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_广州_广东
海幢寺,位于广州市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其原址在五代南汉时(917-971)为千秋寺,后变成民居花园,明末再改佛寺,称海幢寺,寺名来源于佛经上“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的典故。
康熙年间海幢寺不断扩建,寺院规模宏大,全寺范围,北至珠江之滨,东及前进大街;南沿万松岭(今红十字会医院、南武中学一带)。最鼎盛时期,住僧众逾百。
海幢寺古木参天,现存三株菩提古树,一株在寺北门内侧,另一株在天王殿西南侧,还有一株在大雄宝殿后面的东南方。相传这三株菩提树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然禅师从光孝寺原株分植出来的。
至清末民初,由于战乱,海幢寺遭严重破坏,除大雄宝殿、天王殿、塔殿外,其余殿宇多被拆毁。
海幢寺大雄宝殿,海幢寺塔殿,建于清康熙年间。
海幢寺环境幽雅,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被辟为夷人(外国人)的游览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辟为“河南公园”,民国二十二年九月(1933年)又改名为“海幢公园”。
1963年海幢寺移交海幢公园管理,宗教活动随之停止。文革期间,海幢寺受到严重冲击,只余下大雄宝殿和塔殿两座建筑。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海幢寺为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7月,经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年批准将公园归为海幢寺管理使用。
今天的海幢寺虽然已经“寺园合一”,可是在广州人心中,它是一座寺院,也是一个公园。1993年至2001年,海幢寺重修了大雄宝殿、塔殿,重建了天王殿,新建了藏经阁、功德堂、地藏殿、观音殿、僧舍、宝严佛塔、千佛铁塔、放生池等,重铸了三宝佛,初步恢复了十方丛林的宏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