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忏悔法门(2023)


(第一讲)

学人这一堂课,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佛教的忏悔法门。在正式讲到课程之前,我们先简要的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修学忏悔法门。

唯识学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它用一句话来作总持,说是恒转如暴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特性:第一个,恒,就是恒常相续;转,就是前后变化。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相续而又变化的一个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前生是一个男人,今生因为业力的转变,变成一个女人。男人转成女人,从五蕴的角度,产生变化了。比方说男人的色身跟女人的色身,变化了;我们的思想产生变化了;我们的感受也产生变化了。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传承了过去的业力善恶的业力,我们传承了过去的性格倾向,乃至于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善恶的因缘,也相续的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在无量生命的水流当中,是有所传承,有所变化,这个就是生命的现象。

既然生命像一个水流,那表示什么?表示我们的生命是有轨迹的,因为水流走过的地方就有轨迹。所以佛法把我们生命的水流分成三种轨迹:

第一个,就是正定聚的众生。正定聚的众生,他的生命水流非常单纯,就是不断的增上。这指的是初果以上的圣人。不管遇到什么善恶的因缘,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断的增上。

第二种人,叫做邪定聚的。他内心当中邪恶的功能非常的坚定,所以他的生命也很单纯,就是稳定的向下堕落。因为这种人内心的邪知邪见非常坚固,很难改变,你很难去教化他。他只有一种情况会改变,就是堕落恶道,受到极大的痛苦,他才会产生惭愧心,产生生命的反转。所以这种,佛陀把他判作邪定聚,这是邪知邪见的众生。

前两种都是比较极端的,我们一般人都是属于不定聚。就是我们生命的曲线是抛物线的,有时候上升当我们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我们生命是往上的,我们感到身心的安稳。有时候是罪业起现行,我们的生命是往下坠的我们的身心感到闇钝或者躁动不安,乃至于经常做恶梦,这就是罪业即将暴发的一个征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这个时候是忏悔的最佳时机。所谓忏悔就是说,你的罪业已经形成了,形成一个强大的风暴,但是还没得果报。如果已经得果报了,那忏悔就只针对未来,因为这个果报已经成熟了,你很难忏悔了。比方说,你前生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女人障碍多,你说我忏悔。你忏悔,不可能从女人变成男人,这不可能,这个异熟果报已经成就了。那么忏悔的时机就是怎么样呢?当我们的罪业征兆出现了,但是还没得果报,这个时候是忏悔的最佳时机。

要改变这个罪业的暴发有两种做法。一般人,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他用取代、压制性的,他就积极的创造善业,他想用善业来取代、压制罪业。那结果呢?结果就是如石压草。因为,诸位!善业不能对治恶业,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两者共同存在。你看你这一片的草,你就把它铺上一片石头,当然你石头多的时候,它暂时的遮盖,但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当你石头变少了我们造作善业不可能永远保持意乐,当你石头减少的时候,草又冒出来了。所以世间人面对罪业的方式是积极造善,这个是不根本的,这种就是压制性的忏悔,压制性的,对罪业产生压制。

那么佛法呢?佛法是从内心产生忏悔的善根。诸位!善根跟善业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善根对于烦恼、罪业有对治的力量,这个是佛法不共于世间法的地方。我们透过忏悔,是从根本上从罪业产生反转,就把这个根给除掉。

所以忏悔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消除我们平时修道的障碍。就是在罪业没有成熟之前,透过忏悔消除我们修道的障碍。第二个更重要,消除我们临终的障碍。愿我临终无障碍,我们才能够把正念提起来。

所以修学忏悔法门,就是透过忏悔的善根,配合修学忏悔的法门,这两个缺一不可,善根跟法门,然后从根本上把罪业给消灭掉,破除修学的障碍。这个就是我们修学忏悔的目的。

我们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我们分成四大科。先看甲一的解释名义。我们先解释忏悔的名称跟意义,以及忏悔所具足的善根是什么。这第一个。

第二个,忏悔方法。当我们具足了忏悔的善根,有哪些忏悔的方法呢?当然主要有事忏跟理忏这两个方法,我们在课程上会详细的说明,这两个怎么操作。

第三个,罪除之相。当我们如法的修学事忏跟理忏,如何判断我们罪障是否消除?这个地方有三品,下品的灭罪、中品的灭罪跟上品的灭罪。有三品的功德相,提供给大家参考,它如何判断。

第四个,结示劝修。最后我们用两个偈颂,把修学《忏悔法门》的整个内涵做一个总结。

甲一、解释名义(分二:初、释名。二、述义。)

我们先看第一科,甲一的解释名义。解释名义我们分两科:初、释名,二、述义。先看第一科的释名。

乙一、释名

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

准《业疏》云:取其意义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通得,华梵须分。

我们加以解释。

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最早在古印度的原文叫做忏摩。忏摩是一个梵文,早期的翻译,翻成中文叫悔往,就是对于过去已经造作的罪业,我们内心深深的悔过,就是悔往。有言忏悔,到了后代就直接把它翻成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呢?华梵双举,就是把印度忏摩里面的第一个字,跟中文的悔往的第一个字结合起来,叫做忏悔。所以这个词传到现在叫忏悔,怎么来的呢?华梵双举,取印度原文的第一个字,跟中文的第一个字结合起来的。这个地方先把忏悔这两个字做一个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忏悔的真实义是什么呢?准《业疏》云:取其意义,谓不造新。我们前面说过,佛教消除业障是从根本,所以你一定要有善根,不能只是造善业。什么样的善根呢?忏悔的善根它造成什么后果呢?不造新。就是我们透过忏悔以后,不但是把过去的罪业给灭掉,重点是什么?重点是你以后对这个罪业有免疫功能。就算遇到同样的境界,你真正如法忏悔的,你也不可能再造作了。这是佛教高明的地方,它可以把你的过去罪业灭掉,而且会让你至少在这个罪业里面得到了解脱,就不造新。

那么要满足这个不造新,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忏谓止断未来非;第二个,悔谓耻心于往犯。所以我们今天要真诚的忏悔,要有两个善根成就。第一个,忏,就是针对未来,我们内心生起坚定的誓愿,决定不再造作,就是发愿。所以忏悔第一个善根,你针对未来要发愿永不造作。第二个,悔,谓耻心于往犯。这个是针对过去,对于已经造作的罪业,生起坚定的惭愧心而深深的悔过。针对过去叫做忏悔,针对未来叫发愿。

所以,诸位!你不管修什么法门,拜《大悲忏》也好,修《净土忏》也好,拜八十八佛也好,你要产生忏悔的效果,内心一定要两种善根,第一个,忏悔,第二个,发愿,你才能够把那种忏法的效果表现出来,形成一个不造新。

我们看总结。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也有古人把忏悔这个词的忏字解释成首,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或者是鉴,就是表示你内心的观照智慧生起了,开始防非止恶了,这都是可以的。义虽通得,义理上是相通,但是华梵须分,就是忏摩是梵文,忏悔是华梵双举,这个要分清楚。

那么这段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它的意思是这样,就是说,我们佛法在修善,世间人也在修善,但是目标不一样。

世间人修善,是把重点放在善法这一块。比方说,他布施,重点在布施。他为什么布施呢?他是透过布施的善业去创造来生的福乐,他是要把布施转成来生的快乐的,所以他的重点在善业这一块。

那么佛法在修善法是什么目的?按照《法华经》是这样说,《法华经》一佛乘是说,法法消归心性。简单的讲就是说,借事修心。比方说,我们讲布施,你学过《法华经》再修布施的时候,你的重点不是要去创造布施的善业,你是怎么样?借事修心。你是透过布施,来强化你的无贪、施舍的善根。你在持戒,是透过持戒的操作,来强化你防非止恶的善根。你修忍辱,你为什么要修苦行呢?你是透过苦行,来坚定你的无瞋安忍的善根。这个地方不一样,诸位!我们是怎么样?我们是法法消归心性。我们是假借这个法门来强化自己内心的功能,一种善的功能。

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我们前面说过了,善法只能够生善,不能灭恶。你不断的布施,会创造善业,会强化你布施的善念,但是它不能调伏你悭贪的恶念,它没办法。你看,有很多人福报很大,那表示他前生有布施的善业,但他还是照样悭贪。善业不能对治烦恼,不能调伏罪业,所以他未来的果报就快乐中带有痛苦。世间人修善的后果就是这样,快乐中充满了忧虑跟痛苦,因为他没有善根力。那么佛法的善根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当你的无贪、施舍的善根生起以后,你是怎么样呢?永远远离贫穷的痛苦,而且创造福报。所以善根力跟善业力,第一个,善根能够灭恶生善,善业不行。

第二个,从时间上来说,你成就一个善业,那是一时的快乐,善业你把它花完就没了,就跟你平常没有造作一样,就恢复你的本来面目了。但是你一旦成就善根,你是怎么样?生生世世的受益。你这个人要是有无贪的善根,去哪里都有福报。你就算不幸,前生临终起颠倒,堕落到畜生道,你在畜生道跟一般的畜生道还不一样,因为你有无贪的善根,你的福德力还是在那里。因为一切唯心造,你这个畜生道的果报,多一个无贪的善根在加持你。

所以,诸位,成就善根那叫什么?生生世世的受益。到最后成佛的时候,那就是万德庄严。你看《法华经》后面讲到法身菩萨的三昧陀罗尼,他的因地都是从善根来的。《法华经》里面,佛陀说,你看某某菩萨他为什么这么庄严?他为什么那个光明中起这么多变化?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栽培什么善根,所以果地就有这种三昧陀罗尼。当然,栽培善根相对困难,但是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它成就以后那是永恒的力量,它永远跟着你。所以佛法是重善根的,因为我们修善法的目的,是在强化自己的善根。

好,那么这个道理套在忏悔,忏悔的善根是什么?有两个善根。第一个,惭愧心,第二个,发愿的心,这两种。就是不管你拜什么忏,你之所以灭罪,这两个是正因,外面这个忏法只是一个助缘。就是你有惭愧心,你有发愿的心,你修什么忏法都能灭罪,就这个道理。所以讲,罪从心起将心忏。

那么这个忏悔的意思,我们先了解到底有哪些善根要具足:第一个,忏悔,第二个,发愿。

乙二、述义

我们看乙二的述义。

既识起因,能感后习,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

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于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

我们加以解释。先看第一段的总标。既识起因,能感后习。我们修忏之前要了解两个情况。第一个,为什么会有罪业?要了解罪业生起的原因。

罪业的生起当然跟我们内心有关系,因为身口是工具,当然是跟你的内心有关系。有两个原因,从粗浅的角度是烦恼,你有贪瞋痴的烦恼你才会造罪的,第一个。那么从深层原因呢,就是妄想。你为什么生起贪瞋痴的烦恼?就是你有贪瞋痴的妄想。所以这两个都是生起罪业的原因,一个是粗浅的,一个是深层的,简单讲就是这样。因为你有贪爱的妄想,没有对治,妄想打久了以后就变成烦恼,有了烦恼遇境逢缘就造罪,就这样。妄想、烦恼、罪业这三个是相续的。所以我们先了解这个罪业生起,是由烦恼跟妄想生起的。

接着让我们看最后的结果。你造了罪业以后有什么后果呢?两个后果: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

首先,我们造了一个罪,不管是杀生,不管偷盗、邪淫、妄语等等,你会产生等流果,这个是最可怕的。感种类,就是相同种类的妄想、烦恼跟罪业,相续而起。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可能有这方面的等流习性,产生了一个贪爱的妄想,然后你没有对治。反正妄想是这样,它生灭嘛,它不是增长就是调伏,它不可能保持原状的。凡夫没有保持原状,因为它是一个水流。好,这个妄想不断的增长,到一个程度就转成烦恼。有了烦恼,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就造罪了。造罪以后有什么后果呢?这个罪业又强化你的妄想,这个妄想又强化烦恼,这个烦恼让你更容易再造罪,就形成一个滚雪球。问题在这里。等流果就是,你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火苗,结果越烧越大。

所以你不忏悔的后果就是感种类相续而起,你以后越来越难忏悔。如果你不忏悔,你说,我没有忏悔,但我也没有再造作,你只是缘缺不生!诸位,你内心的妄想跟烦恼的等流,不断的在增长。所以理论上,你越晚忏悔是越难忏悔,因为它怎么样呢?你一旦造了罪以后,它会产生一种展转相续的滚雪球作用。感种类,就是相同种类,你是贪烦恼,就强化了贪的罪业、贪的妄想,如果是瞋恚或者愚痴,亦复如是。这第一个,等流果。

第二个,招苦报生后当受。当我们内心的妄想、烦恼、罪业的等流不断的增长,因缘成熟的时候,开始算总账了,就是来生就必须要去承受,这三种相续的最后的痛苦的果报了。

那么我们忏悔的时机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当这个感种类相续而起生起以后,但是还没有真正招感异熟果报之前,这个就是忏悔的最佳时机了。因为我前面说过,当果报出现了,那忏悔力量就有限了,因为这个果报已经成形了,那个总报成形了,只能改变别报了。

我们前面讲到,忏悔的善根是能对治,能够对治罪业的是忏悔跟发愿。那么现在我们说到所对治,所对治有三种:妄想、烦恼、罪业,三种。那么是这样:事忏是忏比较粗浅的,就是烦恼跟罪业;理忏就是正念真如,这个理观是忏悔比较深层的颠倒妄想。先知道有这个概念,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有事忏跟理忏,各有各的对治。

我们看第二段。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当我们面对了感种类相续而起,等流果现前,异熟果还没有成就的时候,赶快怎么办呢?今改前非,生起忏悔的心。将修后是,生起发愿的心,立定誓愿,永不再造作。

第三个,从缘生灭,斯苦世法,我们还要依止一个三宝的因缘,来消灭罪障。三宝因缘就是,修忏悔的法门当助行。这个地方有事忏跟理忏。事忏强调的是三业皈依,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恭敬。你看你拜八十八佛,你一定要怎么样?要南无普光佛,要拜下去,嘴巴要称念,内心要恭敬,对不对?所有的事忏,身口意三业都要具足皈依,因为他要求佛力加被。而理忏的重点在于正念真如,回光返照,忆念你的真如本性。你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没有妄想。这个是事忏跟理忏的重点,一个是强调三业皈敬,一个强调正念真如。

所以,这一段是把整个忏悔的法门说出来了。第一个,今改前非,忏悔的心。将修后是,发愿的心。这两种善根,再配合忏悔的法门,包括事忏、理忏,就能够把痛苦的果报消灭。

我们看总结。于彼恶业,特生厌贱,立定誓愿,对恶业产生厌贱,不再造作。发重惭愧,对于已经造的罪业,生起增上惭愧。第三个,立对治过,如法的修习忏悔法门,不管是《大悲忏》《净土忏》、八十八佛等等。最终,洗心忏悔,洗掉内心的妄想、烦恼跟罪业三种等流。所以整个忏悔是怎么样?断相续心。断什么呢?断感种类相续而起。

诸位,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叫做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罪业,那为什么有罪业呢?那是三种因缘造成的。第一个,打妄想。迷真起妄,打妄想。这个因缘没有控制好,就转成烦恼。烦恼也是一种因缘,也是一个生灭因缘。烦恼没有控制好,遇境逢缘,就造罪了。那么既然诸法可以因缘生,表示什么?诸法也可以因缘灭。也就是说,一切法有生起的因缘,它就一定有还灭的因缘。

所以诸位!理论上,你忏悔一定要有一个信心,理论上,任何罪业都可以忏悔,乃至于七逆重罪都可以忏悔。为什么?因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为你本来就没有妄想,本来就没有烦恼,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所以这句话很重要,从缘生灭,斯苦世法。就是你忏悔了,一定要有这个信心。你只要方法对,包括你的善根具足,包括你的法门相应,方法对,内善根、外因缘具足,任何罪业都可以忏悔。这个就是你忏悔之前的信心。

这个地方,就讲出了忏悔的两个重点。第一个,事忏。事忏的重点在皈依,所以它的善根有三个,事忏是忏悔、皈依、发愿三个善根,它的核心在皈依。拜八十八佛,你看八十八佛,它前面先发露罪业,对不对?然后拜八十八佛,就修皈依,对八十八尊佛修皈依,希望佛菩萨加被。最后开始发愿。所以其实你不用很刻意,因为古德把这个忏悔都帮你规划好了,只是你知道一下,每一部忏法都一定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忏悔,先发露罪业;第二个,皈敬三宝;第三个,发愿。当然那个发愿很广大,发菩提愿。这个是事忏。

那么理忏的重点在哪里呢?忏悔、观照、发愿,它的重点在观照,在正念真如。因为你一直活在有所得的妄想,诸位,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能消灭妄想,不可能,你只会创造另外一个妄想。所以你要面对妄想,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回光返照,把生命归零,回到你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妄想自然就停下来了,所谓觅心了不可得。

所以,大家先记住一个观念:事忏有三个重点,忏悔、皈依、发愿;理忏有三个重点,忏悔、观照、发愿。一个是以皈依为主导,一个是以观照为主导,形成事忏跟理忏,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的说明。

甲二、忏悔方法(分三:初、思惟业果。二、生起忏心。三、正修忏法。)我们看甲二的忏悔方法。前面讲到忏悔的善根,是灭罪的正因。这以下是灭罪的助缘方法。这个忏悔方法有三段。初、思惟业果。二、生起忏心。三、正修忏法。

乙一、思惟业果(分二:丙一、认知业果理论。丙二、判断业果轻重。)首先要先思惟业果。诸位,所有的法门都跟智慧有关系,你要生起善根,一定跟智慧有关系。忏悔有关的智慧主要是业果的思惟,这是比较有关系的。那么业果怎么思惟呢?先看丙一的认知业果理论。

丙一、认知业果理论

一、业果决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二、业果不失: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三、增长广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

我们如何去思惟业果的道理,来强化自己的惭愧心跟发愿的心呢?有三种思惟。

第一个,思惟业果决定。什么叫业果决定呢?就是欲知前世的因地,我们前世到底造了什么业,很简单,你看你今生所受用的果报就知道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来生会受用什么果报呢?你就看你今生身口意的造作,就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情况。

这句话简单的讲,就是佛教的因果叫做三世两重因果,过去跟现在叫一重因果,现在跟未来又是一重因果。所以我们今生有两种功能,我们今生既是果报,又是因地。什么叫果报呢?针对过去,我们今生在承受过去的业果;针对未来,我们又在造作一个新的因地。所以我们今生,对前生来说是果报,对未来来说是因地。

这个地方叫做业果决定。也就是说,善业决定招感快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可能有差错,顶多是时间的延迟。说欸,我现在很贫穷,我修布施我还是很贫穷,没关系,因为你的善业是用种子先保留下来,你在承受过去生的悭贪的业。所以,诸位,我们对因果一定要知道,你今生的痛苦不是因为你今生造善,不是这个意思,是你一定有罪业。不可能说,我今生学吃亏,处处让别人,结果我贫穷,没有这回事情。忏公师父说,一个人要有福报,要学吃亏嘛。说我吃亏以后贫穷了,你的贫穷跟吃亏没有关系,你的贫穷是前生有悭贪的罪业。你今生的处处忍让、学吃亏,那个福报来生才会看到。所以我们对因果一定要怎么样?要有坚定的信愿。就是你造善业,决定不可能让你痛苦,不可能。这第一个观念,业果决定。

第二个,业果不失。就是假使百千劫以后,我们所造的业都会不失不亡。那么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要因缘会遇时,就是业力要成熟的时候,这个果报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当我们造了业力以后,它会用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这个种子,你要不忏悔,它不会失掉。你修布施也好,修持戒也好,它还是不会失掉,只有忏悔。

过去有一个女居士,这个女居士在生意上做的很成功,她中年的时候得到癌症。然后人家福报大嘛,很多人就跟她通报说,欸,我带你到喜马拉雅山找高人帮你加持。她安排了时间,就飞过去了。然后那个尊者跟她讲说,你这个业,我可以用三昧力把它调伏下来,但是你来生还会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后来她考虑以后,结果她不要了,今生把它受了就算了,她就回来了。这件事情当初很轰动,大家都知道。就是说,你的业障不可能靠外力解决。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既从心起,还从心灭。诸位,这个业障是谁造的?是你内心造的。你的因地是从你内心造的,这个果地怎么可能从外面去改变呢?佛菩萨的福报力可以跟我们分享,善根是不能分享的,而这个灭罪正是需要善根力,其实你回去好好拜忏就好了。所以这个地方,业果不失,就是你所造的业不可能靠外力改变,不可能的,只能够由内心的觉悟产生善根去灭罪。

第三个,增长广大。我们春天种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了秋天能够收获万颗的果实。那么人生造善造恶,果报也是这样。因地虽然狭小,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感种类相续而起,你不忏悔,它会不断的增长。

这个业果的理论,我们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第三个,增长广大。我们前面说过,我们的生命叫做恒转如暴流,那表示什么?生命像一个水流,表示什么?人生没有所谓的保持原状这句话,这句话是个空话,我们的生命是不断流动的。所以我们的业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增长,要么减少,两种而已。你说,欸,我造了以后,没有忏悔,但是我也没有刻意去强化它。你不用刻意,你只要纵容它,你就是随顺它了。就是说,你没有忏悔,表示你纵容这个恶念。你纵容它,它自己就会不断的在里面运转,就感种类相续而起。

所以你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做沙弥的时候,到厨房里面偷了一汤匙的盐巴。他后来打坐的时候,一个像山的盐巴在前面挡住。为什么?感种类相续而起。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就是你因地虽然造了一个小小的业,为什么得果报这么严重呢?因为你不断的纵容它,它就不断的在里面展转相续。记住!你不忏悔,表示你对它随喜,就这个意思。因为你知道你有罪,你不忏悔,表示你随顺它。那你随顺它,你就认同了这种相续的力量,它就会默默的增长广大。

丙二、判断业果轻重(分二:丁一、业果轻重。丁二、得果速度。)我们看丙二的判断业果轻重。

我们忏悔是这样,把重的先忏悔,就重者先治。那么怎么知道是重的罪障呢?看丁一的业果轻重。

丁一、业果轻重

约心:一、意乐故重 二、无治故重 三、邪执故重

约境:由事故重

约相续:加行故重

重大罪业的判定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约心。你在造业的时候有三种心态,其中第一个就是重罪。

首先,意乐,就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烦恼就跟石头一样的坚定,坚定的意乐,谁劝都不听的。那么你用这种粗重而坚定的意乐,所造的任何的罪都是重罪,意乐故重。第二个,无治故重。就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就是平常都属于那种放逸的状态,做人处事没有什么道德标准的。那么这种人,随造任何的罪业也容易比较重,因为他平常都是属于不对治、放逸的状态。第三种,邪执故重。第三个是最可怕的,就是你有邪知邪见。你认为造这个罪是应该的,你这样的报仇是应该的,就是邪知邪见。因为你邪知邪见,你就会什么后果?你无惭无愧,会让你的罪业更坚定。所以,邪执故重。

这个是约心,约你造作当时的心态。

第二个,约境。就是造罪所面对的所缘境,它有上中下品。上品的所缘境是人,你所对的是人,是最重。第二个是天,诸天。第三个是鬼神道。那么人当中,又以三宝、父母、师长这三种所缘境比较重。就由事由所面对的所缘境来判定轻重。

第三个约相续,就是加行故重。就是这个罪你不是造一次,你是数数现行。有些人可能一时糊涂,一时的失误,一时的失念,造了一次以后就忏悔,就永远不再造作,那这个罪相对轻,也不容易得果报。如果是数数现行,表示你不是一时的失误,也不是偶一为之,那这个也是容易变成重罪。

那么这三种情况,约心、约境、约相续,三种里面具足两种就是重罪了。所以我们在忏悔,有一个原则,擒贼先擒王。你先反省一下,杀盗淫妄各种罪业里面哪一种罪业比较重,你先锁定那个。先把那个贼的王抓出来,那么其他的罪业就相对容易调伏。

这第一个,判定业果轻重。

丁二、得果速度

第二个,我们看第二段,得果速度。有一种业,它不是很粗重,但是它是一种增长的状态,这个要注意,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它会马上得果报,所以这个地方也要先忏。就是说忏悔的急迫性。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

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

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增长业呢?当我们生起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而这个造作,会使令我们第八识的业种子不断的增长,这个就是增长业。

这个不断的增长有两个判定标准。第一个,次数不断的增长。比方说你这个月造了三次,下个月造了六次,再下个月造了九次,这个就是次数的增长。第二个,你的意乐的增长,你越造越欢喜。就是次数的增长跟意乐的增长,两个具足就是增长业。这是属于增长业,造善、造恶都是这样,都属于增长业。

第二种情况,我们虽然造了身语意等业,但是不令业种子增长。那么不增长,我们前面说过,业种子没有保持原状。不增长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调伏的力量生起来,你开始调伏它了。比方你这个月造了五次,下个月造了三次,再下一个月造了一次,你的次数在减少,你的意乐在调伏,那个就是不增长业。

增长业跟不增长业有什么后果呢?增长业定受异熟果,来生会马上得果报,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等流力量,即便它不是重罪,它也是容易在来生马上得果报。那么如果不增长业呢?因为你惭愧心生起了,调伏力生起了,除非你临命终遇到恶因缘再去触动它,否则是不定受异熟果报,它来生不一定会得果报。

我们加以解释。看唯识学对于增长业、不增长业的解释的三能变。

初能变,第八识的业识,就是异熟。基本上我们第八识里面,有很多很多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刚开始从心地法门来说,先产生一个妄想,但是妄想不会造罪。你看我们一天打那么多妄想,真正实践的其实没几个。所以出现妄想的时候,其实问题不大。其实我们真正对治的不是妄想,是那个等流的力量。

妄想变成等流力量,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缘,叫做执著。第七意识非常可怕,恒审思量。我们每一个人各有各的执著。你看有些人他追求名,有些人追求财富,有些人追求男女的情感,他什么都不在乎,各有各的执著。这个东西没办法改变的,因为是他前生留下来的。这个第七意识的执著,就是虚空中有很多的水泡,各人追求各人的水泡。就是你一生打很多很多妄想,只有少数的妄想会去实践,少数的、极少数的妄想。而这个会让你实践的妄想,就一定跟你的执著相应,就是你的执著点。

这个妄想本来是一个很薄弱、很薄弱的力量,它连烦恼都不是,但是经过你的执著,执著为我跟我所欸,这个就是我的性格,这就是我追求的,好了,这个妄想经过你执著以后,就转成第六意识的一种念想,就不断的去忆念它,不断的想象。透过你的忆念跟想象以后,它就会引生烦恼。因为,你如果是作美好的想象,就会让你产生贪爱。那个东西本来没那么好,但你越想它越好,欸,因为你妄想打出来的嘛。所以这个念想就会产生烦恼,贪瞋痴的烦恼。这个人本来没那么糟糕,但是你不断的用不好的名言加在他身上,就结果你越来越生气,生闷气。生闷气,遇境逢缘就造罪了。

所以,最初的妄想是正常的。一个人,诸位,打妄想是正常;但是妄想变成执著,这就不正常了,就念念入遍计执了;那么到执著以后,它一定会变成第六意识的念想。好了,当你的念想生起的时候,表示你的烦恼成形了,你内心有一颗定时炸弹了。再遇到外境的刺激,就爆发,就造罪了。造罪以后,又会把这个业种子回存到第八识,又生起一个坚定的妄想,又产生执著,又产生更强的念想,又更容易造罪了。这个是怎么样?增长业形成了。这种增长业,因为气势非常的猛利,它来生一定会得果报,除非你中间忏悔,调伏。善业、罪业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举一个例子,所谓增长业。佛陀有一个弟子叫目犍连,诸位知道吧?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有一天用神通力到忉利天去,他看到一个天人,哦!光明庄严。他就问这个天人说:仁者,你前生修什么福业,今生招感这么光明庄严的天人色身呢?他说:我前生是一个婢女,主人脾气很不好,我稍微有一点失误,他是对我又打又骂。但是我发一个愿,不管什么情况,我不起瞋心。我就信守不起瞋心这个信念,今生就生天了。

然后目犍连尊者又往前走,又遇到另外一个天人,也是光明庄严。他就问那个天人说:仁者,你前生修什么善业,今生招感这个天人果报?他说:我前生是一个商人,信守一个信念,我不打妄语。就是做买卖,从北方买来东西到南方去卖,赚差价。那我在卖的过程当中呢,要么讲真话,要么我保持默然,不讲话,但是我不打妄语。我只要讲出了话,就是真实语。当然我也可以不讲话,保持默然也可以。因为坚守不打妄语的善业,我也生天了。

那目犍连尊者就产生疑惑了,就回到人间教佛陀。把今天所看到两个天人的因果,如是如是跟佛陀报告。目犍连尊者就请问佛陀,他说:佛陀,您老人家说要具足修十善业才能够生天。他们两个只修一个善业,一个修不妄语,一个是不起瞋心,就生天了,为什么?佛陀说:如果有一个人,他依止坚定的意乐,依止坚定的意乐即便他修一个善业,也可以生天。这是什么?增长业。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增上意乐,即便他只修一个善法,也可以生天,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增长的势力。

所以净土宗,诸位,净土宗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除非你念到念佛三昧了,只要是带业往生的,一定跟增长业有关系。诸位,一个人到晚年,你怎么知道他会不会往生?他一定是增长业跟不增长业,两个要同时现前!

年轻的时候不算,晚年的时候,因为越晚年越准,他的生死业缘进入不增长业,他对于那种攀缘心,世间的这种生死业缘慢慢的淡化。也就是说,他有漏的三界的种子处于一种不增长的状态。相反,他对净土宗的信心跟愿力,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好乐,属于增长状态。这种人是会往生。只有这种情况会往生而已。

很多人会忽略一点,他只注意他对净土的功德的欣求,忽略了生死业缘的调伏。诸位,我们的生命不是从零开始,我们是在三界里面打滚很久了,累积很多的生死业缘才来念佛的。我们生命不是从零开始,所以你要处理你的过去,你要把过去的生死业缘调到不增长,就算不能完全消灭,但起码是怎么样?你那个妄想的力量是慢慢的在减少。我今年比前年淡薄了,明年对三界的业果又淡薄,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好乐增长了,这种人是可以往生的,因为他可以带业。

为什么生死业可以带?因为他的业已经进入调伏、不增长的状态。为什么他可以往生?因为他净土的净业,虽然没有成就三昧,但是处于增长。所以他可以带业,也可以往生。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这个增长、不增长业,净土宗的操作是一定要注意这个。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就是说,在修忏之前,我们先了解自己的因果状态。你要治病,得要先知道你的病在哪里,先锁定你的目标。第一个,哪些是重罪?哪些是增长业?有急迫性,要忏悔的,这就是我们忏悔的所缘境。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先把忏悔的基本观念先说一下,下一堂课就正式说忏悔的法门。

(第二讲)

乙二、生起忏心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看乙二的生起忏心。

我们前面讲到忏悔,那么当我们修学忏法的时候,内心要准备三种善根,就是忏悔、皈依、发愿。

这三种善根生起的次第,是先生起忏悔跟发愿。我们面对自身的罪业,对过去来说,深深的悔过;对未来来说,我们立定誓愿永不再造作。当我们以忏悔跟发愿的心来面对罪业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灭除我们的罪障。但是,因为我们忏悔的对象不是今生,而是面对过去无量劫的罪障,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那就是罪业深重,求出无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怎么样?生起皈依的心,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摄受。所以它的次第是透过忏悔、发愿,然后面对无始罪障,最后生起皈依的心。

这个皈依的心,开始操作忏法的时候,有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跟意业的恭敬。所以,这个三业的皈依,我们冥冥当中就跟佛菩萨感应道交,最后产生了佛力的摄受。所以,当我们正式操作忏法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结合,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力,一个是外在的佛力。这两种力量结合,才真正把罪业给消灭掉。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心力跟佛力之间的关系。古德说: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这两句话的次第很重要。就是说,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善根准备好了,我们真正要忏悔我们的罪障,这种善根生起了,佛菩萨的加持力才会出现。如果你在修学忏法的时候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是菩萨影现中,所以我才众生心垢净,把佛力当成是主动,你是被动,那就糟糕了。那你这个就是心外求法,不但会折损你忏悔的效果,而且容易堕入魔境。

所以,我们在修忏的时候,一定要把自身的善根力跟外在的佛力之间的关系摆正我们是亲因缘,我们内善根是亲因缘,我们的忏悔、皈依、发愿是亲因缘,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是一个助缘。简单的说,莫向外求。修什么法门都是这样,你有一分的准备,佛菩萨就有一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准备,佛菩萨就有十分的加持。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修行是由内而外,众生心垢净,然后才是菩萨影现中。所以,在修忏当中,当你要进入坛场的时候,你一定要怎么样?有内心的善根出现。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开始讲到,我们透过业果的思惟,要生起三种的忏悔之心。

一、畏惧心内心畏惧,当来恶果。

二、惭愧心心思圣贤,而生惭愧。

三、勇猛心奋然振作,速与断除。

当我们要进入忏悔的坛场的时候,第一个要畏惧心,我们要畏惧因为罪业所招感的当来恶果。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没有入法身之前,不管你的行门多强,不管你的理观有多深入,我们对于因果永远怎么样?心存畏惧。你有这种观念,你今生不会做重大的罪业,就是对因果的道理心存畏惧。这第一个。

第二个,惭愧心,心思圣贤,而生惭愧。你一个人要摆脱罪业,除了要害怕罪业以外,你对自己的生命要有一点目标的。如果你这个人什么都可以,那你这个忏悔就没有力量。这个惭愧就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对于圣贤的功德有一种好乐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过失,我们产生厌恶的心。就是有一种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的惭愧心。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勇猛心,奋然振作,速与断除。忏悔要能够产生勇猛,就是你要把握当下的因缘。我们要思惟今生的因缘是非常的殊胜: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六根具足;第三个,佛法住世。在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这种机会是希有难得。所以忏悔最怕的是怎么样?藕断丝连。一定要勇猛的速与断除。

这三种心加起来,其实核心就是惭愧。但是因为有畏惧跟勇猛心的加持,我们多了两个字,叫增上惭愧。就是比一般的惭愧心更加的强烈,更加的坚定。这个就是忏悔的心态。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学生,大概二十出头,人长得很庄严,也很有善根。他发心要出家,那么我们就做出家的辅导,后来发现他过去受过五戒,曾经破了根本罪。受戒以后破根本,那你要出家就形成了遮难,只能取相忏。所以辅导他拜忏。因为我们平常功课就有八十八佛,所以等于是八十八佛,其他的时间再加一部八十八佛,一天两部。他拜了两个礼拜都没有任何消息,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方法对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善的因缘应该要生起来了,结果两个礼拜都没有消息。

我们就把他叫过来,问他的情况,说你是怎么拜忏的。那么他这个拜忏,问题在哪里呢?他把它当作一般的功课,就是他有惭愧心,但是没有增上惭愧。我们知道,诸位,心为业主!这个忏法只是一个工具,就是这台马车它能够走动、能够走多快,永远决定于前面那个强壮的马,而不是车子。所以我们就开始引导他思惟业果,思惟业果决定,思惟业果不失,然后增长广大,把他那种增上惭愧心给生起来。所以你每次拜忏之前一定要思惟业果。后来他依止这个方法拜了一个多礼拜,后来梦中就见好相。

所以诸位,整个拜忏,你要永远知道一个观念,心能造业,最后也是心能转业,就你的惭愧心是根本。这个惭愧心不是一般的惭愧心,是增上惭愧心,它是夹杂了畏惧心跟勇猛心的惭愧心。这是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的一个道前基础,你要进入坛场之前的一个基础。

乙三、正修忏法(分二:丙一、总标。丙二、别明。)我们看乙三的正修忏法。正修忏法分两科:一,总标;二,别明。

丙一、总标

先看总标。总标当中有事忏跟理忏。我们先看事忏。

壹、事忏

一、责心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

二、作法忏向清净大小乘僧,发露忏悔。

三、取相忏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外假坛仪,内资理观,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属于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亦能消七逆罪,使重报轻受。

事忏就是从因缘、从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去忏悔。

第一个是责心忏。责心忏的对象是下品罪,就是你只是起心动念,并没有付出身口二业的行动。所以就是诃责自己,用烦恼的过失来诃责自己,令生厌离。对这个烦恼生起厌离心,就可以了。

第二个,作法忏。作法忏是针对中品罪,就是付诸身口,但是没有犯到根本,这个过程都叫中品。这个时候,向清净的大小乘僧发露忏悔。在菩萨戒里面讲到,如果没有如法的比丘比丘尼来忏悔,也可以向佛菩萨忏悔。

第三个是取相忏,就针对上品罪业。蕅益大师的开示,这个地方有三段。

我们先看时间。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拜忏的时间,你可以定二七或者三七或者一年,但是真正灭罪那就是以见好相作标准,就是在梦境里面要见到好相。这个就是灭罪的时间跟拜忏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拜忏的时间,这种短期的加行,最好不要超过一年。其实原则上一年都太长了。一般我们在加行的时候都是三七,你三七拜一轮的忏,不管有没有见好相,就休息一下,下一次再拜一轮,它是以三七来作一个标准。这是拜忏的时间。那么什么叫灭罪呢?就是见好相。这个是讲时间。

我们看方法。此须至诚恳切。我们前面讲过,你要拜忏之前一定要把自己准备好,就是你的忏悔、皈依、发愿三种善根要准备好。进入坛场以后要做两件事:外假坛仪;第二个,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就是遵循忏悔的仪轨。有些地方要拜的,有些地方要称念的,有些地方是要经行,有些地方是要打坐的,你要遵守这个忏悔的仪轨。内心要配合真如理观的智慧。就是等于事修跟理观结合。这以下举出几个例子,比方说《法华忏》(《法华三昧忏》),或者大乘的《方等忏》《大悲忏》《占察忏》、八十八佛等,这一切的忏法都属于取相忏摄。这个是讲方法。

最后我们看功德。前面的忏法能灭根本重罪,就是杀盗淫妄根本重罪;它不但灭罪,还能够使令我们的清净戒体再一次的生起;乃至于能够灭除七逆重罪,使令重报轻受。这个七逆罪是最重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和尚、杀阿阇梨、出佛身血、破羯磨转法轮僧。因为这个七逆罪基本上是直堕无间地狱的,所以它虽然不能完全灭掉,但是能够重报轻受,让你得到微少的病痛,就把这个罪给消掉,重报轻受。

我们在拜忏主要是指取相忏,它是通忏过去无量劫来的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乃至于你在某一生曾经犯过的七逆重罪都能够灭除,使令你重报轻受。这个是事忏。

我们看第二个,理忏。

贰、理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前面事忏的人,他的标准要求不高。只要你是佛弟子,有惭愧心、发愿的心,对三宝有皈依的心,就可以忏了。但是理忏的要求比较高,既在智人,你必须透过大乘佛法的学习,对中道实相产生坚定的信解,就是你要入圆教名字位,对中道实相要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那么这样子再操作理忏,就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理忏就没有固定的规矩了,不是说你一定要依止《大悲忏》《净土忏》。比方说,你参加佛七,也可以作理忏;你诵大乘经典,也可以理忏;你坐在那一面静坐思惟,也可以修理忏。它怎么样呢?多诸方便,行住坐卧,礼拜、经行、静坐都可以。

重点在下面这一句话,随所施为,恒观无性。事忏的所观境是什么?是因缘观,是思惟因缘果报,当然是思惟因缘果报里面罪业这一块。就是,我们在事忏的时候是思惟我们造了罪业,这个罪业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这个是事忏,它是因缘观。那因缘观,一般人他容易操作。而这个理忏,是直接的观到我们的根本,观到真如本性,就是正念真如。那么从真如的角度,来观察罪业也是怎么样呢?业性本空,无有作者,叫做无性。

就是说,我们站在因缘的角度,罪业有它的作用。它什么作用呢?它会创造我们身心世界的痛苦。这个是事相的观察,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理观它认为,什么叫做罪业?从真如的角度来看罪业,它是这样,它是一念的妄心攀缘妄境,造作了一个唯心所现、如梦如幻的罪业,所以它不能够真正的染污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这是理观。它是把心先带回到真如的角度,回过头来,来看这个罪业,它是怎么样?业性本空,无有作者。这是理观的核心思想。其他我们后面再详细说明。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点,其实真正的忏悔,事忏、理忏表面上是分开,其实是都放在一起了。你看所有大乘的忏本,它所有的开示都有理观的成分。所以蕅益大师讲:至诚恳切,外假坛仪,内资理观。比方你拜《净土忏》,《净土忏》在开示的时候也说,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这个就是理观,安住无生来看这些因缘的造作。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忏悔,事忏、理忏是要结合在一起,只是比例的不同而已。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事忏具足五缘。丁二、理忏如法修观)我们看丙二的别明。前面是把事忏、理忏做一个总标,这以下各别说明。

丁一、事忏具足五缘

先看丁一的事忏,它必须要具足五种事缘。

一、请圣明证

二、说己罪名

三、立定誓愿

四、读诵礼拜

五、如教明证

修学取相忏的规矩,第一个,请圣明证。请圣明证有四个次第:

第一个,安置佛堂。你不能面对虚空拜,不可以的,因为你要皈依,你要有一个皈依境,所以你要安置佛堂。比方说我们供养华严三圣,中间本师,左边文殊,右边普贤。

第二个,陈设供养。对佛菩萨,香花灯烛的供养。

第三个,礼请三宝。在取相忏,你要有一个忏悔主来帮你作证。比方说,你拜八十八佛,忏悔主就是大行普贤菩萨;你拜《大悲忏》,忏悔主就是观世音菩萨;你拜《法华三昧忏》,忏悔主也是普贤菩萨。就是你要礼请忏悔主来跟你作证。

第四个,斋戒沐浴。这个很重要,你在拜忏,你每天都要洗身体。进入坛场的时候,你这个衣服跟一般的衣服要区隔。每天都要干净的衣服,每一天都要换新的衣服,要穿新净的衣服。

这个就是四个重点,安置佛堂、陈设供养、礼请三宝,第四个,斋戒沐浴。这个就是请圣明证,来做你的忏悔主。

第二个,说己罪名,发露自己身口意的罪业。

第三个,立定誓愿,发起广大的菩提愿力。我们说过,一个人要摆脱罪业,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你如果对你的未来生命是觉得什么都可以,你很难摆脱罪业,你会怎么样?优柔寡断。就是你对自己要有所期许,你对诸佛菩萨的功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一种菩提的愿力生起。这个是摆脱罪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除了忏悔以外,就是发愿。

第四个,读诵礼拜。这个读诵礼拜就是正修忏法。忏法,智者大师提出了五种行法,就是主要有五种行法。第一个,礼拜;第二个,忏悔,发露忏悔;第三个,行道,就是经行;第四个,诵经;第五个,坐禅。主要这五种行法。前面四个是有相行,属于事修;最后一个坐禅属于理观,无相行。

第五个,就是如教明证。如教明证就是你要经常看你做梦做什么梦,就是从梦境里面去判定你的罪业是不是消灭,就是是不是见好相。

这个事忏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就是比方说你排日常定课,你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如果八十八佛你觉得太长,我看藏传佛教是拜三十五佛,也可以。因为它本来就是两个课程的结合,一个五十三、一个三十五,但头尾都不变。第一个,你平常有定课,拜忏的定课。

第二个,短期的加行,一七、二七、三七。短期的加行就不是拜一部了,那一天要六支香、九支香等等。

总而言之,整个事忏的重点在于至诚恳切,包括你的增上惭愧心,包括你的皈依的心,来操作忏法。其实我们在真正修忏的时候,这五个条件中的二、三、四都是现成的。你只要找一个忏本,它里面一定有发露罪业,一定要引导你发愿,一定有读诵、礼拜各种的行法。所以真正我们要准备的是第一跟第五,其他的,忏法通通具足了。这是整个事忏的条件。

丁二、理忏如法修观(分二:戊一、依真如观令心安住。戊二、依因缘观令心远离)我们看丁二的理观,理观就是在如法修观了。这地方有两段的经文。

戊一、依真如观令心安住

我们先看戊一的依真如观令心安住。先看第一段的经文。

(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修学理忏,你一定要知道你到底想要忏除什么,就是你修这么多法门,你的目标在哪里。

诸位,事忏的目标是什么?对,消除罪障,这个是事忏。你为什么要忏悔、皈依、发愿,要操作这么多行法呢?为什么要礼拜、称念,要恭敬呢?就是忏除罪障。但理忏不是忏除罪障,而是消灭我们的生死罪业,这个地方包括了有漏的福业,都是我们忏除的对象。只要是会创造生死轮回的业力,都是我们忏悔的范围,所以这个理忏范围很广。

在理忏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的所缘境是什么。就是下面这句话,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诸位,我们为什么有生死轮回?《楞严经》讲三种因素,因为三种相续,就创造了生死轮回相续。第一个,因为果报会相续。为什么生死轮回?因为我们死了以后会再创造一个果报。好了,那为什么我们会创造果报呢?为什么果报相续呢?因为业力的相续,因为我们的有漏业力没有断掉,有漏业力会去创造另外一个果报。所以,果报相续来自于业力相续。那为什么我们业力会相续呢?《楞严经》说,来自于妄想的相续。为什么阿罗汉死了以后就进入无生的涅槃,不会再招感三界果报?因为他把妄想,这个生死的妄想给灭了。所以这个是对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然性格还要加上业力,才会决定命运。就是说,你是什么性格,就会打什么妄想;你打什么妄想,就会带动什么业力。我们无量劫所造的业力很多,整个阿赖耶识,我们仓库里面的业力多了去了。那你今生到底是会出现什么业力,就跟你的性格有关系了。仓库里面那么多资料,你凭什么调动你今生的业力呢?就是跟你今生的思考模式有关系。就是说,你是这种性格,你就会打这种妄想。比方说,有些人他一定要成功,他不惜任何代价,不怕苦!你以成功为你的性格,你就经常打这个方面的妄想,就会带动你阿赖耶识相关的业力。当然你到底会不会成功,还要业力的帮助;你成功到什么程度,也要业力的帮助。但是总而言之,整个因果的带动者就是你的妄想。所以妄想是主导者。

阿罗汉很聪明,诸位,我们知道,阿罗汉的生死业力消了吗?不可能嘛!他在三界轮回了无量劫,只修七世就把生死业障给了了?因为他没有生死的妄想这一块。他生死的妄想被他我空的智慧给破了。

诸位,什么叫做业力?业力是我们在造作叫做业力,造作完了以后叫做业种子。其实所有的业力,理论上都是在睡眠状态,一定要你的妄想把它唤醒,你知道吧?所以其实我们生命是有选择的,你改变你的念想,你的生命就改变了。其实我们的业力是很多元化的,无量劫来,经典上说,我们所造的善业如虚空,所造的罪业也如虚空。轮回太久了,不管你今生造善造恶,你把它丢到阿赖耶识,都差不多。就是你的想法很重要。就是说,这么广大的业力,你进入到一个这么大的资料库里面,你今生短短几十年,你要调动什么业力,跟你的想法有关系,你怎么想的。

所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虽然业力是一个助缘,但是它的主导者是妄想,妄想是根本。整个生死业障是由妄想带动的,由不同的妄想带动不同的业力,去招感不同的果报。所以,追根究底在一念的颠倒妄想,《楞严经》说的攀缘心。

那怎么办呢?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妄想,你忏悔没有用的,持戒也没有用,妄想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你端坐念实相。你只要去观照真实相,它自己会消失。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虚妄相,它是一个唯心所现的假相而已,它是专门来欺骗你的,你只要不随它转,一回光返照,它就消失掉。所以对治妄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端坐念实相。

讲一个譬喻,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们整个生死业障就像清晨虚空当中的霜露,只要太阳出来它就自己消失掉,所以妄想只有用真心去破坏它。我们应该依止真如理观,来忏悔六根当中的颠倒妄想,才能够调伏我们的生死业障。

这个就是讲到,消除生死业障,只能靠消除妄想。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有一段重要的开示。他说诸位,流转三界中,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流转者谁?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到底谁在流转?那个真正流转的是谁?你说,欸,我在流转。诸位,我们在三界里面,果报变来变去,哪有一个我呢?比方说,我们上辈子可能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人,来生变成天人,那这个我必须怎么样?常、一、主宰,它必须要常、一、不变,而且对生命有主宰性。我们在生命的变化当中,找不到一个常一的、主宰性的,都是业力在控制。那么这样子讲,到底谁在流转?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你这个阶段打这个妄想,变成这个果报;你现在妄想改变了,你学佛以后妄想改变了,打另外一个妄想,你又带动了其他的业力,去招感不同的果报。你整个妄想的变化,带动你生死轮回的变化,带动你整个果报的变化,所以真正流转的是妄想。

所以佛陀才会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位,等到有一天你往生极乐世界,成就无生以后,你回顾你过去无量劫的妄想,是怎么回事?就是一场梦。原来是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醒后,觉后空空无大千,就这样子。

我们可以从今生来看这件事。我们是怎么投胎的?我们最初的投胎是一念的恩爱迷情,就是一念的恩爱迷情来投胎,所以我们最初的投胎就是一念的妄想。我们走的时候是怎么走?什么都没带走,就是一念的爱取,对某一件人事的爱取,然后离开的。诸位,我们刚开始是一念妄想,最后也是一念妄想离开,那中间呢?中间是什么?中间就是阶段性的妄想。你年轻的时候打年轻的妄想,年纪大了又打年纪大的妄想,不同的妄想带动你阿赖耶识不同的业力,出现不同的果报,就是这样。所以生命会变化,来自于业力的变化;你业力为什么变化呢?因为你的妄想改变了,是这样子。所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我们在这个地方先确认,我们理忏的所观境,就是对治颠倒妄想。

那怎么对治呢?看第二段。

(二)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一段是《楞严经》对我们的开示,讲到什么叫做诸法实相。

首先,我们面对一个所观境,比方说五蕴身心,那么这个五蕴身心,它是怎么样?它是浮尘,它是诸幻化相。浮尘就是譬喻它就像空中漂浮的灰尘,它是生灭变化,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有时候左,有时候右,它是变来变去的,叫做浮尘。第二个,诸幻化相,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虚伪无主的。就是我们今天,老病死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因为它背后有业力在主导,它是不能主宰的。一方面生灭变异,一方面虚伪无主。

这么一个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五蕴身心,我们在观照诸法实相的时候,是分成两部分。

第一个,从外在的相状来看,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因缘和合的时候,这个果报就出现了;当这个业力释放完、因缘别离的时候,随处就消失了。如此生灭变化的一个因缘,叫做相。好,我们先知道一个定义,生命有它外在的相状。比方说,这个人是一个福报相,有些人看起来是有忍辱相,有些人看起来有持戒相。各种功德相,当然也有过失相,这个都是怎么样呢?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个相会变的,来生就不是这个相状。这第一个,会变化的,就是外在的相状。

我们看它的本性。不管你今生展现什么相状,它的本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是一个妙觉明体。

所以,诸位,我们看我们的生命要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第二个是相状,就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作用。

《楞严经》把这个相状跟体性做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面对一个广大的虚空,这个就是我们的整体生命,一个不变的生命,就是真如本性。那么我们今生,在这个广大虚空里面出现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会变化,而且它怎么变你说了不算。它到底往哪里变化,往好的变化或往坏的变化,我们不能决定的,它背后有它的业力主导。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好像一个广大的虚空里面有一个水泡,这个水泡是怎么回事呢?《楞严经》给它四个字,叫做循业发现。

就是说,你怎么有今生这个相貌,有你的色受想行识?因为你的阿赖耶识某一个业力成熟了,你今生的相状就出现了。所以你自己会循业发现你自己的果报,就是你的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种的了别的识,你整个活动不会离开这个水泡。诸位,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用自己的果报,你有你的水泡,他有他的水泡。当然,这个虚空当中,也可能两个水泡有交集。但是不管怎么交集,也是各人受用各人的水泡,你有你的根尘识,他有他的根尘识。等到有一天,你的业力释放完了,这个水泡就消失了,然后在虚空的某一个地方又出现一个水泡,又是循业发现。

所以诸位,我们要正确的了解人生,不能只看因果,因果就是那个水泡。你要从因缘观扩大成一种真如理观这个水泡只是在虚空里面显现的其中一个水泡,就对了。你要把体性跟它的相用同时观照,就是空观跟假观同时观照。所以加起来就是,清净本然,然后循业发现。如果你要忏悔业障,要强化因缘果报;你就强调清净本然、然后循业发现,强调循业发现。如果你要安住真如,你就强调循业发现、清净本然,强调清净本然。总之人生有两个切换,你可以切换到本体,也可以随时切换到因果,这两个是要同时观照。这就是中道实相。

这个观念,我们到第二段把它详细的发挥出来。

如是乃至五阴或者六根,或者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相互作用),乃至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我们每一个水泡都是怎么样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都是循业发现。所以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水泡当中,这个就是循业发现。

我们忽略了什么呢?一般凡夫忽略了,殊不能知,在这一切循业发现的生灭、去来的相状当中,它的本质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常住妙明;第二个,不动周圆。

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我们所忽略的,但是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清净,第二个是具足。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清净,是指的不生灭心;具足,指的是这个不生灭心当中,具足了十法界的依正妙法。

这个具足很重要!诸位,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怕死?为什么会贪生怕死?这个死亡的恐惧,因素在哪里?因为我们把今生当作是生命的全部,今生花了太多的心血去经营我们的今生。我们小时候读书,为了什么?你真的喜欢读书吗?未必。你希望追求快乐,希望有好的工作。那么读完书又开始工作,追求快乐。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表示你今生所有经营的,这一切的水泡即将破裂。因为对今生投入太多,所以今生的死亡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全盘的毁灭,因为他把心全部住在这个水泡里面。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事实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诸位,你今生的水泡,是你内心当中无量的业力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这样懂吗?就是你今生再怎么成就,从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来说,它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你不用怕失掉它,你死掉以后还会出现另外一个水泡,只是我们对今生投入太多了。

所以真如本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同时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从清净跟具足来看,今生的水泡只是一小部分。

这个地方重点来了,所以我们要修理观,要回光返照,观照我们一念的真常的本性。从摄用归体的角度,回到清净心的时候,我们观察因缘所生法的去来,最初的去来。就是,因缘法旧的因缘消失了,新的因缘又到来,这种因缘的替换叫去来。第二个,中间的迷悟。中间我们遇到了三宝的因缘,产生觉悟的作用;遇到五蕴的因缘,产生颠倒错误的作用,叫做迷悟。最后,面临了旧的生命的死亡,新的生命的开始。总之,因缘所生法所带动的去来、迷悟、生死,从回归真如的本性来说,都是了无所得。这个就是理观。

诸位,我们生命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因缘果报。因为因缘果报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空,清净本然,它就是受业力的熏习出现水泡。但是我们怎么样?我们错就错在我们投入水泡太多,就是唯心所住。所以说,在理观的时候要怎么样?要偏重在清净本然这一块的观照,就是了无所得我们从今生当中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不可能。

像做梦一样。比方说你前生做一个梦,你是转轮圣王,你产生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水泡,你有转轮圣王的色身,你拥有七宝千子。欸,你这个梦结束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下一个梦变成蚂蚁!那你就会说,哎呀,我上辈子那个转轮圣王的宝物跑哪里去了?没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水泡到水泡之间是无所得,你不能把前面的水泡的东西带到后面的水泡去,不可以。它是怎么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果,业力是可以贯穿,果报不能贯穿,这个果报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唯心所造;第二个,唯心所现;第三个,唯心所住。三个阶段。

第一个,唯心所造。我们造业是谁在造?当然不是身口,身口是个工具。我们曾经在某一生生起了一个妄想,这个妄想可能是布施的妄想假设是布施的妄想。哦,你生起一个布施的念想,开始带动布施的行为,就唯心所造。

好了,因缘成熟以后,你今生唯心所现,出现了富贵的福报。这都没有错,到这里都没有错,唯心所造,唯心所现。

错在第三个,唯心所住。我们对因果太过执著,我们得到福报的时候就唯心所住,糟糕了。如果你保持平常心,当你这个大海出现水泡时,你平常心面对,借假修真,利用这个福报去创造功德,这是对的。但是当你变成唯心所住的时候,那就完全失去本来面目了,就开始起颠倒想,就创造了生死业力。

所以诸位,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就是恶性循环。我们前生造了某一个业,今生得一个果报。不管好坏,它就是一个果报,本来果报是很单纯,就快乐跟痛苦而已,没那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这个果报产生执著以后,问题来了,就创造很多的名言分别,然后又创造另外一个生死业,又去得另外一个果报,就变成怎么样?果报的相续、业力的相续、妄想的相续。

那怎么办呢?流转到现在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把生命归零。我们现在已经怎么样呢?忘失来时路。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而来,在果报打转太久了,忘失来时路。所以怎么样呢?要透过回光返照,就是这句话,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个中道实相就说明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把生命归零,这个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你不能把妄想断灭,但你也不能随顺,所以只能够怎么样?回归真如本性,这个妄想让它自己消失掉。

我们看禅宗的公案,你就知道。比方说,二祖遇到初祖,二祖说,欸,弟子心不安。初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你把那个不安的心拿出来。结果二祖一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妄想这个东西,它只会欺骗你。你只要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自己消失掉。因为达妄本空,这个妄想根本就没有根,它是你一种虚妄的想象,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就觅心了不可得。三祖遇到二祖也是这种情况。三祖遇到二祖说,弟子业障深重,向和尚忏悔。二祖说,谁绑住你了?结果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所以禅宗厉害在哪里啊?它对治妄想很简单,你只要一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让妄想它自己消失掉。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比方说有一个大学教授,教艺术的,第一堂课他就拿一张 A4 的纸,上面点一个黑点,问他的学生说:你们看到什么了?所有的学生说:我看到那个黑点。那个教授说:这张白纸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只有百分之一是那个黑点,你们只看到黑点,没有看到那个空白的地方。所以他说:你要做一个艺术家,不是只有画画的技术,你要有艺术家的眼光。

诸位,我们成佛也是这样。诸位,不是说你会拜忏、会持戒就可以成佛,你要有成佛的眼光。就是按照正常情况,按照即空、即假、即中的思想,我们要先看到白的地方,再面对那个黑点,这样懂吗?我们今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直接面对因果,糟糕了,就陷进去了,然后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所以祖师大德说,性真常中,求于因缘果报的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因果应该面对,但是你要先回到真如本性,回到广大的虚空,再来看这个水泡。这个水泡破掉的时候,你不会痛苦,因为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如果直接面对水泡,那它就是你生命的全部,那就糟糕了,这样懂吗?所以面对生死,你要想,你今生的五蕴只是你无量的虚空当中其中一个小水泡,这个水泡消失了,你还有另外一个水泡会出现的。但是你一旦住到水泡里面去,你就糟糕了,它的消失代表你整个生命的毁灭,你一定会害怕。所以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回光返照,不能顺着因果的思考。回光返照,然后再面对因果。

这是整个理观的核心思想。

戊二、依因缘观令心厌离

我们看戊二的依因缘观令心厌离。前面是一个中道实相观,强调安住,安住真如再面对因果。那么这个地方的因缘观强调对治,对治我们的爱取跟我见。

这个理观,它的心是平等的,就是我们先把心带回广大的清净心,然后再面对因果的水泡,这个时候是不取不舍,是平等的。但是平等对我们是不够,为什么呢?因为矫枉必须过正。我们凡夫心本来不平等,我们已经是怎么样?往左边偏太多了。所以你把它调正是不够的,你调正以后要往右再多一点,这样能够最后产生平等。就是说,我们除了真如理观的平等心以外,一定要加对治观法。

比方说,我们观察色身的不清净内身的不净,外身的不净;或者观察感受感受的生灭变化,不得安稳,所以是苦恼的根源。我们还要加一个厌离身心,透过不净观、苦谛观,厌离身心。

第二个,我们要对治我见的颠倒。前面是对治贪爱。观察我们能缘的心是无常的,无常变化,不能依靠。第二个,观察所缘的境,这个一切法是不能掌控,是无我的,所以放弃主宰。

所以,除了修中道实相观安住真如(平等观)以外,还要对治对治爱取,厌离身心;对治我见,放弃主宰。这样才能够最后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

我们看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四念处的各别观,这以下是总观。

其实四念处观的切入点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我们所有的快乐都要追求安稳,一个不安稳的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既然我们生命是痛苦,那表示我们对生命是没有掌控性的。如果你能够掌握生命,你怎么可能允许自己出现痛苦呢?所以无常故苦,从痛苦知道生命是无我的,无我而成就空性。所以无常是生灭法,是痛苦的根源,那怎么办呢?只有放下这一些生灭的假相,使令我们内心出现寂灭,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其实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追求快乐。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可能对初学者会有点困难,说我修布施为什么?我修持戒为什么?我就是追求快乐才修善法的。但是你追求快乐,你很难了生死,因为你要追求快乐,你一定会对果报产生执著,一定会的。那怎么办呢?诸位,如果你临终要正念分明,你要把追求快乐改成追求寂静。生命的目的不是追求快乐,是追求寂静,你只要改变这个观念,你整个生死业马上沉淀下来。改变这个观念就够了,从寂静当中去追求法喜。

所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什么叫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人生不能追求快乐,因为快乐里面太多的过失。在这个快乐当中有烦恼、业力跟痛苦果报的过失。只有追求寂静,才能够远离过失。这是它的总结。

前面讲正念真如,这里讲四念处的对治,这两个要合起来交互的运用。

甲三、罪除之相

我们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透过前面的事忏跟理观的结合,我们有三种的判定罪业消灭的方法,有下品、中品、上品。

先看下品的罪灭之相。或觉心神恬旷,你拜忏以后感到内心寂静、开阔,这个就是罪灭的一个征兆,因为罪业是躁动不安的。你感到寂静、安稳、开阔,这是下品。

中品,它不但灭恶,还生善,就是还生起善根。或觉智慧顿开,你从今以后听闻佛法,心生法喜。你会出现法喜,表示你听懂了,你的慧根生起了。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你在这么多繁忙、障碍的人事当中,突然间左右逢源,顺逆自在。所以你不但是生起大乘善根,你还成就大乘的福德力。所以这个灭恶,还可以生善,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这个人本来是你的冤家,结果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气,反而心生欢喜,这表示你这个人的慈悲心成就了,慈悲无障碍。慈悲心,也是属于菩提心的一种,大乘善根的一种。或梦吐黑物,你在梦中吐出污秽的物,或者在梦中洗澡,这都是表示你的生命产生重大转变,即将脱胎换骨。这就是中品的功德,不但灭恶,还能够生起善根、福德。

第三种是最困难的,就是上品功德。它不是成就大乘善根,是成就大乘的功德。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你在梦中看到佛菩萨的开导。当然你能够梦到佛菩萨,表示你跟他已经怎么样?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互相随顺,否则你是梦不到佛菩萨的。或梦飞步太虚,你梦到自己飞步于太虚空当中。这表示你这个大乘的功德相。或梦幢幡宝盖,在梦中见到清净庄严的三宝的庄严相。这也是大乘功德即将成就的相状。

总之,以上的下品、中品、上品的种种的胜事,都是过消罪灭之象也。

所以诸位,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或者理观的时候,要注意你的梦境,在梦境当中来判定你的罪灭之相。

甲四、结示劝修

我们看最后一段。甲四,结示劝修。

我们这次的忏悔分成事忏跟理忏。看事忏的总结。

(一)事忏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事忏所对治的就是身口意的罪业,特别是造杀盗淫妄的那种根本重罪,那么这个罪业是由无始的贪瞋痴所造成的。所以一切我今皆忏悔,透过忏悔、皈依、发愿,心力、佛力的交互作用,灭除罪障。这是忏悔业障,面对因果来忏悔罪障。

(二)理忏

我们看理忏。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前面的事忏,只是在对治我们生命当中某一部分的罪业,是局部的对治。这个理忏就不是了,它是回到广大的虚空来面对水泡,是从根本上去调伏我们无量劫的生死业缘,让生死业缘慢慢的沉淀下来,所以它的重点在于颠倒妄想,它消除颠倒妄想。因为所有的生死轮回,都跟颠倒妄想有关系。

罪从心起将心忏,无量劫的生死业障,就是由一念的攀缘心生起的,所以用理观、用那个正念真如的理观来消灭这个攀缘心。等到攀缘心调伏的时候,我们生死的业障也就沉淀下来了。当我们的攀缘心消失了,生死的业障也消失的时候,那就是真如本性显现的时候了,那就是从根本上的真正的忏悔。

一个是忏悔我们局部的罪业,第二个是忏悔我们无量劫的生死业缘,这两个是不同的,这两个是要配合。诸位,我们在事忏、理忏,其实是要合并的。所以真正的忏悔是怎么样呢?忏悔、皈依、观照、发愿,四个主题,只是你的比例不同。

有些人理观强,他可能理观的比例高一点,他静坐时间多一点。有些人事修强,那你就拜忏多拜一点,多思惟业果的道理,多增加惭愧心。所以这个比例可以增加。但是几乎没有一种大乘的忏本,只有事忏或只有理忏,几乎没有,两个都一定要具足。那么透过事忏、理忏的结合,消除我们平时的罪业,也消除我们临终的颠倒妄想。这两种障碍都破掉了,破除我们平常的障碍,也破除我们临终的障碍。

我们这堂《忏悔法门》就讲到这里。我们感谢积因和尚的慈悲!感谢净律寺斋戒学会全体干部的护持!也感谢全体法师、全体菩萨的参与,让我们这次课程更加的庄严!

弥陀佛回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界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界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界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