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具德具缘导师 不能诽谤其他导师


我在汉地时,听到有些居士平时对于某些导师非常有信心,时时都在赞美着这位导师,但同时又在诽谤其他的导师。要知道,这种所谓的信心是偏袒的信心,不仅无法得到诸佛菩萨圆满加持,这种诽谤导师也不是修行人该有的行为。

因为对一个修行人而言,无论是面对依止还是没有依止过的导师,是熟悉还是陌生的导师,都不能诽谤,而应该时时以净观来观待,一切导师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当然由于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我们也不能说:“因为在修行过程中要具备普遍之信心,要观待一切导师功德平等,所以今生我们要走遍世界寻访各个导师而做依止。”所谓的普遍信心可不是这么树立。在依止导师之上,需要根据各人宿世因缘以及当时的缘分来定夺。

比如在亚青寺,所有的导师都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认可的,因此从功德以及多方面角度比较,诸位导师都没有丝毫之差异,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是,由于我们毕竟还是凡夫,在依止导师之上,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因此依止不同的导师,并不是因为导师之间功德有什么差异,而是由于各人的宿世因缘不同。

当遇到一位导师,内心生起很大信心时,说明他是我们宿世依止过的导师,也是有缘的导师。所以我们不仅要依止这样的导师依教奉行,并且不断生起信心、培养信心、圆满信心,如是将形成修行的良好助伴。如果盲目依止一位导师,即便导师功德圆满,但由于不具缘的缘故,就会时时站在疑问和诽谤之中,这样功德很难增上,甚至还会不断往下堕落。

我们如是讲解的原因就是要告诫所有弟子:我们不仅要依止具缘的导师,而且时时站在平等信心的立场之上,也绝不能讲其他导师的过失。往昔我们在不懂的前提之下,时时讲解他人的过失,但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呢?尤其是站在出世间立场之上,谤师的过失是非常大的,由此会造下极大的罪业

现前有些人也在说:“我的见解从理论上而言,这两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实修上的见解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虽然我也很精进,可见解依然增长得很慢,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就要反观一下:自己在修行的一些方便之上做得如何?自己对信心理解得如何?信心是否还是有些偏袒?

若要是信心偏袒,那么对你而言,成办解脱之最大障碍就是这个偏袒之信心,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培养普遍之信心。我相信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大家会做得越来越好。

依止上师后必须净观导师

我曾讲过诽谤导师有何过失,因此现前在依止导师之上应该要明智一点,再不能如往昔一般糊里糊涂地依止导师。

这里还要铭记一点的是:往昔我们依止导师之时,由于我们当时业力沉重之故而对导师生起疑问和诽谤。如今因为你和导师之间已形成师徒关系,同样面对这些令我们生起疑问和诽谤的对境时,应时时净观为妙。知道这个理趣以后,不但要忏悔往昔的这些过失,还要补上这个缺口,时时净观。

导师即为佛,当你和导师形成师徒关系以后,即便你眼睁睁地看着导师已堕入金刚地狱,你也必须得净观为“导师到金刚地狱度化一切正在遭受痛苦的众生,而不是堕入金刚地狱”。我们必须如此净观,因为这就是密宗的誓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今我们信仰佛教,并且修行教法,不就是为了达到平等吗?所以与平等相违的一切行为,我们都要以净观来树立平等,这就是修法真正的要点。从修行佛法的立场之中,我们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可以运用不同的方便来补上这个缺口。相信现前很多信众都已经知道我们首先应如何观察导师;当导师一切条件具有的前提之下,又如何依止导师;并且在依止导师过程中,不能再去分别观察这个导师的好与坏,而是必须要生起净观观待一切。相信大家现在都已经清楚这些理趣。

尤其作为密宗修行者,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导师还是面对自己的道友以及自己的家人,由于时时观待内心过失的缘故,相信时时都能具备这种平等之心,我们说修行人能时时调伏内心而达到平等,原因也就在此上。因此我相信所有的信众能如是行持,以后也会做得非常好,应该这样。

非具相上师之法相

自相续中无有少许之闻思修功德,却自以为我乃某某上师之弟子或者某某贵族子弟等等,现我已具某某传承,种姓超胜他人等,如同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或者虽具少许闻思修之功德,但非为欲求来世清净心而修持,实是担心自己于某处失去上师之地位等,此非佛教中所说的具相上师。

什么是抛弃导师

有弟子问我:“有的地区很多道友依止一位上师修行,后来有几位道友听说当地来了一位活佛就前去拜见,结果被其他几位道友斥为抛弃上师,彼此矛盾非常尖锐。以至于即使有人想依止其他具德上师,也只能偷偷摸摸闻法、修法,生怕被其他道友知道。请问:什么是抛弃导师?”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可能不会违背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将约束强加于弟子。对于弟子而言,只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就都不是抛弃导师的行为。

类似这样的现象,我也见到过很多,不仅在汉地,在高原地方也有。有些导师想聚集很多弟子,就用解脱和金刚地狱来控制一切。比如导师对弟子说:“你现前依止了我,从此以后你必须听从我所说的一切。若能做到,我就度化你;若违背这些教言,你就是一个犯戒弟子,等待你的只有金刚地狱。”等等。如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须知,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乃因缘和合,由因生果,并不是由某个人说了算。所以我们依止导师之时,一定要谨慎一些。

我见过很多很多居士进入佛门之前,天天被生活和事业中的种种烦恼所缚,所以希望进入佛门,寻求解脱。但进入佛门之后,又遇到烦恼,比如,有的导师不允许弟子这样或那样。弟子们在谒见其他导师之时,只能偷偷摸摸地去,心里非常纠结。所以就很迷惑:“我进入佛门到底是对还是错?佛法讲解的一切都是为了消尽烦恼,若我做得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烦恼?到底我该怎么办呢?”后期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矛盾。

其实进入佛门不应该这样,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如果进入佛门没有幸福反而更加痛苦,这样的修法还有意义吗?

当然,若我们依止的是一位具德上师,类似的显现基本不会存在。我相信你们都依止过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这两位导师什么时候约束过我们?比如说:“从今天开始,你是我的弟子,你只能依止我,不能谒见其他导师。”没听说过吧?你们没有听过,我更没有听过。导师们平常讲法之时都是告诫我们:在具有信心的前提下,依止上师越多越善。导师也时时都在为我们传讲往昔阿底峡尊者依止一百五十三位上师等一系列公案。因此以后的一切行为还是要尽量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若导师所言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违,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师,而不是生起烦恼,更不能心生诽谤。

这并非在讲解他人的过失,而是提醒我们依止导师之时,若不理智一点的话,真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类似的烦恼。这些不应该是修行者的行为。

有时候具德上师怕弟子走错路,会要求弟子好好修法,不要跑来跑去等等。但当你依止的另一位导师是真正具德上师的时候,我相信这位上师不会再以这样的要求约束弟子。

什么是抛弃导师呢?抛弃导师指的是弟子内心对导师产生诽谤,而不是不在导师身边。若不在导师身边就是抛弃导师,那我们观想弥陀佛之时,难道就抛弃观音菩萨了吗?难道就违背观音菩萨的誓言了吗?当我们朝拜观音菩萨圣地普陀山时,难道就抛弃文殊菩萨了吗?文殊菩萨会因此忿怒而对我们产生其他想法吗?我想当然不是这样。

诸佛菩萨示现不同形象是为了度化根机和意乐各异的众生,而不是佛与佛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千江有水千江月”,天空中的月亮只有一个,因大地水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月亮之相。一切诸佛菩萨都因度化众生而示现法界,其本体、功德与事业无有丝毫差异。所以任何一位具德上师都是三世诸佛之总集,总摄如海皈依境,若具足信心依止、祈祷,则一切上师、本尊、护法都在依止、祈祷之列,何来抛弃?

所以为了在依止导师期间做到如理如法,了知并思维上述道理还是很好的,很有必要。

如果站在护持上师信心的立场之上而造成道友之间的矛盾,是否有过失

不应该这样。道友分为近道友和远道友。从远道友角度而言,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是我们的道友。而目前我们身边的道友,则是近道友。所以从道友的角度观待,我们不仅要关爱身边所有一切众生,令他们远离烦恼,具足安乐,更要与金刚道友和睦相处,不扰乱道友之心。

相对而言如今信仰佛教者很少,我们进入佛门以后,很多亲朋好友可能都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我们。而身边的道友,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并非每个人都具足正见。所以从观待自心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闻思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之上,并反观自己所说所作的一切是否符合教言?而不应过多随顺世间人情世故,仅仅为了顾忌他人情面而放弃对正法的坚持和追求,更不应参与世间的是非纷争、矛盾纠葛。

作为同门道友,面对其他道友谒见其他导师的时候,不应该观待道友的这些行为而应该观待自己的内心。只要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即便站在修法的立场之上,也是恶业而不是功德。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云:“语言随顺于亲友,自心相应于佛法。”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之上,应该做到内秉持佛法正见,外与人和睦相处。这也这也是法王如意宝对我们的嘱托:“勿扰他心,不失自道。”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