周围的眾生,「随所住处为眾说法」,随眾生的过失和接受能力导以正道,若不如此,是为失职,「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呵责」

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氾滥成灾,价值失范,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物欲横流成为公害,不少人在纸醉金迷中荒芜了精神田园,迷失了人生航向,需要佛法的指点迷津,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予社会建设以深刻啟迪。

佛教徒应自觉肩负这一光荣的文化使命,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清醒的时代意识,紧扣人类文化重建的根本问题、切要问题,以种种方便努力弘扬佛法,使世人广泛了知佛法的智慧。这是佛教对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享此文章《积功德》:点击此文右下角“分享”按钮;

下载敬佛APP: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敬佛”;

求助微信:jingfojingfo

关注敬佛公众号:jingfo2016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说老实话,修净土的人多,会念这句佛号的人不多,为什么?他没有把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他没有把他自私自利念掉,他没有把名闻利养念掉,他没有把贪瞋痴慢念掉,就不会念..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民间的道教,相信人死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后,万民匍匐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静候上帝的审..

佛法无比,妙不可言!你想发财、你想升官、你想长寿,能不能做到?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谁给你的?自己,不是佛菩萨。佛菩萨把佛法教给你,你自己依这个方法去做,就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十方诸佛太多太多了,你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别的佛?最简单的回答,就是照《弥陀经》上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四次劝导我们念阿弥陀..

妙法莲华经简介《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Pu??arīka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

问:师父,初学佛的人,怎么去面对顺境和逆境呢?慧广法师:不管你是初学佛法还是资深修行人,顺境和逆境,这些显现都是自然的,其实没有什么,若是你自己不去执着,能够放..

关于初识佛法

初识佛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初识佛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初识佛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初识佛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