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


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
 

(第一讲)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我们佛教的破障法门。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修行以后,都要有两套的修行的方法,一个是让我们增上的方法,一个是破障的方法。增上的方法,每一个宗派都不一样,天台宗修习一心三观,净土宗修忆佛念佛。所以怎么让我们一个人进步,那各有传承。

但是从障碍的角度,不管什么宗派,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你修净土宗,修天台宗、修唯识宗,所产生的障碍,大致上就是两类:一种叫做业障,一个叫做魔障,任何一个宗派都是一样的。那么这种障碍的破除,如果没有做好,那我们可能前面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就像你开车一样,你这个车子非常的坚固,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路上的石头不清理,你可能撞到小石头还好,要撞到大石头你就整个翻车了。所以破除障碍是我们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功课,千万不能忽略。

我们今天要谈两个重点,第一个、业障是怎么形成的?第二个、当业障已经形成了,我们应该怎么把它消灭!就谈这两个重点。

佛教对人生观的态度是这样子:

佛教的人生观是一种水流的思想恒转如暴流。

那么这个水流有两种特性,一种变化,一种相续。

什么叫做变化性的人生呢?比方说我们今天去超商买东西,遇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但是你对他产生了善意,你对他微笑,他也对你微笑。那么你跟这个陌生人产生互动,他回去以后,这个人在你的生命当中就永远消失掉了,你再也没有见到他。那么这个人跟你的关系,叫做变化性的,他只是人生的一个点缀。或者你到哪一个地方去,你看到什么事情,看到什么样的地方,看到什么人,人生有很多变化。但是凡是变化的东西对人生都不会产生影响,统统都没有影响。

真正主导我们人生的是相续这一块,相续的因缘。比方说你的父母,他在你人生当中某一个时间是相聚的跟你在一起,他的思想、行为深深的影响到你;比方说你的同修,你跟他会结合成夫妻,他跟你有一段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相续时间的相处;乃至于你晚年,你也会多少受到你子女的影响。所以人生里面真正影响我们的是相续的问题。

修行也是这个概念,从业力的形成,也是强调相续而不强调变化。比方说净土宗,很多人喜欢用变化式的修学暴饮暴食。你看净土宗有些人念佛,他高兴起来的时候,七天都不睡觉,七天不睡觉以后呢,回去就再也不念佛了。这种念佛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有把佛号创造一种相续。你宁可每一天念一千声佛号,念十年,为什么?因为你让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出现,这个是很重要,叫相续,而这个相续才会创造一种善根,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才会落实,变成一种根。那你如果说偶尔想到才念佛,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叫做善念。

从好的方面来说,相续是很重要;从不好的方式来说也是这样,你造一个业,比方说我喜欢批评别人,那么这个业在佛法里面不是很重的业。但是如果你今天批评别人,明天也批评别人。我们讲过,当业力形成相续的时候,它就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它就会从造业而变成业障。为什么?因为你每天造作。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是善根,因为相续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形成好的习惯叫做善根;

第二个养成不好的习惯叫做业障。
那么一般来说,业障形成了,你是不容易发觉的,因为你每天造作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业障的可怕是来自于,当你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它点点滴滴、辗转增盛。就是你不容易发觉它的存在,除非你透过学习,能够自我了知;或者透过同参道友的提醒。业障的可怕是等到你临命终才知道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处理了。它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是你不断的纵容它,它在一个黑暗的地方不断的增长广大,等到你发觉它存在的时候,你来不及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事先了解。

那我们了解它以后,就可以在临终之前把业障拔掉,就创造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的往生的环境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破障篇的主要理由。简单的说就是,事先知道你的业障点在哪里,你的魔障点在哪里,然后事先把它处理掉,是很好处理的,不要等临终的时候形成往生的障碍。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讲义是《禅观与净土》系列的第五篇破障篇,总共有三大科,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第一科是外除业障。第一个、障碍是来自于业力,我刚刚讲过,业力不是障碍,但是你今天放纵它,它就会变成障碍。那么业力,我们一开始要造业是一个业种子,它是怎么样形成业障的,形成业障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第一科,我们先谈这个业障的处理。

第二个是更可怕的叫魔障。那么魔障一开始也不是一种障碍,一开始它是一个叫做魔境,它可能是一个外境的干扰,但是你没有处理好,也会变成一种魔障,这两块。修行的两种障碍,第一个业障,第二个魔障。

第三科、我们结示劝修,把前面的观念做一个总结。

一般说修行,破障法门分成道前、道后。修行前要处理的是业障这一块这是道前基础。就是你今天打佛三佛七之前一般都先拜忏,这是对的,业障是处理在前;魔境是处理在后,你修道以后才会出现魔境的。但这两个你都要面对,一个业障、一个魔境。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二面,先谈谈:

甲一、外除业障(分三:乙一、业障形成;乙二、忏悔方法;乙三、罪灭之相。)

业障的形成有三个重点,外除业障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业障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个、形成以后我们怎么忏悔。

第三个、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情况是罪灭之相,做一个正确的判断。

乙一、业障形成(分三:丙一、业道成就;丙二、展转相续;丙三、业障之相;)

先看第一个业障的形成,业障形成先看业道,业道就是业力,业力是怎么形成的?好,我们请合掌。

丙一、业道成就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足,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我们讲,一个人在造业,造业是有条件的,它要五种条件具足叫造业。
第一个事缘。以杀生来说,你对于所杀生的事情,要有一个所依的处所,简单说,你要有一个对象,杀生要有对象的。比方说,有一个人晚上在公园走路的时候,他突然间看到一个人影,其实它是一个枯树,那么,他那个时候起杀心,拿刀子把这个树给砍死,砍杀,这个树断掉了,他砍杀的时候,他把它当做人想,这个人有没有造罪?没有造罪,因为他没有对象,他面对的是一种虚妄的对象,他自己心中产生影象,当然这个地方有烦恼的因缘。但是从业力的角度,他是没有造罪的,因为他没有对象,他面对是一个无情的树木,不能当作杀生的对象。所以,凡是业力的成就,必须有个对象。杀生的角度,这个对象要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有情,这是第一个,要有事缘。

第二个、他要有意乐。他要有犯罪的动机,比如说你今天开车去上班,那我们每一天开车上班,这个车子可能会压死很多的蚂蚁,对不对?那这样算不算造罪?不能算造罪,因为你没有杀心,你的重点是想开车,你的重点是想上班。虽然过程中无辜伤害了很多蚂蚁,但是你并没有伤害它们的心意,所以没有意乐。当然有因果,你欠他一条命,这个因果是在的。但是对你来说没有罪业,没有罪业的特点,就是你不会因为这样堕三恶道,你不会因为这样而障碍你往生;但是你跟他的恶缘结下了,那是另外说了,恶因缘结下了。但是你本身,重点是你没有造罪,没有造罪,你就不会产生障碍,就是你不会因为开车的时候压死蚂蚁,而障碍你往生,不会的,因为你没有意乐。

第三个、罪业的成就要有烦恼。你有个对象,你有杀心,过程必须有贪、嗔烦恼的活动来配合;

第四个、很重要,要有加行。你要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找别人一起做。

第五个、究竟。这个事情要圆满,杀业的圆满就是对方要死亡,包括你杀他的时候没有死,但是他事后死亡,他事后死亡,他的受伤是因为你引起的,那也算在你头上,究竟。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讲到,业力的成就有五个条件:事缘、意乐、烦恼、加行、究竟。

这五个条件,我们一般不容易背起来,讲的太细了。一般唯识学把它归纳成三块,三个重点就好,就是判断业力有三个主题:意乐,加行、究竟。意乐:你要有动机;第二个、加行,你有行动。你有意乐跟加行,这个业就成立了。就是在研究戒律都知道,有心有境;如果是有境无心,你有踩死蚂蚁,但是你没有杀心,这个业不能成立;有心你很想杀一人,但这个人不现前,结果你没有杀成功,他不在,那这个境不成就,也不能构成有业力。第一个心,第二个境成立。那么心、境成立,意乐、加行成立以后,这个业已经成立了。

那这个业是不是圆满就看究竟与否了。究竟与否,这个地方,我们后面会说到业力的圆满,杀、盗、淫、妄各有各的标准。我们看下面这段,举杀生为例:

一、事:他必须有一个有情众生为事缘。

二、意乐:他必须谓:我当伤害彼众生,要有一个主动犯罪的动机。

三、烦恼:在造作的过程必须有烦恼,这个烦恼可能是贪、嗔、痴一起活动,或者个别活动。

四、加行:他有实际的行动方便。

五、究竟:当时或者后时命终。这个究竟就判断这个业是不是造圆满,因为你业造圆满的话,那力量就大了。杀人要命断;偷盗的话是盗他物值五钱;那么淫就是要入道;妄语就是大妄语。

总之,对于我们佛教徒,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做造罪?什么叫做结恶缘?这是两码事。就是说你讲一句话,没有伤害他的心,他听了以后他很痛苦,他认为你在伤害他,这个叫结恶缘。因为我没有要伤害你的意思,所以对我来说我没有造罪。但是我跟你结恶缘了,这是事实。所以结恶缘很难避免。因为不在你控制范围,只要他不舒服,你就跟他结恶缘了。

那么结恶缘跟造罪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个恶缘不会障碍你的往生,不会障碍你修行的成就。但是造罪会障碍你,这样懂吗?

所以你们学习业力这一块,先把造罪跟结恶缘要分清楚。当然也可能会造罪同时结恶缘,有可能,但这两个性质是不一样的。因为造罪,它必须要有意乐、加行、究竟。结恶缘的话,你没有心态,你就随便讲一句话,随便一个动作,都可能结恶缘。所以娑婆世界结恶缘很容易的,但是结恶缘的好处就是,它对你影响力很薄弱。因为它不挂上一种罪业,对你就没有形成障碍,你该往生还是会往生。

好,那么造罪的定义知道以后,这个罪业一开始是一个小小的业种,它是怎么变成障碍的?这个是很重要了,这个是辗转相续的问题了。我们看丙二的辗转相续,好,看颂文。

丙二、展转相续

《唯识三十颂》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是故由赖耶种子,生起诸法之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如是展转相续,形成有情众生之业果相续。

好,我们看这个偈颂。业力的可怕,不是因为造业本身,而是因为你没有发觉你在造业。所以为什么愚痴是最可怕的过失,就说它本来是一个很好处理的东西,你本来造了罪,如果你知道了,可能马上忏悔,马上发愿;忏悔、发愿、改过,它就过去了。但是可怕就可怕在哪里呢?因为你不知道你在造罪,你没有经过正确的学习,不知道这是一种造罪的行为,而罪业最怕就是你纵容它,纵容的结果就是怎么样呢?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本来是一个业力,业习气就是一个业种子,那么这个种子,经过你的执取,二取,能取跟所取。也就是说业力提升到一种执取,表示说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执取就是习惯性的,已经等流性了。业力加上你的习惯,两个合起来,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这个业力在你的生命当中就从此挥之不去了。因为它会从今生的因缘会落实到,前异熟,就是把今生的果报会流转到来生果报去了。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变化的,对不对?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变化中带有相续,而这个相续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我们从好的相续,我们先谈一谈好的相续,比方说富贵,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生长在富贵家庭,他长大以后也创造一个成功的事业,到晚年的时候把事业交给儿子,他儿子也经营得很好,他一生当中,从初、中、后享尽了荣华富贵,他来生又投身到天上去,就是为什么他的福报在生命当中一直出现呢?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因为他不是只有布施,一个人只有造布施的业,他福报不可能那么久的,因为他把布施的心态,养成一种习惯,他一定要怎么样!二取习气俱,他一定要把布施这个行为,当作他的习惯,你看很清楚,有些人的福报很快就消失掉了,他生长在福报的家庭,中年的时候经商失败,全部变成贫穷人家,来生直接到三恶道去。

就是说为什么他的富贵,在他的生命当中,出现如此的短暂,我们看不到他福报有相续的情况,这很简单嘛,他上辈子的布施,只是一时兴起,他可能在供养三宝的时候,看到一个圣人,他起了慈悲心,布施了一个简单的物质给这个圣人,他因为大福田的关系,今生招感福报。但是,他并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他是运气好,前生遇到一个大福田,那这种福报它不会相续的。所以你看很多人的福报是昙花一现,没了,只有业力,没有美好的思想,这种福报就不会持久。

就是说这个福报不会在你心中,在你的生命当中啊生根,你看有些人福报是没有根的,像花瓶一样,花瓶里的花买来很漂亮,三天后凋谢了,但是有些人福报是怎么样,它是门前一棵树,这个树就会怎么样?它是有根,有根它会怎么样?这棵树会慢慢长大,会辗转增胜。会长成水果,水果变成种子,又会落到土地上,又产生新的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思想比业力更重要。

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我们从坏的相续来看,他有病痛,唉,他有病痛了吃一个什么药,看个医生他就过去了,有些人不得了,一旦生病,三十年好不了,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这个果报为什么有些人在生命当中,不管好的、坏的会相续很久,有些果报在一个人生命当中,他没有办法落实很久,一下子就要消失掉,因为你的业力跟你的执取,是不是完全结合在一起,这个就是重点。从唯识的角度,相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其实造业并不可怕,但是当这个业力,你变成习惯,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你不就是喜欢批评别人吗?你看到谁不满意,张嘴就是一个恶口,可能你一开始没有恶意,但是当你不知道这是一种罪业的时候,你纵容它,你辗转相续,以后会变成一个不可收拾的业障,甚至于会让你今生的所有念佛的功力全部毁之一旦,因为什么?辗转相续,这个可怕在这,所以找到你生命当中在相续的业力。就是说你一定要检查你哪些业是不断在增长的,这个就是你要做的功课了,不管小大,因为小会变成大。

那么这个相续的问题,在唯识学有三个重点,好我们把它念一遍,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还有种子生种子。

一、种子生现行,谓八识诸善不善种子,众缘合时,能生起各自果法,名[种子生现行]。

二、现行熏种子,由此现行果法,于生起刹那,再熏习各自种子于第八识中,名[现行熏种子]。

三、种子生种子,由前念旧种子,引生后念新种子,自类相续,犹如川流,是名[种子生种子]。

一、种子生现行

好的,业力当你造了以后,其实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它要先经过一段的储存,叫做种子,很少人马上造业马上得果报的,少数是心力很强,那这个田很殊胜,当然也有些人供养佛陀,今生的贫穷马上就消失掉,那是你运气好遇到大福田,你遇到佛陀。正常人那个福田力量,没有那么大的威德力,一般我们做一个业的时候,都是先累积,累积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它还会怎么样?起现行。这个业力就要起现行了,起现行的时候,这个还不是重点。比方说你布施,布施的时候,你上辈子有布施的习气,你今生还想布施,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

二、现行熏种子

那么重点在第二个,你今生继承了前生的身口意的业力,所有的业力、所有的思想,当然你可以改变,但是你没有做改变,所以问题在第二个,现行熏种子。你前生造的业跟思想,不能怪你今生,但是当你继承了前生的业力跟思想的时候,你没有做出改变,你放纵你的个性,你放纵你的习性,结果让它怎么样?势力在今生不断的增长,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就是现行又熏了一个新的种子。

三、种子生种子

这个种子又产生另外一个更强大的种子,那么就表示这个业力在你的身口意,已经产生相续了。如果是好的,恭喜你,叫做善根力,比方说有些人他就很喜欢拜佛,因为你继承了前生拜佛的善根,你今生又加强它,所以拜佛变成是你的一个主修。

其实修行法门不要多,你有一两个特色。一两个是你的主修,你只要一个突破口突破了,你透过拜佛也可以,透过静坐也可以,你只要有一个特色的东西是你的强项,你今生就可以成就了,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嘛。这个房子,我不管你从什么门进来,你从大门进来,你从窗户进来,你从侧门进来,你进来在这个房间里面,每一个人进入房间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管你从什么门。

所以你看修行本来就是菩萨道,有些人从布施成就波罗蜜,我就喜欢布施,我这辈子就专修布施,可以,他透过布施会让他自己谨言慎行,透过布施产生持戒,透过布施产生忍辱,因为布施是他的强项,他可以把布施含摄六度法门,可以。有些人持戒是他的强项。他就把他前生持戒的善根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持戒以后,就更关心别人,更加忍辱,乃至于禅定智慧都可以。

所以我们继承了前生的善根,的确要善用前生的善根,你盖房子,你不可以说,你祖辈已经盖了第三楼了,欸,我说不要,我重新打掉,没有必要,你祖辈盖到第三楼,你就往上加就好了。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善用前生的善根,用前生的善根来带动你今生的成就,因为你今生开始修行,来不及了,说实话修行都不是一生的事情,所以找到前生的善根,继承前生的善根,让自己的善根力量发展发挥出来,先一个法门成就,然后再遍及所有的法门,这个就是一个善用好的相续。

来,我们讲不好的,诸位,你前生不可能只有好的相续留给你,一定你的身口意,也会留下一些不好的相续给你,所以我们继承前生的好习惯,也继承了前生的坏习惯,那如果你不稍加注意,你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两舌、綺语、妄言、恶口,意业的贪、嗔、痴,也会去继承前生的相续。

诸位,你继承前生的相续,从生善的角度,你占了优势,因为这力量操作起来比一般人快,从恶法的角度,你的造业也会比一般人得心应手,你这个恶业如果是继承前生的习惯,你造起业来也会比一般人重。这就是两面刃。

所以我们现在要怎么样呢,找到好的前生的善根的相续,也找到前生的缺点在哪里?赶快做一个反转,如果你把前生的恶法也继承起来,那后果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那从前生到今生就不断的产生加强的效果,最后就形成了重大的业障,就是相续的问题。

一个人会创造广大的功德,不是一生造成的,你只是今生看到开花结果,你已经很多生在酝酿这个因缘了,今生刚好被你碰到。一个人会造成重大的罪业,也不是一生造成的,也不是一生造成的,你今生没有这个本事,也是生生世世辗转相续,你都没有发觉这个问题,今生刚好是罪恶满盈时间到了而已,所以佛法里面很强调相续,因为我们不像佛菩萨,可以一念三千,对佛菩萨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因为真如本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是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很强调相续的,大的功德也是要多生多劫的累积而成,重大的过失也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成。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两件事情,来,两件事情:

把不好的相续,在今生当中破它的相续,不好的相续破坏掉;把好的相续,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是你今生要做的。善用你的优点,但是也要注意你的缺点在哪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跟缺点,既然是优点跟缺点,都不是今生造成的,所以你说一个人有没有前生?你打坐你就知道有没有前生了,我们有些智慧,说实在的,书到今生读已迟了,你看他弹钢琴的,小孩子七八岁,他上去,这个手就是弹钢琴,那个都是辗转相续的,好几生好几世那个手一碰到钢琴,他就控制不了自己了。

净土宗也是这样,一个人会往生也是辗转相续,我们很少看到说今生开始修净土宗往生的,很少。你说,哎!他今生也没有怎么念佛,人家上辈子是很用功,刚好是遇到恶因缘没有往生的,他差那么一点。所以他今生,他那种夹带前生的善根力,他今生一下就往生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造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他就是忏悔,就是念几句佛号就往生了。请你打开他的前生看一看,他是什么人,蕅益大师说,这都不是一般人,尤其是在造了五逆,你看蕅益大师有一段开示,他说凡是造了五逆十恶,还可以往生的,都不是今生修来的,前生都是大修行者。他今生只是一时糊涂。他善根力强啊,这善根力强的你不能跟他学。

蕅益大师说的,那个狮子,那么大的水沟,狮子跳得过去,你一只小狗你跳不过去,你说人家造五逆十恶往生,我也去造五逆十恶,你没有那个本事,所以修行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是你至少好几生加起来的表现。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说,继承我们的善根,然后注意我们自己前生的问题,那如果你今天的相续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已经形成业障了,那就要注意了。

我们看丙三,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这个业力已经形成障碍了呢?我们看这段的论文:

丙三、业障之相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当这个业力,我们讲过业力是无形相的,而且造业以后,正常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它只有到力量已经满了,这个水缸满了以后才会出现,所以诸位,你如果看到你的生命有六个现状,这个业力就是即将圆满了,你要小心,这个业力应该已经累计到一定的程度了,才会有这以下六种状态出现,这是越后面越严重。

我们先看第一个,然人之罪业深重者。就是这个人罪业很重,罪业无形象,怎么看,看他的身心世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第一个、心神昏塞,转头即忘。你看有些人的心,暗钝,所以他坐下来就打瞌睡,然后佛号念念念念,结果心就是一片黑暗,就是他没有忆佛念佛的能力,他的心已经没办法忆念佛陀了。这种我们看过,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他一旦念佛,这个心跟佛之间,他咬不住佛号。他中间有一道墙壁隔着,就是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本来是直接可以相应的,结果他中间有一道墙壁隔住,暗钝的黑暗相,这个就是你有业障了。你从业力经过辗转相续,对不起,已经形成业障,就是它开始障碍你修行了。

本来业力不敢障碍你,但是你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变成业障。我们讲过业力本身不是障,但是你纵容它,你相续它,已经变成障了。那么这样子呢,就是说糟糕了,恶性循环,你已经没有造善的能力了,它直接破坏你的心识,本来我们一个人的心识又明了、又寂静是最好。你变成明了性没有了,你只要静下来,你在动态还好,一静下来你心识就是暗钝。就是唯识学讲,你没有勘能性,你没有造业功能了,这是第一个征兆。

第二个、无事而常生烦恼。他这个人今天也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病痛,但是他就觉得躁动不安。因为有些人坐不住的,他这个业力已经开始形成障碍了。就是他那个心不寂静,莫名其妙的不寂静,也没有事情就躁动不安,烦躁扰动。

第一个是暗钝相,第二个是躁动相,这两个都是业障的初期,初期而已。那么你要忏悔,是这个时候就要赶快忏悔了,你发觉你每次打佛三,一坐下来,这个心识就一片黑暗现前,就是你坐了半天,人家坐得住,你坐不住。不是因为腿痛,是你觉得躁动不安,一种莫名其妙的躁动不安,这也是业障之相。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我回去赶快要拜忏了,再不拜忏来不及了。那如果你没有拜,好,看第二个阶段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

我们一个人看到大功德人大修行人,应该要产生随喜赞叹,但是你看到大修行人,完全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感到很羞愧,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个业障已经更严重了。

下一段、或闻正论而不乐。人家跟你讲佛法,讲正知正见的大光明的法义,你不但不欢喜,你还排斥,那么这个已经升为起颠倒了,颠倒邪见。你到了这个时候,大概就不会忏悔,你根本不想忏悔。所以为什么忏悔要早?因为到最后你就不想忏悔了,你对忏悔开始排斥。

所以这个业力很奇怪,就是说它形成业力的时候,你本来想忏悔的,你错过好时机以后,它会加速的让你堕落。就是你自己不想忏悔,你根本不想忏悔,所以为什么说,唉,你明明深信业果,怎么让你自己堕落呢?因为你错过了忏悔的美好时机。就是当你暗钝相、躁动相出现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征兆了,你没有好好把握这个时光,而堕入了邪见颠倒,最后变成恶因缘现前。

第五个、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帮助别人,别人不但不把你当一回事,还讨厌你、排斥你,就是你变成完全恶因缘现前。

第六个、或夜梦颠倒,妄言失志。你经常做一些很奇怪的乱七八糟的梦,白天起来的时候也是语无伦次,那你这个心识完全被破坏了,就说你这个心识完全被业障给catch(抓住),你的心识完全被业障给掌控住了。那这种要忏悔也很难忏悔了,你已经没有忏悔能力了。所以我们讲忏悔的最佳时机。来!

第一个、心识暗钝、然后第二个、烦躁不安。这是最好的忏悔时机。

这个业障,就像森林起火一样,你越快处理,它越容易处理,而且效果非常好,你可能三七二十一天,有正确的方法的指导,你这个业障碍就过去了。你拖得越久,这个火就到处蔓延变成森林大火,到最后你也放弃处理了,你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我再讲一次,业力本身,造罪的业力你只要知道,它不可怕,对你来说它是点状的。因为你有很多善根嘛,你一个佛弟子不可能全部造罪嘛。所以你一开始,你的善根力是强过业障、业力的。但是因为你的轻忽,往往都是因为轻忽、大意,它从点状变成面、变成全方位的、变成一种广大的业障,甚至于让你起邪见颠倒。

所以业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轻忽,你的放纵,到最后它把你的整个善根全部产生障碍。为什么我们修行要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增上,一个是破障法门,因为这两个互相影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看乙二的忏悔方法。

我们刚刚那一堂课讲到佛教的因果思想,跟一般世间,我们认知的因果思想是不太一样的。世间的因果思想它是很单纯的,就今生论今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完全约今生,佛教对因果思想它不这么认为。

佛法的因果思想是三世两重因果,三世是什么呢?过去,过去生影响到你今生,你今生也会影响到来生,所以它建立了一种两重因果,过去生造的因地,留下的业缘,会影响到你的今生,你今生的习气又会去造新的业,又影响到来生,所以它形成了过去现在一重因果,今生跟来生又一重因果。

当然佛教虽然因果是讲三世,但是当修行的本位,我们是站在今生来看事情。我们从今生叫做继承过去,我们从今生叫做开创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过去,开创未来。一个人你学了佛法,第一件事情当然先怎么样--认命,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必须要无条件的接受,你前生留下来的业力跟思想,不管你喜不喜欢。因为阿赖耶识是没有选择性的。第八识没有选择性的,这个仓库,你前生是怎么做的,你羡慕别人没有用。

所以当我们开始学佛以后,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继承了我前生哪些的优点?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只有佛陀是十全十美。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落差,有些人福德力强,有些人智慧善根强,有些人布施强,有些人持戒强,有些人他不会布施也不会持戒,他们会忍辱,你打他骂他他就是不动,这是他的本事。那么找到你的强项,你一定有一个优点,而这个优点一定不是今生形成的,就是你这个优点是别人没有的,这个就是你修行的突破口,你的强项。

当然你也要找到你的缺点,你前生之所以没有往生。你前生没有往生在净土宗这叫做修行失败,你一定有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你不找出来,它前生怎么祸害你,今生就照同样的方式,临终再障碍你一次。因为这个水流你没有做出改变。什么叫水流?水流就是它有一种可预测性。就这个水呀,有些人的水,他的习惯性是走什么曲线的,它是一个固定的。

为什么佛菩萨的神通力可以预言你来生会怎么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确有一定的轨迹嘛,有自己的习惯性的造业的模式,有习惯性的思考模式。因为多生多劫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了。所以佛陀为什么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水流,如果生命只是不断的变化,你今生跟前生没有关系,那佛陀讲波浪就好了,每一个波浪都是一个个体。佛陀在唯识学上说,水流就是有相续的问题,有继承的问题。

所以我们学过唯识学的,会务实的去继承我们的过去,包括好的相续,包括不好的相续。那怎么办呢?就开始处理过去留下来的障碍,就开始忏悔方法,开始讲忏悔了。

那么忏悔的第一件事情---思惟业果。就是佛教很特别,它的修行都是先调整心态--心为业主,它跟外道不一样,外道修了半天,他不会改变心态的,佛法是先有心态才有修行。就是一个马车的思想,一定先有马才有车。就是为什么六度里面,一定先有智慧波罗蜜,才有前面的五度。因为所有的修行要构成乘,一定要有一个马,就是建立一个深信业果的心态。这个有三点,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二、忏悔方法(分三:丙一、思惟业果;丙二、生惭愧心;丙三、正修忏法)

丙一、思惟业果

一、业果决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二、业果不失: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三、增长广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顆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

佛法的修学强调心为业主,所以修行之前先导正心态。

第一个心态,思惟业果决定。就是一个人的业跟前世有关。所以你今生接受了前生的业力,那前生的业力再加上你今生的执取造作,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业力,又影响到来生。所以因果是丝毫不爽,就是因果的相续性是绝对没有差错的。就是说,没有一个业是从别人的身上跑到你身上的,没有这回事情。简单讲就是认命。就是你有这个坏习惯,你有这个业力,你不要不服气,就算你今生没有做,也是你前生做的。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业力是别人给你的,说别人把业丢给你,不可能!所以第一个、业果决定。跟你自己一定有关系,可能今生、可能前生、或者是前几生等等。

第二个、业果不失。如果你不处理,它永远不会消失掉,这个就是因缘轨则,这就是水流思想,当水流从上游流下来,有干净的水,有肮脏的水,这一滩肮脏的水你不处理,它不会自己消失掉的,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你不处理它不会自己消失。它不但不会自己消失,还会怎么样?

第三、增长广大。最可怕就在这里,你越晚处理越难处理,就是春天本来是种一个小种子,这个种子很小,像一个小粒黍一样。等到这个种子吸收了阳光、水分、泥土的养分以后,它长出来是万颗的果子。所以人生为善为恶,一开始都是很微小,但是因为你的轻忽放纵、辗转相续,最后果报变成不可思议。

这三个当中最重要引发我们惭愧心的,当然是第三个,就是增长广大。业力简单一句话就讲完了,越早处理越好,因为它不会消失掉;你拖得越久,你以后越难处理,就是这个概念。所以我们的惭愧心,来自于对业果的思惟,对真理的观察。好,有了思惟业果,就可以生起惭愧心了,看第二段。

丙二、生惭愧心

既识起因,能感后习,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于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业疏》

那么我们一开始是先探讨业因,是前生的业力跟思想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对未来来说呢,如果我们不处理,能感后习:

第一个、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

业力,它的可怕就是,它会影响你的思想,你本来只是在造业,业力本来造了就没了,比方说我今天去批评别人,这批评别人以后,你发觉没有什么,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它只是一个业种子,然后你就怎么样,你就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所有的思想它造一次,我们从种现相熏,你就很喜欢会造第二次,除非你踩刹车。你造第二次,你就更想造第三次,这个是唯识的辗转的观念。

然后慢慢慢慢的感种类相续而起。造善也是这样,一个人会造善,所以为什么好人会越来越好,坏人会越来越糟糕,就是这样子。就是感种类相续而起,一个好的种子,它会带动另外一个好种子,那个好种子又带动另外一个好种子。所以一个人他受了戒,你看为什么受了戒以后,他越来越好,因为他走上一个善的循环。

有些人他越来越堕落,越来越堕落,他控制不了自己。他本来是两个恶种子,后来变成四个恶种子,变成八个恶种子,他没办法自拔,就是感种类相续而起,他刚开始也不想这样子。所以一个人一旦造善、造恶下去以后,他的问题点不是善恶本身而已,他会去招感相类的善恶而一起同时生起。一直到业力成熟的时候,招苦报生后当受,就一次性临终的时候算总账,来生的时候一次到三恶道受果报。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怎么办?在业力没有成熟之前。

今改前非,将修后是。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要事先发觉自己的问题点,你千万不要变成果报现前了,你就来不及了。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在火烧的很小的时候他就发觉,我的生命有某种不好的相续,应该要赶快忏悔,怎么办呢?

从缘生灭,斯苦世法。佛教里面有很多的忏悔法门,大智慧的佛陀开了很多的药,只要你正确的吃,在早期治病的时候是最好治的,在临终之前一定可以把你所有病治好,所以叫法力不可思议。所以从佛法的修学,绝对可以消灭这种未来的痛苦,只要你方法正确。那在忏悔之前,很重要一个观念:

于彼恶业,特生厌戝,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

第一个、忏悔之前,对于自己所造的罪业,要产生厌恶、呵责。你要告诉你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好的,对自己是过失的,会增长痛苦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生起惭愧心。

第三个、修行对治的方法;拜忏、念佛等等。

总之洗心忏悔,这个就是透过对业果的思惟;业果有三种思惟,业果决定、业果不失、增长广大,然后生起惭愧心,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过失。因为你的生命还在,你还有希望。

就是说有些事情,在你人生还在的时候,你是有机会的;等到你哪一天躺在加护病房了,你的生命就不是你可以决定了。因为你躺在加护病房,那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就由业力来审判了,你没有讲话余地了,你该到哪里就到哪里去了。

我再讲一次,你进入加护病房之前,你还有很大的机会,做生命的反转。佛法多的是方法,在你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的心识还清楚的时候,你可以很快的去改变你,扭转你的生命。如果你不做,等到你哪天躺在加护病房,你就完全放弃你的主导力了,就完全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就等候业力来处理你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现在,生命还在,因为六道里面,人道是唯一一个能够透过修行改变生命的唯一一道。因为他的头脑清楚,他可以思维法义,他可以做种种的修学,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以得到人身,是你人生里面唯一的机会。

那么有了惭愧心以后,这就好办了,就是方法的问题了。我们看丙三的正修忏法,先看事忏:

一、责心忏:自责己心,令生厌离。

二、作法忏:向清净大小乘僧,发露忏悔。

三、取相忏: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外假壇仪,内资理观,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属于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亦能灭七逆罪,使重报轻受。

那么大乘的忏法有三大块,

下品罪

第一个、责心忏。这个针对有受戒的,受了戒以后,你犯的是下品罪,不管受五戒也好,菩萨戒也好,它属于下品的。下品一般来说就是比较轻的。就是你可能造这个罪,没有把它造圆满,你去批评别人,批评到一半你马上踩刹车。这个业没有造圆满,就属于下品。然后你向佛菩萨忏悔,呵责自己,你永远不再造作,重点在于呵责、断相续。

中品罪

第二个、作法忏。作法忏就是中品,这个业你已经造了,但是它不是属于根本重罪,不是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比较属于枝末的,但是这个业已经造圆满了,一般来说是中品的。你向出家众,或者同梵行的。什么叫同梵行呢?你受五戒,你同参道友也是受五戒。比方说你这个是恶口,批评别人,那对方也是受五戒,就可以了,这条戒他是清净的,他没有批评别人,这条戒他就可以接受你忏悔。你受菩萨戒的,找受菩萨戒的也可以,只要接受忏悔这个人,你这条罪他没有犯到就可以了,或者曾经犯到他忏悔了,就这条戒他是清净的,他就可以接受你的忏悔,叫做同梵行。五戒找五戒,菩萨戒找菩萨戒,作法忏。或者找不到,向佛菩萨忏悔也可以。

上品罪

第三个、取相忏。这个是我们的重点,犯根本重罪,而这个会障碍往生。那么你应该是要二七、三七乃至一年,重点是见好相为期。这种忏悔就不是一次就完成了,你要在梦中见到花,见到光明,见到你在梦中洗澡等等,后面会说明,要梦中见好相。

那么它的过程要至诚恳切。就是具足惭愧心,有一些拜忏的仪轨,有些要礼拜,有些要发露,有些要念佛、持咒等等。内资理观,外假壇仪。或者是法华忏、方等忏、大悲忏、占察忏、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都属于取相忏摄。它可以灭除我们四根本重罪,令戒体清净,或者灭除七逆的重罪,使重报轻受。这个灭罪的力量非常的大,取相忏。那么取相忏有五个条件。我们把它念一遍,取相忏具足五缘

一、请圣明证。二、说己罪名。三、立定誓愿。四、读诵礼拜。五、如教明证。

取相忏是我们一般来说,净土宗必修的,你一辈子至少要修一次取相忏。我们建议,一个人要临终无障碍,你在临终之前,要修一个百日忏悔法。一百天。找一个忏法,方等忏、法华忏或者八十八佛。在拜忏之前有五个重点:

第一个、请圣明证。你要找一个本尊,八十八佛的本尊就是普贤菩萨,大悲忏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它有一个佛菩萨做证明,来证明你的忏悔,证明你的惭愧,证明你的清净,最后证明你的清净。一定要有一个圣人,佛菩萨来做你的忏悔主。

第二个、说己罪名。没有人拜忏不知道你犯了什么罪?佛陀说的应病与药嘛,你不能拜一个糊涂忏,拜了半天你要拜什么?忏什么?我也不知道。你一定要经过你的审查,知道你的身口意,哦!我可能哪一方面有问题,我今生才会流转,那么要找到自己的过失,把它发露出来,然后呵责自己。

第三个、立定誓愿。发露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你希望未来怎么样,我希望我未来宁舍得生命不再犯罪。先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忏悔是理想化的。诸位,忏悔跟受戒是一个道理,说我誓断一切恶,你做得到吗,未必!但是你当时必须发这样的愿。你才会得戒体。忏悔也是一样,你可能以后遇境逢缘又会再犯,有可能。但是你现在不要管这些,你要观想你,你现在是百分之百的决心,宁舍生命绝对不再犯。你要有一种清净的愿力,这个罪才会灭。

第四个、读诵礼拜。要有一些忏悔的仪轨,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读诵等等。一般来说,你选一个忏法,它都会有一些,它都会指导你。

第五个、如教明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梦中见好相,这五个重点。

这个事修,至少要一百天才有效果。就是你每一天都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也好,或者是方等忏也好,每天拜一部连续拜一百天。如果见好相,就恭喜你。没有见好相,休息一下,过一段时间再拜,百日。你拜三个百日,就达到藕益大师说的一年,就可以了。不管你有没有见好相,你拜三个百日,这个业就算没有全部干净,它也产生不了太大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他认为,拜忏以一年;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这是个很好的一个时间点。一年有些人他很难坚持那么久,因为你惭愧心很难相续,所以我们把一年切成三块:百日、百日、百日。百日以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冲个百日,再百日。那你如果在某一个百日当中见好相了,那就可以了,就清静了。

好,我们看事修以后还有理忏:

二、理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糅合《业疏》、《菩萨戒忏悔行法》─

这个是很重要的理观的智慧,配合我们在拜忏的过程。理观的拜忏是要学习过大乘经论的人,所以他不管什么方便,他可能是八十八佛、方等忏等等。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什么叫无性,简单讲就是业性本空,业性本空你们听得懂吗?听得懂,那最好,对,就是没有真正的罪业,罪业之所以产生果报,是来自于它相续。就是一条念珠,最可怕是中间那根绳子,你只要把绳子切断了,这个念珠就撒满地,念珠就没有什么功能了,对不对?罪业也是这样,它的可怕来自于辗转相续。

所以业性本空就是说,你可以简单的观察,我的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只是一时的糊涂而造罪,这很重要!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你要忏悔清净,你要达到最快的效果,你要把生命,就是你本来的样子跟后来的样子,要把它区隔出来,你千万不要认为说,你本来就不清净,那你就很难忏悔了,这样懂吗?

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在没有犯罪之前,其实我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我的罪业只是一时的妄想,一时兴起,一时的颠倒而已。而这个罪业不会影响到,不会染污到,我的清净心,我的心本来是清静的。而这个清净心就是你生命反转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理观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这样懂吗?就是说我们心本来清净,一个镜子本来是干净的,它后来卡很多灰尘。但是镜子还是镜子,灰尘还是灰尘,你这个时候不能只看到灰尘,你要看到灰尘后面的镜子是干净的。所以你要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这样懂吗?

站在镜子的角度面对灰尘,你这个灰尘才去得掉,你千万不要认为说,我这个人的本质就是有业障,你的本质有业障,你怎么忏的干净呢?所以这个理观会影响到你拜忏的效果,非常明显。你不能站在业障的角度来面对业障。所以这个理观很重要。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那么在事修有三个重点:忏悔、皈依、发愿。

第一个、你要有个发露的忏悔。

第二个、你一定有一个佛菩萨来做你的忏悔主,有个皈依境。

第三个、你对未来要有期许。

忏悔是针对过去,发愿针对未来,你未来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方向。那么你透过安住一念的清净心,再修忏法;忏悔、皈依、发愿,不管你用方等忏、法华忏,什么忏都没关系,拜满一百天,师父给你保证,就会出现下面的征兆了,好我们看论文:

乙三、罪灭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 《 了凡四训 》 ─

好,我们透过正确的,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罪业的相续,开始发起惭愧心,忏悔、皈依、发愿;配合理观,安住真如。那么就会有以下的征兆出现,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一个人罪业忏悔以后啊,他突然间心情开朗,本来以前觉得,有事没事就觉得闷闷不乐,突然间心情开朗,看到什么都很欢喜了,喝一杯开水也很高兴,就是你这个人业障消了,突然间从业力里面,把你包住的突然打开了。

或觉智慧顿开。噢,你现在学习佛法,突然间一听就懂。什么无常观、无我观,一看就懂,就你那个善根,过去的善根开起来,智慧顿开。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本来你遇到了人事的干扰,在过去的情况,你会烦躁不安的,但是业障忏悔干净的人,你遇到复杂的人事,内心不会焦躁不安,反而觉得通达无碍,你非常有自信。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这个就更难了,你的恶因缘转成善因缘,这个人本来过去生是跟你结冤家的,但是你通过忏悔的关系,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气,反而生起欢喜。那么到这里就很不简单了,你这个人业转了,这以下就更不简单了。

或梦吐黑物。在梦中排出,不管从嘴巴,不管从各式地方排除黑色的物品,或者洗澡,都可以。

最后,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一个人忏悔到见佛菩萨,那就不是完全忏悔了。这个要配合念佛功课了,这种能够忏悔到见佛菩萨,那这种人就不是一般的修行人了,善根都很深厚,忏悔只是一个助缘

佛法的修学,它往往是会互相帮助,你本来修忏,结果修忏成功以后帮助你念佛,你看,你能够在梦中见到佛菩萨,其实佛菩萨很想见我们,佛菩萨能够进入到你的梦境,表示你们两个心的磁场,已经感应道交了,所以这个是非常好的。梦到圣人,梦到祖师,在梦中给你开导加持等等。

或梦飞步太虚。你发觉你在梦中游步于太空中,感到身体很轻盈。

或梦幢幡宝盖。前面的佛菩萨是正报,这是你梦到了佛菩萨的依报,你没有梦到佛菩萨,但是佛菩萨旁边那些宝盖胜相,这些都是功德相。

所以我们可能目的只是忏悔业障,但是如果你透过一些正确的方法,发愿、诵经。你可能不但是忏悔业障,还成就广大的功德。我们前面说过,心能造业,心能转业,这个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因为你不但是只有心力忏悔而已,你还加上法力的摄受,而且你忏悔过程当中又念佛,念佛菩萨的圣号,又加上佛力的摄受,所以你就能够有这么多殊胜的因缘出现。

简单的讲就是,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但是所有的佛法的修学,都要你自己要觉悟。最怕就是你不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然后一天过一天,等到你知道来不及了,最怕就是在这里。所以忏悔这一科,我们讲到它先舍心再舍罪,先有心态的改变,先有惭愧心。透过法门的拜忏,事忏、理忏,最后正式的舍罪,先舍心再舍罪。

好,我们今天先把忏悔这块,业障先讲完,明天开始讲魔障。好,有没有问题?没问题我们就下课了。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个学生非常优秀,很年轻才二十八岁,那么那个时候我是教务主任,我带他们。带了学前教育三个月以后,就准备要出家了。出家之前都要审查他过去,结果这个年轻人,他在读佛学院之前,有一个女朋友,结果犯到淫戒的根本。犯到淫戒的根本以后,在戒律里面就不能出家了,就障碍出家了,当然是可以拜忏,我就辅导他说没关系,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当初的一念的造罪的心,既然你心态反转了,当然就可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结果辅导他三个月,都没见到好相。我就很奇怪,我就把他叫过来,我说你拜了多久了,我拜了三个月。我说你没见到梦境里面,一些各式各样的见花、见光、洗澡,他说没有,我说那你是怎么拜忏的?他说,我就是,主任你叫我什么时候上殿,我就什么时候去拜,拜完以后,下课我就下课。

我说你这样不可以,你心态不具足,把它当做一般的功课,你没有一种要忏悔的决心。我就把佛菩萨的这三条:思惟业果决定,业果不失,增长广大。结果他透过思惟,他的惭愧心生起了。我说你继续拜,你一定要有惭愧心去推动这个法门,这个生命才会反转,你不是说只是上去,把它拜完就应付了事了。

结果他心态一改变了,一个礼拜,他就跑来跟我讲,说主任,我见好相了,一个礼拜就见好相,见好相不用拜了。我们就安排他受戒。后来,这个人目前在佛教界也是相当有成就的一个法师。

我要讲什么意思,就是说,业障并不是大家想像那么困难,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虚妄相嘛,只是因为我们一时的疏忽,让它展转相续,但是关键是你面对这个时候,你的心态非常重要。好,我们回答几个问题。请问如果家中长辈是修,哎,你们这简体字我看不太懂,找一个人念一下好了,找一个看懂简体字的。

所以佛教的修学,诸位,它一定是由内而外的,你不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样效果就不好了。

【学员提问】:师父您好,请问如果家中长辈是专修观世音菩萨的,也有观念认为,阿弥陀佛是死人或有往生者才拜的,因为他们对弥陀及净土不了解,因此对阿弥陀佛没有什么缘,那么请问师父,如果他们往生前后,要如何念佛及怎样才能往生净土呢?谢谢,弟子上。

【师父回答】:就是说他是主修观世音菩萨,但是你希望他求生净土,是吧,那你的长辈有没有求生净土的意愿,他本身有没有求生净土的意愿,这很重要。如果他有意愿,那念观世音菩萨是可以往生的,可以透过至心回向,其实他本身的愿力很重要。如果他完全没有愿力,那你就是干着急了。他本身都不想往生,你不可能,对不对?你要想办法。

我觉得往生的关键在愿力,在愿力,他有没有这个意乐,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情况,一个业力,一个愿力,只有两种而已,你要么就随业流转,要么就随愿往生。而业力也好,愿力也好,都跟你的心态有关系,这样懂吗?跟你修什么法门是其次。反正你临命终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随业流转,第二个随愿往生。往生不会是靠业力的,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就修广大的布施,都赶不上极乐世界一块石头。极乐世界往生是弥陀摄受你才会往生的,不是你修成的。所以跟你修为没有关系,你是创造感应道交,是因为你的至诚恳切感应了弥陀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佛陀临终接引,把你带走。

所以,一个人会往生不是靠你的本事,也不是靠你的资量力,也不是靠你的业力,你的业力只能把它带走--带业往生,都要打包起来。你的往生是靠愿力,懂吗?发愿的愿,你的愿力跟弥陀的本愿力感应道交才往生的。

所以,你要做的是什么?你要想办法,透过你对净土宗的了解,让你的长辈知道他为什么要往生?因为他别无选择,他不往生他就继续流转。我们不要讲太复杂,你就说某某人,长辈,父亲、母亲,你就把今生的因缘再过一次,你愿意吗?就今生。诸位,我就问你简单一个问题,你把从小到大的因缘,人生再过一次,你愿意的举手,今生就好,再过一次。哎,你今生不算太坏哦,你知道吗,你今生都不愿再走一回。

人就是这样子,好了伤口就忘了痛。所以你必须要知道轮回的痛苦,对不对?而且这个轮回,从末法时代来说,你现在不往生,越来越难往生,因为它整个佛法是末法,末法的势力是越来越大,你来生遇到法师的档次,绝对不是今生法师的档次了,就是来生启发你善根的法师,水平降低了。第二个、你本身业障又重,而摄受你的法师的水平又低。就是你的病越重,结果这个医生的水平又差,这就是你的来生。说,我今生遇到了师父也不怎么样。是不怎么样,你来生更不怎么样!你来生更不怎么样!

所以你想一想,你今生不把握,来生更难。你知道吗?叫机会。所以你有时候要把很多事情看清楚。就是说,你今生悠悠泛泛,来生继续轮回,你来生更难往生了。而这个生死问题不解决,你迟早是到三恶道去。

所以你必须要把很多观念跟长辈讲清楚。就是,拖对你没有好处,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依报、正报讲清楚。让他的心,要能够怎么样--念想西方。善导大师说的,一棵树,它已经往西方倾倒了,你把它砍断,它很自然就倒到西方去,对不对?如果他平常想的都是,他念想娑婆,怎么会往生呢?他心心念念都在想娑婆世界的事情,那念什么都没有用了。因为心为业主,它这棵树往东边生长,你把它砍断了,它只会往东边倒下去。

所以,改变他的观念,改变他心中忆念的方向很重要,这个是重点。至于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这个倒不是重点。不过最好,他如果念观世音菩萨,最好,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最后用十句佛号收尾,就是叫他念十句佛号就好,念了一千声观世音菩萨,最后念十句佛号来做一个收尾。下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你好!我家里想供奉阿弥陀佛像,还有一张小小张的十方佛像,请问师父我是否还可以供奉一张绿度母的佛像呢?谢谢!佛弟子上。

【师父回答】:你要供养什么我没有意见,说实在,师父是一个佛教的法师,你供养佛菩萨的像是你自己的选择,我没有意见,没有意见。你们怎么问了半天都没有问到今天的课程,那表示你们都听懂了。

好,回向。向下文长,付再来日。

(第三讲)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我们看甲二的内破魔境。

我们这次的主题,是讲到佛教的破障法门。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临终无障碍的环境。因为我们佛号,在临终必须是一种无障碍的环境现前,这个佛号才是一个稳定的佛号,才有办法感应道交。如果我们累积了很多的障碍,那么对我们临终是非常不利的,佛号变成躁动不安。所以净土宗的往生,它的基础就是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无障碍的环境是我们透过平常的修学,还有预防成就的。

我们要面对两种障碍,第一个叫做业障,第二个叫做魔障,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第一个、业障是我们要第一个面对,它是可预测的。就你平常就能够慢慢的观察出来,不像魔障是不可预测,你随时要保持警戒。业障的产生并不是说,我们今天造了一些罪业就马上产生障碍,不是的。它要有一定的相续,它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而你自己一直没有发觉,到临命终一次爆发出来。这个相续的问题,在《楞严经》它是一个重点。因为《楞严经》主要是破相续,它开显真如本性,一定是破三种相续:

一、果报的相续

我们生命当中,第一个、要注意的是果报的相续。我们的生命从前生到今生,有些因缘是变化了,但是有些果报是相续了。就好像说,我们今天从第一个旧房子破了以后,我们买一个新房子。从旧房子到新房子,我们有些家具,是把它带过去的。就是有些家具、有些装饰品是继续使用。虽然房子换了,但是家具是相续的。你这个房子用了几十年以后,从B房子又换成C房子,你可能又会从B房子里面的家具,又带过去。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其实生生世世的轮回,有些历史是不断重复的。从好的方面叫善根。你看有些人布施善根强,他遇到任何环境,不会障碍他布施的心。所以他的果报当中,就有一种布施的富贵的果报相续。你看他前生很有钱,他今生也很有钱,他来生也很有钱。虽然其他的生命,可能他从男众变成女众,从女众变成男众,他的果报产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隐隐约约从变化当中,看到某种的相续。你看有些人长得很庄严,他上辈子很庄严,这辈子也很庄严,来生也长得很庄严,不管他变成什么动物,就特别庄严。忍辱波罗蜜,他有忍辱的善根。

二、业力的相续

所以果报的相续来自于业力的相续。就是我们虽然生命当中果报不断的变化,但是每一个人在造业的时候,他有一定的倾向。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把杀、盗、淫、妄所有罪业都造满,不是的。有些人特别喜欢杀生,他瞋心重,看到小动物就非杀不可;有些人喜欢偷人家的东西,占人家的便宜;有些人他是容易犯邪淫的罪;有些人喜欢打妄语。众生的造罪也是有一定的趋势,叫业力相续。

三、妄想的相续

果报的相续来自于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来自于妄想的相续。

每一个人各打各的妄想,有一种坚固妄想。业障也是这样,业障就是你在过去生,已经养成某一种习惯性的等流的妄想,而这个妄想已经是累积很多生。所以累积很多的业力,刚好到今生即将成熟。我们就必须要把它找出来。为什么这种业障不容易面对,因为它是很多生的累积,不是你三天、两天的忏悔,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百日忏悔,因为它业力特别的坚固,要一百天的忏悔,然后把它彻底的给调伏下来。

就是我们临命终第一个环境,就是一个无业障碍的环境。你临命终不能让业障现前,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病痛突然间产生,在加护病房急救,你怎么往生呢?或者你发生灾难,发生车祸,这都是要避免的。就是你不能在晚年累积太多业障。你应该在年轻,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就要把你无始所累积的业障,就要把它处理干净了,不能等到晚年。晚年你没办法处理了,你精神体力羸弱了。所以要趁年轻的时候拜忏,为你的临命终着想,创造一个无业障的往生环境,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相对业障来说,业障还是比较好处理,因为它是可预测,你只要稍微静下来,你就知道,你的人生当中你的问题,你的毛病在哪里?你的业缘在哪里?你未来的果报的障碍在哪里?你会能够看得出来。

但是我们今天开始讲的魔障,就不可预测了。而且魔障的可怕是,它是随时出现,它是变化性、不可预测的。而出现以后,它对我们的伤害远大于业力的伤害,因为它直接破坏你的菩提善根。魔障你没有处理好,是破坏你的菩提根本。业障不会破坏菩提根本。虽然业障现前的时候让你很痛苦,但是你头脑是清楚的,你知道你要往生,你知道你要念佛,你的菩提善根,念佛的善根是不会被业障所破坏。但是魔障,它的可怕是直接破坏你的思想,直接破坏你的正见,让你起颠倒。你这个人一旦被魔障所控制,你已经不是佛弟子了。

所以我们要花两天的时间来谈魔障的问题。因为它来的是很突然,而对我们的伤害是根本上的伤害。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

甲二、内破魔境(分三:乙一、总标五阴之相;乙二、正明五阴魔境;乙三、结示迷悟得失。)乙一、总标五阴之相(分三:丙一、五阴相状;丙二、迷真起妄;丙三、破妄显真。)好,我们来看甲二的内破魔境。这地方有三段,一、总标五阴之相;二、正明五阴魔境;三、结示迷悟得失。所有的魔障都跟五阴有关系,跟五个元素有关系色、受、想、行、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五阴弄清楚。因为魔境都是从这五个地方出来的。好,我们看丙一的五阴相状。请合掌。

丙一、五阴相状

色阴,坚固质碍;受阴,领纳感受;想阴,取相分别;行阴,造作迁流;识阴,了别集起;五种生命的作用。

有情生命在轮回的时候,我们讲一个生命体的产生,是五大元素构成的。五大元素其实可以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心灵的世界。

一、色阴坚固的质碍

物质的世界,我们叫做色阴,就是一种坚固的质碍,简单的说就是你正报的色身。你如果是个男众的身体,你就是一个男众的色身;你一个女众的身体就是女众的色身;这个色身就是你的色阴,这是一个没有明了性、没有分别性的一个物质世界。

二、受阴领纳感受

心灵世界有四块:最初的是受,一种感受。我们的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第一个产生的作用就是感受。感受跟你所接受的教育没有关系,跟想象也没有关系,它完全是业力的碰撞,产生的直觉的反应。你看到他感到很高兴,这个事有没有理由!第一念是没有理由的,就你过去跟他结善缘,如此而已,因为你那个时候想象没有产生作用。所以我们人对一件事情的直觉反应,第一个完全就是业力,你过去跟他结的业缘。

三、想阴取相分别

那么这个感受活动结束以后,下一个会带动我们的想象。这就比较复杂了取相分别,感受的时候,我们心中没有相状,等到想阴的时候,它第一个于境取相。它取到一个相状,然后不断的分别它。比方说榴莲,榴莲是一个很极端的植物,很极端的水果,喜欢的很喜欢,讨厌很讨厌。你看我们每一个人,第一个对榴莲感受的时候,接触可能有过去的业力。但是更多的是你的想象,你的人生经验开始分别它。有些人跟榴莲有过去美好的经验,他就用不同美好的名词来赞美榴莲,这个味道特别甜美。如果你过去生,可能前生或者今生小时候,跟榴莲结下恶因缘的,你就会用不好的名言来呵责它,说这个味道真是臭。

榴莲如果会讲话,它会说冤枉啊,我就是这样子了,你们每一个人对我的评价不同。那就是想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会对事情提出他的分别,这跟你的教育有关系,跟你的生活经验有关系,你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有关系,那么这个想阴很重要,想阴等于主导整个五阴身心。

四、行阴造作迁流

当一个人从感受到想阴的时候,他下一个就行阴,就落入一种执取了。他生命开始做取舍。他会告诉自己,我什么东西要取,什么东西我不要,开始产生取舍,而这种取舍是一种相续的迁流。因为想阴是点状的,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但是一旦落入行阴的时候,它变成坚固的执取。

五、识阴了别集起

最后变成一种业力的储存,识阴的了别集起。

整个五阴当中,这五个元素里面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想阴。佛法对想阴有两个态度: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个人会堕落三恶道,这个五阴里面,就是你的想象错误。你把错误的东西想成功德相,你把不好的东西想成好的。你想象错误你才会造业,你才会做出错误的追求,所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但是换一个角度,你为什么会往生西方呢?也是靠你的想象力。因为你从来没有去过极乐世界,他也没有去过极乐世界,我也没有去过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透过对佛法的学习,如理的思惟而念想西方。七宝池八功德水,谁也没看过。所以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构建自己的极乐世界的蓝图,所以诸佛正遍知海也是从心想生。

人生有无量的潜力,他为什么敢发菩提心,他因为想象力。为什么畜生道不能够发菩提心?因为畜生道的想阴薄弱,畜生没有想象力 完全靠直觉,就肚子饿了,牠就是直觉要吃东西。所以畜生道的可怕就是,牠没办法改变牠的生命,牠没有办法学习,因为牠想阴薄弱。

所以想阴,祖师给它两句话,它是众祸之门;一切的灾难就是你错误的想象,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众妙之门;你别忘了,你今生能够发菩提心,你一个生死凡夫,你敢发菩提心,你敢发成佛的心,你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也是靠你的想象力的学习。所以在五阴当中,善用想阴是正确的。

好,那么我们在谈到魔境的时候,当然五阴都有魔境,但是最关键都是用想阴来破。就是不管什么魔境,一定透过如理思惟来破这个五阴魔境,所以整个就是靠这个想。就是当你入五阴魔境的时候,可能侵入点是一个色阴;魔境先从物质世界,它变现一个你喜欢的境界来诱惑你,它切入点是一个单点。但是它一旦侵入以后,五阴会互相牵动,你的色阴被攻破以后,你的受想行识全部受到伤害。

而这个时候,你冷静下来。第一个、要把想阴带动起来。就是你在佛法里面学习的正念正知唯一的救拔,就靠想阴救拔你。就是当五阴被魔境攻击的时候,是五阴全部沉沦。魔境,它可能第一个是破你的色阴,但是它一旦进去你的身体以后,它五阴都控制,没有一个幸免。那么这个时候,唯一反转就是透过你想阴的思惟来救拔你,你先记清楚。

所以遇到魔境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反应太快;因为你反应太快,你就很容易中招,你落入感受、直觉。因为它一定创造一个美好的感受来诱惑你。你一定要让你的反应变慢,变成用想阴来主导你,你才有解脱魔境的希望。所以遇到魔境,《楞严经》告诉我们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先不要动。不动,让你自己有很多的如理思维,要争取判断的时间。因为魔境,它就是要你快速跟它反应。所以在五阴当中一定要记住,你的生命的反转救拔,就靠想阴的救拔。好,我们看丙二的迷真起妄: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那么我们在破五阴魔境之前,要知道五阴的本质,它到底是真还是妄。我们把真、妄做一个说明,这是更高的层次了。你学佛以后,要做两种判断:

第一个、判断什么是善、恶?这个是基本功。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什么事情会让你痛苦?什么事会让你快乐?比方说杀、盗、淫、妄,这是过失相,这个会让你痛苦的,你越少做越好;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功德相。所以你要学佛,第一件事情先判断善、恶。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这是你学佛的第一个基本功。

第二个就更深了,你要了解什么是真、妄。那么真、妄的基本定义就是,真实的东西,它要永恒不变,它不能改变;虚妄的东西它是暂时的,它变来变去的。我问你,从这个道理你的五阴身心是真是妄?当然是虚妄,你今生长这个样子,你今生是一个人,你有人的感受;你作为一个女人,有女人的想法;那你来生变成一个男人,你就不是这个五阴了。五阴,它是因缘生暂时有的,所以叫虚妄。虚妄不是不存在,而是它是暂时存在,暂时存在这叫虚妄。

那真如本性就不一样你的清净心。你今生是清净心,来生还是清净心。只是你不去依靠它,你不去认同它,我们喜欢跟着五阴的感受在一起。所以真如本性是不变的,那就是真实的,我们把真、妄做一个区别。

一、真本无阴

好我们看经文,佛告阿难,说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是如此的真实,而充满了光明。而且这当中又充满圆满清净的功德,真如本性是清净光明而充满圆满功德。所以从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来说,没有生死轮回,也没有烦恼业力,乃至于整个外在的虚空,都是因为一念的妄想所变现出来。

那么这样子讲,五阴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是因为业力的变现。所以这个五阴身心,是我们一念精纯光明的心性当中,由于一念的颠倒妄想,加上生死业力所变现出来的,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演若达多是佛世时候的一个人,这个人早上起床的时候他照镜子。照镜子,他突然看到自己的头不见了。只看到一个黑影,这整个头的面目完全消失了。那他就很紧张,其实他头还在但是他不相信,他不相信他身上的头,宁可相信镜子上的影像,就是迷头认影。他不相信自己的头还在,因为他看到镜子上的头不见了,所以他以为他头消失了。

就是我们凡夫,本来面目是清净光明的。但是轮回以后,由业力变现一个暂时的果报体,我们宁可相信现在的身心世界,而不相信你原始的真如本性,这个就是真本无阴。真如本性本来就没有五阴,那么五阴是怎么来的呢?

二、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其实就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的,所以在妄想中立因缘性。凡夫是在一念的颠倒妄想当中,建立了各种因缘。说你今天富贵,富贵为什么它暂时的,佛陀的富贵为什么能够永恒的富贵?佛陀的富贵跟常、乐、我、净相应,因为他的富贵是从真如本性开显,他的本质是不生灭性。我们凡夫的富贵是打妄想打来的。是透过一种布施的妄想,用透过一种想象的学习而来的,不是真如称性而起的布施。

我们凡夫的因缘都是从生灭的妄想建立的。所以我们的所有果报通通不牢固,因为因地就有问题,我们凡夫的因缘观是从妄想而建立因缘。你打布施的妄想,所以产生暂时的富贵;你打忍辱的妄想,产生暂时的庄严;你打嗔恚的妄想,使令你暂时的丑陋。所以外道迷因缘而建立了自然。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其实因缘也好,自然也好,从佛陀的角度,这都是一种错误的分别。所以阿难,佛陀知妄所起,说妄因缘。佛陀为了恒顺众生的因缘,所以暂时说:诸法因缘生。

三、阴本妄想

众生的因缘,其实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变现出来,所以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在《法华经》上说,佛陀说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随他说,一种是随智说。随他说就是说,佛陀对于众生根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不讲他自己的知见,随顺众生的知见。就是说佛陀随顺众生先讲诸法因缘生,各有各的因缘。你因为布施的因缘成就富贵,你因为悭贪的因缘而产生贫穷,怎么办?很简单,改变因缘。你把悭贪的心改成布施的心,这个就是修行。其实这个不是佛陀真实义,因为因缘法是生灭的。

从佛陀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切唯心造。每一个人都是从真如本性当中,一念的攀缘心,从真如里面现出各种的影像出来。其实这些影像从成佛的角度,通通要消灭的。诸位,有一天,你要开始成佛的时候,我们现在所有的念头通通不算,连善念都不算。因为通通是攀缘心,通通没有用。

一旦一个人到内凡位。我们现在外凡位,到内凡加行位的时候,要入初地之前,他一定要经过破妄显真,就是彻底的把妄想洗干净。为什么禅宗讲,修行不能有善念,不能有恶念,说的是对的。因为凡夫的善念是一种生灭的攀缘心,从成佛的角度是不能用的。当然,我们刚开始标准不要那么高。所以佛法刚开始先从安乐道先讲起,安乐道就讲因缘生嘛,那说,哎, 虽然都是暂时的,我布施是打妄想,那暂时的快乐好过没有嘛,是吧。佛陀鼓励你布施享受几劫的天界的果报,也好过你在三恶道嘛,是吧。

佛陀他的意思就是说,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这句话很重要!佛陀的因缘观是从众生的妄想安立的。反正你也改不了打妄想的习气,叫你不打妄想也不可能,对不对?那你要打就打一个好的妄想,你懂吗?你反正要打妄想是吧,叫你无念也不可能嘛,你反正要打妄想就打极乐世界的妄想,你打布施的妄想,打持戒的妄想,好过你乱打妄想,是吧!其实从真实义来说是,没有妄想是最高境界。没有妄想,真如本性显现出来,那称性的,那是不生不灭称性的功德。

他的意思就说,五阴不是好东西。诸位,但是你没有它也不行,这句话没有矛盾吧!就是五阴是生死的根本。说,那我不要五阴,你也做不到,你初地之前做不到没有五阴,所以我们先要怎么办呢?诸位,我们现在要讲出结论了。我们的态度,对五阴就是借假修真,借而不住。就你不能投入,但是也不能排斥它。因为我们说过,你没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力,也摆脱不了现在的五阴,就路还家嘛;我们现在已经搞成这个五阴身心了,你现在把五阴摆脱了,你就永远离不开五阴了。五阴本来是没有,但现在已经有了。所以你就正确的面对它,这就是我们讲这个经文的意思。

那么正确的面对它,怎么面对呢?我们看丙三的破妄显真,看经文,丙三、破妄显真

破妄显真首先我们看,我们把真如本性跟五阴,用一个简单的表来做一个相互关系。真如本性是中间这个空的清净心,五阴就像清净心穿了五件衣服,这五件衣服可能很漂亮。

如果你前身是一个善的因缘、善的妄想、善的业力,你今生的五阴会非常美好:你会有一个健康美好的色身,你的感受,大部分今生的感受快乐的多色、受;想阴,你有一个美好的想像力;第四个行阴。你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执着;最后,你有一个很好的仓库。恭喜你,你从善处而来,你这个身心世界穿了五件漂亮的衣服。

如果不幸,你今生的五阴是丑陋、痛苦的。你有一个不好的,你不满意的色身多病、丑陋,或者一个很多痛苦的感受;而且你的想像非常的,你在观想事情的时候,特别的能力差;乃至于你有个不好的执着,最后你有一个不好的仓库。那就是你从恶处来,你穿上五件不好的衣服,但是都没关系,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从佛法的角度,你一定要把这五件衣服脱掉的,否则你没办法修行,没有一个人可以带变妄修真的。

所以你一旦讲到了生死,你一定要照见五阴皆空,这是必然的。就是,你要对五阴身心全盘否定,然后再重新开始。所有的修学都必须要先破妄,然后再开显真实的五阴。从真如本性显现的五阴才是真实的五阴。

我们净土宗,很多人犯一个很严重的盲点,他都不知道。就是说,他知道五阴很重要,他知道想阴很重要,然后呢,然后他用他的想像力,每天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就试着把自己五阴的方向,把它导入极乐世界,这样做对不对?对一半。因为他没有大死一番。就是说,这是一个旧衣服,有过去的味道,按照佛法的角度,因为你本质是妄。

就是说,修行人不可以把过去的习气,直接用来忆佛念佛,不可以。你一定要先全盘否定,把过去的五阴全部的调伏下来,再重新启动一个新的忆佛念佛。

没有一个人,穿上旧衣服再把新衣服往上加的,对不对!所以净土宗很多人他不破妄。这种情况会有什么问题呢?临命终的时候两种力量。他不破妄只显真,就是说,他平常该打什么妄想,他照打妄想。只是说在无量的生死妄想中,多了几句佛号,你懂吗?它本质是妄想。你看很多老菩萨到了佛堂的时候,念珠拿来一直念一直念一直念,出来以后,该干嘛还干嘛,完全一样。

那么这种人就变成两种力量,憨山大师说的不破妄,只显真。他的生死业力也在增长,往生的愿力也在增长。你们猜猜看,哪一个力量会大?当然是生死业力大,熟境界。净土宗很多人忽略一件事情,你在娑婆世界待这么久,养成很多娑婆世界的习气跟妄想,它不会自己消失掉。它是你培养出来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没有让它消灭的因缘,它当然还存在。就是说你现在家里面有一堆垃圾,你也不把它扫干净,你就买一盆花放在垃圾旁边。那结果呢,结果当然垃圾跟花同时存在,当然是这样子。

所以你带业往生,就是说,你没有让生死业沉淀,业力是不会放过你的。你临命终变成拉扯。生死业力在拉扯你,往生的愿力在拉扯你,对你临命终的时候会变成矛盾状态嘛。两种力量,哎,怎么娑婆世界有一个力量在拉你,废话,你没有处理,它本来就有生死业力。

很多人不处理厌离娑婆这一块,他直接攻欣求极乐。这个是有问题的。

所有正确的修行都是双向,先否定过去,你才可以重新的开启未来,没有例外。除非!你这个人过去生修得很好,今生根性生性淡薄,对娑婆世界本来都不执着了。就你前生已经把破妄这一块修的很好了,这是少数的个案。比方说六祖大师,你看六祖大师也没有什么破妄显真。当然你要找佛教界的特例,很多,我可以找很多特例给你。但是你看看人家前生是怎么做的。

当然我的意思就是说,诸位,我的建议是这样,你千万不要把你观想成六祖大师,这种是佛教界的少数。你最好把自己观想成,你是标准的生死业障凡夫从基础做起,最好。

我们今天谈五阴,就是说五阴有我们过去的烦恼,有我们过去的习气,有我们过去的思考模式。只要你要了生死,要脱胎换骨,一定要先把过去的破掉。就是修离相清静观,最后再借相修心,再带动一个新的。如果是走圣道门,那他就是忆念菩提心,建立一个菩提的五阴;如果是求生极乐世界的,那就忆佛念佛,建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五阴。所以一定是有两个过程,破妄、显真,这一个情况。

好,那么我们把五阴,先建立一个基本概念。就是说,结论,来,五阴是不好的东西,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借它的功能。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在进入五阴魔境之前就要知道,五阴是一切烦恼罪业的根本,但是你生命的反转还是要靠它,就这样子。就是带妄修真,就这句话。

好,我们看讲义的下一段。对五阴有一个基本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破五阴魔境了。乙二、正明五阴魔境。五阴魔境里面先看色阴里的魔境:看丁一的总标。

乙二、正明五阴魔境(分五:丙一、明色阴境;丙二、明受阴境;丙三、明想阴境;丙四、明行阴境;丙五、明识阴境。)丙一、明色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色阴区宇;戊二、悬示色阴尽相。)戊一、正示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色阴对我们产生了区宇,这个区宇就是障碍。就是这个色阴,对我们修真如本性的人来说,开显真如的功德来说,它有什么障碍呢?

佛陀讲一个譬喻,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一个眼睛很健康的人,但是,他处在一个黑暗的地方,所以他什么也没看见。他没看见不是他眼睛不好,他眼睛好的很。但是你这个环境没有光明,所以他的眼睛施展不开来。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真如本性因为长时间我们有漏五阴的遮盖,使令我们心性的光明不能显现。

这个色阴的障碍,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说德山禅师有一天参访龙潭祖师,德山禅师就做龙潭祖师的侍者,古代的侍者是要跟师父学习的,他也经常跟龙潭祖师讨论佛法、法义。有一天天黑了,龙潭祖师说,要天黑了,你赶紧回寮房休息吧。然后,龙潭祖师就拿一个蜡烛,递给了德山禅师,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这样讲完的时候,龙潭祖师马上转过来,把蜡烛给吹熄。吹熄以后,他本来蜡烛已经交给德山禅师了,德山禅师拿着蜡烛,结果被吹熄了。龙潭祖师马上问他,汝今见否,你有看到东西吗?德山禅师当下开悟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容易被色阴所骗的人。我们在有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但是当光明消失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看不到东西,对不对?你如果点头表示你被色阴骗了;其实你看得到东西,你看得到黑暗,你懂吗?你看得到黑暗,黑暗是一个色相,这样懂吗?

就是真如本性是随光明见到光明,随黑暗见到黑暗。所以真如本性它不受色阴干扰。

但是我们习惯被色阴干扰的人,认为说,哦,有光明我们看得到,在黑暗我们看不到,对不对?其实你真的看不到吗?其实你看得到,你看得到黑暗,你看到暗相。你看瞎子,他看得到他看不到?瞎子他看到眼前一片黑暗的相状,他也看得到,你知道吗?只是看到是一个暗像而已,这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说,一个人要摆脱动、静二相,摆脱明、暗二相,这就是色阴,你要突破的。就是我们活在五阴的人了,很容易被这种五阴给障碍、区隔。

好,我们看色阴穷尽的相状。

戊二、悬示色阴尽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如果一个人,他双目明朗、双眼明亮,而且看十方看得很清楚。就是你把灯关了,我看得到黑暗;你把灯打开,我看到光明。明、暗二相对我来说,我不再被外境所转,那你就超越了色阴了。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明、暗二相了然不生。对你来说,生命没有什么黑暗光明的对立了。就是随缘见一切法,随光明见光明,随黑暗见黑暗,所以你已经活在见性,而不是活在眼根的五阴,是人超越劫浊。

这个色阴,如果你一个人经常会被色阴迷惑。就是你喜欢光明,讨厌黑暗;你喜欢漂亮,而讨厌丑陋;那么这个地方就埋下一个魔境的祸根,下一堂课会说明。为什么魔王有办法去控制你,因为他知道你有这个习气,你有对立心,你有分别心。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训练自己。就是说,光明也好,黑暗也好,对我来说我都见得到,那么你这样子等于是先打预防针。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我们看丁二的别示魔境。

我们上一堂课带领大家了解五阴身心。五阴是我们无始劫的妄想跟业力,代代的相传而变现出来的。我们凡夫的五阴叫做有漏五阴,因为它是一个轮回的根本。所以蕅益大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因为我们不断的相信我们有漏的五阴,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深受轮回的痛苦,因为你现在的五阴哪都带你不去,也不会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我再讲一次,我们现在的五阴身心,你现在的感受,现在的想象力,现在的执着,只会让你继续轮回,这个就是现在的五阴,有漏五阴。

所以我们要设定目标,比方说我们要创造一个极乐世界的无漏的五阴,我希望把娑婆世界的五阴,转成极乐世界正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莲花化生的五阴,那怎么办呢?不能直接转化,就是旧的五阴要创造变成一个新的五阴,中间有一个过程叫做归零。先把有漏五阴回到清净心,然后再重新出发,不能直接转换,没那个本事。因为你不能从妄直接变成真,所以要先破妄。就是把旧的五阴归零以后,然后再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五阴。

那么从旧的五阴归零的过程,你开始在否定过去的时候,我们过去的五阴会产生反弹,因为你开始逼迫它,你要消灭它,调伏它,即将在这个五阴要归零的过程的时候,它产生的反弹,我们叫五阴魔境,是这样来的。其实是一个好现象,就是它即将消灭的前一刹那,会现出一个影像出来,如果你能够不为所转,就过关了。如果你一失足,那就成千古恨。所以我们来看看,五阴魔镜的第一个、精明逼现空成宝色,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精明逼现空成宝色

发端观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

指名教悟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示迷必坠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好,我们来看,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当我们在破妄的过程,我们在《楞严经》是正念真如,或者你忆念佛号也好,总之你要摆脱五阴的纠葛。你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感觉走了,从今以后它打它的妄想,你不随妄转,你就安住佛号。以一句佛号来抵抗五阴,也是可以,方便有多门。你用空性来抵抗五阴,用真如抵抗五阴,用佛号抵抗五阴,有些人修密宗用持咒对抗五阴都没关系。五阴,你只要不跟它互动,它自己会凋落,因为它是生灭法。

一个开始不随妄转,安住清净心,安住佛号的人,叫做精研妙明。当然他要一段时间观察不停。你对佛号的观察、安住,慢慢的会怎么样呢?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因为一开始修行的人,他的心是往内收摄。往内收摄,这个感受、想像得到一定的调伏。在调伏过程,忽然!看到忽然这两个字没有?就是魔境的麻烦它不可预测。就在你打佛七的时候,就在你打佛三的某一支香,这个佛号念得非常好,佛号清楚、分明,你的五阴身心世界好像暂时不存在了。你这个人好像就只有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的心清清楚楚,所念的佛了了分明,法界就一个声音,你突然间就觉得你的色身不存在了。

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本来你是念佛,佛号历历分明,因为你的收摄身心,去刺激到色阴,然后在十方虚空当中,突然间你眼前看到虚空是七宝色,或者是百宝色。而且更离谱的是,这个颜色和颜色之间还互含互摄,青黄赤白,青色的跑到红色里面,红色跑到青色里面,不相留碍,各各显现又互含互摄。

那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佛陀就解释了: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那是因为你的身心世界收摄的非常成功,色阴得到一定的调伏跟迫害,所以它产生一定的反弹。这个只是暂时的,不是你真正的成就念佛三昧了,不是。因为你的色阴得到一定的压制,所以它出现了一定的光明色。

如果你不执着,你把它当做是一个生命的过客,就像你在坐高铁一样,你看到了颜色过去,过去就过去了。你的心该念佛还是念佛,该忆念极乐世界还是忆念极乐世界,完全不把它当一回事,这个是善境界。恭喜你,你修行有进步了。你的五阴,因为这一次的出现,你会更上一层楼。你从这个佛三结束以后,身心世界对你的伤害降到最低了,就算它以后有病痛,也不容易干扰到你了。因为你跟五阴的身心慢慢有一种脱离的力量,如果你不执着的话是善境界。就是你对五阴,不是完全脱落,开始慢慢的走向脱落。如果你产生执着,即受群邪,所有的鬼神、魔王就趁隙而入,控制你的身体,落入魔道。一念之间而已,就在一念之间而已,

所以这个魔境只有事先知道,等到你今天已经着魔了,世间上没有人救得了你,就是世间上还活着的,没有几个会有办法救你了。所以这个魔境,你要么不要,一旦着魔基本上就没救了,在佛教界基本上就没救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当然,心理建设很重要。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修行,这个讲到目标问题,为什么要先有目标?圣道门叫发菩提心,就是你到底为什么要念佛?你为什么要打这个佛七?因为过程太复杂,就是我今天为了成就念佛三昧。好,你是为了往生,那你的目标明确以后,这个过程出现任何的境界就跟你没有关系了,这样懂吗?修行最怕怎么样?你没有目标,人家去打佛七你也跟着去打佛七,人家坐在那边念佛,你也跟着念佛。但是你有一点善根,你佛号一念出现好境界了。所以一个没有大目标的人,就经不起这种小花的考验,因为你没有目标嘛。

为什么所有善知识引导大家修行,他第一个先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打佛三,他一定告诉你目标在哪里,你才不会被过程当中,任何的小花、小糖果所蒙蔽,这就是一个假相。你看到七宝颜色又怎么样?又怎么样?你看到以后一执着,前功尽弃!所以,所有的相状只能参考。说:哦,我的修行到什么程度?它是借假来判断你真实的功德,所以,说到最后就是你的目标问题了。你念佛是在积集往生的力量,就算没有成就念佛三昧,你也是要培养跟阿弥陀佛的一种因缘力,跟这个光明相,跟这个七宝色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色阴一旦出现以后,如果你没有注意,就即受群邪。那受群邪的后果,后面会讲的更清楚。

好,我们看这是第一个色阴。就是说,诸位!当然它有十种魔境,我们只讲其中一个。就是你在打佛七的时候,突然间身体变得很轻松,你不要在意。就是你的色身产生任何的变化,知道就好。你告诉自己,我不是追求这个东西,突然间气脉通畅了,你突然间看到你自己的色身变的更庄严了,你都不要去执着。因为这跟你没关系,它就是五阴的假相。你安住一念的清静心,安住一念的佛号,这才是真实的功德,三宝可以救拔你,其他这些都是假相。这个地方要注意。

丙二、明受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受阴区宇;戊二、悬示受阴尽相。)

好,我们看明受阴境,前面是粗显的色阴,一个色法。现在讲到精神的感受,我们怎么突破感受。这当中丁一的总标阴相,先看戊一的正示受阴区宇,好,看经文:

戊一、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受阴给我们的障碍,这个区宇就是障碍。它举一个例子,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一般要到突破受阴,表示你对色阴的调伏有一定的功力了,所以叫若有所得。就你已经对色阴的执着,对色法的执着,有某种程度的调伏跟解脱了。

但是,他还是不能够完全产生自在的施展。为什么?因为受阴把你给困住了。所以受阴就好像一个人睡觉,被这个魇魅鬼控制。魇魅鬼控制的时候,你手脚都还在,但是动不了。你可以看得到,可以听得到。但是你不能有任何动作,就是被魇魅鬼控制住了。

心触客邪,而不能动,这个就是感受的区宇、区隔。就是这个人,你对色阴、对色身的执着降低了,但是他心中经常感到纠结,很多人都是这样。你看有的人福报很大,色身养的很好,但他就是闷闷不乐。也讲不出为什么,他就是被感受牵着走,不是物质的世界伤害你,是你的感受在伤害你,这个就是被魇魅鬼控制,虽然手脚都很自在,但是就动不了,就是你心中,心有千千结。

戊二、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如果你哪一天内心已经摆脱魇魅鬼的纠结。其心离身,一念清净心摆脱了你的感受的纠结。那么返观其面,你能够反观你的身心世界。这个时候你就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就没有任何感受的障碍。

这个感受的障碍,我个人讲一个小小体悟跟大家分享。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们要持午。就是过午以后晚上不能吃任何东西,只能饮水。当然我们以前在家是晚上吃正餐,吃很多东西,所以到晚上有两个小时特别饿。饿的是真的有时候手都发抖,晚课都没办法做。

面对这个感受,但是我后来找到一个答案。就是说这个感受,如果它是真实的,你真的感到饥饿,这种饥饿感是真实的,那你应该早上要更饿才对,对不对?你昨晚很饿,结果你一个晚上没有吃东西,早上起床应该更饿,对不对?结果不对,早上起床饿的感觉完全消失掉,所以我就很深刻的体验这个感受是虚妄的,是因缘所生,是唯心所现,是一种习气造成的。从那次以后,我觉得感受对我的伤害、障碍就差很多了。

就是我们以前刚出家,有时候会跟着心情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拜佛,就是找一些理由,说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不想去做功课,结论就不想做功课。真的!因为你长时间修行的人,就是问题比较麻烦,你们很喜欢做功课对不对?因为你经常没有做功课,所以很想做功课。你每天做功课的人总是想说,我一个月是不是能够放假一两天,我们为什么出家众都没有礼拜六礼拜天呢!

但是那个感受的突破以后,你就告诉你自己,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你不喜欢,那是一种感受。其实你每次功课一做下去,五分钟以后你就喜欢了。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感受的突破,就是说你该干嘛就干嘛。我讲实在话,一个人如果老是跟着感受走,你十天里面有四天不想做功课,哪一个功课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做的?印光大师讲,不能念要他念,就突破感受嘛。所以这个感受就是你要突破,否则的话,你身体健康也没有用,你就被魇魅鬼控制。就是你色身很健康,去突破色阴,但是你内心有纠结。

师父在讲经的时候,我有观察。如果跟着感觉走,我目前的经,有百分之三十的经,我是不想讲,就这堂课我不想讲,但是我把它讲过来了。因为我不再相信我的感受,该干嘛就干嘛,你时间到了把衣披上,就上去就对了。

它是这样子,就是五阴它跟你是互动的。你不断的战胜它,不断的调伏它,你就有自信,你看到它就更有自信。所以人修行会越来越好,要么就越来越糟,你每次被它control(控制),每次屈服它,它就对你越大胆,你知道吗?你不断的纵容它,把它养得又肥又壮,所以五阴是你养出来的。你每次都得听它的,它不高兴你就得听它的,那你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这个感受是第二个要突破的,突破了色阴以后,就是感受问题了。

好,我们看它的魔境。就是你在调伏的过程,当然受阴它也不会完全屈服的,它会反弹。我们看过抑生悲,我们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过抑生悲

发端现相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好,我们看受阴的魔境。就这个人,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就是一个人开始打佛七以后,他突破了前面的色阴,他对色阴的快乐、病痛,已经慢慢淡薄了,他知道一念心本来没有色阴,所以没有必要受它干扰,该干嘛就干嘛。这个时候心中已经有一定的光明,他就在打佛七的过程当中,专注的安住佛号。

那么摆脱色阴以后,当然第二个就是感受的问题了,内抑过分,就是他某一支香特别的摄心,心收的非常好,突然间在内心深处,发无穷悲。他本来佛七打的好好的,突然间,莫名其妙内心悲从心起。到什么程度呢?他看到地上的蚂蚁,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看到这个蚂蚁在地上跑,说哎呀,这只蚂蚁就像我的儿子,如此的可怜,心生怜悯不觉流泪。他会为一只小蚂蚁流泪,会为一只蚊子流泪,这个就是发起无穷的悲伤。

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其实这个跟成就圣道没有关系。那是因为你对感受过分的调伏跟压抑,所以把你过去生悲伤的习气给逼出来,只要你知道这是一时的假相那就过了,这种情况会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是生灭心,它有生有灭。如果你把它执为真实的功德,那你就惨了。

有悲魔入其心中,这个时候你一看到别人就感到悲伤,然后看到谁就哭,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就堕入魔境了。当然他这个悲不是只有悲,有时候产生喜。有些人念佛念到莫名其妙欢喜,看到谁都欢喜,这你要注意,这是感受的魔境。

其实我们打佛七,师父作为主七和尚,我不太喜欢有人一念佛号就哭。你知道吧!这不是好事情,你们觉得这个事情好不好?你不是来哭的嘛?你是来念佛的。你不能纵容你的感受,这容易出事你知道吗?当然你说你这辈子没有听过、念过佛号,第一次念哭几声,那就算了,发泄感情。你每一次打佛七都哭,就有问题了,你知道吗?

它是这样,诸位,你越纵容它,你每一次就越想哭,你知道吗?这个感受是没完没了的。你哪一次要出事就不知道了。所以一个正确念佛人的心是寂静的,你皈依阿弥陀佛就皈依阿弥陀佛,干嘛用感情呢?你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不表示你要诉诸感情,那是世间的因缘,对不对?少用五阴!师父这再强调,五阴不是好东西。受想行识不是好事情,那是增长生死业的。

所以为什么要摆脱五阴,直接用心面对佛陀,用一念心去面对佛陀。我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但是我不诉诸感情,这个很重要。你一旦诉诸感情,就被感情的魔所控制了。要么悲伤,要么看到谁都欢喜,这个都不正常。明眼人就知道这个被五阴控制了。修行就是要摆脱五阴,结果你越修跟五阴越靠近,你这不是生死业嘛,是吧!

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你一定要事先知道。就是说,一个修行成功的人,你从他的身、口、意看得到他的五阴的气氛。他的色、受、想、行识越来越淡薄。说菩萨要有大悲心?大悲心不一定用感情的方式表达。你知道吗?不一定要五阴的。你看菩萨的大悲是跟理智相应。所以,你一定要怎么样,在你的身、口、意最好看不到五阴的味道。看不到你的感受、想像、执取,这种东西都不是好事情,要摆脱五阴。

丙三、明想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三:戊一、正示想阴区宇;戊二、悬示想阴尽相;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好,我们看丙三的明想阴境。想阴境里面先看丁一的总标阴相。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正示想阴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一个人摆脱了色法的障碍,摆脱了内心情绪的障碍,这个人已经不错了,他的身心相对淡薄、自在了,下一个面对的就是想阴的问题。想阴什么问题呢?就好像一个人在熟睡当中,他说了很多话,很多名言分别。但是他在梦中说的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在昏睡当中。他虽然说梦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梦话,但是他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旁边没有睡觉的人,是知道他在讲什么。

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就是一个想阴,它落入很多名言分别。这个名言分别把自己障住了,他当局者迷,但是旁观者清,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其实很多的障碍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看戊二的悬示想阴尽相。看经文:

戊二、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如果你能够动念尽,你的第六意识起心动念,名言分别已经消灭了。浮想消除。浮在心性上的各种名言分别也消除,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像一个明了、光明的镜子,上面的灰尘全部清除,干干净净,就是非常清楚。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你很清楚,你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名想阴尽,是人则超越烦恼浊。

这个想阴的突破,我过去在读澫益大师的传记,他有一段就讲到他自己。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他二十五岁,隔年他跑到一个山中叫径山去坐禅。他坐禅在修《楞严经》,《楞严经》就是正念真如,破除五阴。这两句话就讲完了。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心性,摆脱五阴的区隔。结果他在径山坐禅的时候,突然间有一支香相应,就是突破想阴了。他感到自己的妄想,我们妄想本来一个水泡一个水泡,他突然间看到自己的妄想一个一个破裂,然后串成一种一念心性,当下他看到自己的色身,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所以他那一次以后,看到身心世界这种生灭相突破以后,他自己说,他看所有的经典一闻千悟,看什么都懂,就突破想阴了。

想阴它是这样子,是一种想像,但这个想阴的区隔就是,它会把我们的想像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它不能整体性。切成小块小块小块小块,这是生灭的妄想。所以你一旦把这个水泡的妄想突破以后,你的心就串起来了。当然想阴是很重要。凡夫的想阴为什么小块小块的,它是一种片段片段的想像,这跟我们的取相分别有关系。

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想跟圣人的想是什么差别。

一、凡夫心取相分别颠倒妄想

凡夫的想是从生命经验来的,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取相;第二个、分别。比方说有人小时候,他可能物质缺乏,经常吃不饱。所以饥饿给他的刺激很大。我们知道感受会刺激到想像,所以在他心中的想像,他就打这个饮食的妄想。这个人生要是能够把饭给吃饱,那该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其实吃饱饭,依我们现在看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一个饥饿人来说,他心中都是饭菜的影像。然后他把所有美好的名言分别,就安立在饮食身上。就建立他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这个人长大以后,吃饱饭是最重要的,先把饭吃饱。人生没有什么他求,先把饭吃饱,因为他深刻的取相分别,建立他一种价值观。

你看小时候他没有房子住,老是寄人篱下,今天搬到东边,明天搬到西边。他的想像当中,他的取相分别,认为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重要。所以他一旦有能力,一定买一套房子,甚至于买很多套房子,其实他也住不了,但是他who cares(不在乎)。因为这是他的心中的价值,他认为这个就是对的。

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缺乏钱,满腹的理想抱负,因为他没钱一个都不能实践,所以他把钱想的很重要。所以他这种人长大以后,赚钱是不要命的,你知道吗。从理论上来说,你没有命有钱有什么用呢?但他notcare(不在乎),取相分别。

我们凡夫说实在的,我们贪恋娑婆,你要知道什么叫贪恋娑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娑婆世界,你懂吗?我们也不在乎娑婆世界长的好坏,你活在你心中的娑婆世界。你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娑婆世界,你真的喜欢娑婆世界吗?未必!你活在你的妄想,你懂吗?你放不下你心中的妄想。

你对娑婆世界的诠释,就像佛陀说的,譬如瞎子摸象。摸到脚,你就认为象是长柱子,摸到身体,你就说象是椭圆形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认知,你问一百个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片段的认知,这跟你人生经验有关系。娑婆世界如果像一个超商的物品,没有人有本事,除了佛陀以外。佛陀可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我们每一个人在超商,只会拿自己要的东西。你拿洗发水,他拿面包,他拿饼干,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是各取所需,你懂吗?你要你的娑婆世界,他要他的娑婆世界。

我再讲一次,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了解娑婆世界,我们只了解自己心中的娑婆世界,就是每一个人取娑婆世界的一个片段的影像,然后自己去诠释它,叫做取相、分别。

所以厌离娑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为你自己产生了娑婆世界的爱取,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人生经验造成的。你可能某种东西极度缺乏,所以变成过度的追求。这个就是想阴的障碍,那怎么办呢?

二、菩萨心离相清净;借相修心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

佛陀的意思就是离相清静。为什么我们修行一定要对自己全盘否定,因为你人生经验所产生的经验,一个都不能用。

为什么佛法一开始,进入佛法先从假入空,先用空观洗涤自己的身心世界。因为你的想法,带有你个人的情感,你的人生经验,你自己的执着。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去念佛是不对的,因为它根本成幻。就是《楞严经》说的,你煮饭,要拿米去煮,你不能拿砂去煮,拿砂去煮到最后结果是热砂,因为砂非饭本。

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进到佛门里面,第一个、否定自己,第二个、重新发菩提心,才有资格去修法门,才有办法去忆佛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六度万行。因为你的想法里面,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这叫做颠倒妄想。因为你心中取相分别,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离相清净,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等到一段时间。才能够重新的借相修心。我们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相,来修欣求极乐;借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神通自在,寿命久远,各种的安乐解脱的功德,来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先摆脱娑婆的相状,才能够放入极乐世界的相状,这是一个想阴的脱胎换骨。

丁二、别示魔境

◎贪冥感想

好,我们看丁二的别示魔境,这个地方讲到贪冥感想,经文比较多,我们先念三段。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好的,我们看这段,因为妄想产生的魔境。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这个善男子经过长时间摄心念佛,或者正念真如,他已经摆脱了色阴、受阴比较粗显的干扰。这个时候他的心慢慢感到寂静光明,就在一念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心爱悬应。他突然动个念头说,我如果在这个寂静的心中,能够跟佛菩萨感应道交,那该有多好。

这个时候,周流精研,贪求冥感,他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念头,结果这个念头慢慢的增长广大,叫做周流精研,最后变成一种很坚固的开始心外求法。本来感应道交是自然形成,众生心垢净,菩萨自然影现中。你不用着急,佛菩萨比你着急。但是凡夫他是怎么样呢,反而去舍本逐末,忘掉自己的因地,去追求最后的结果,那么这个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这个时候天魔就知道你有这样的妄想,你有这种攀缘心,然后就利用你的攀缘心就飞精附人。以神识就飞到你的心中来控制你。怎么控制你呢?口说经法,这个修行者本来是不会讲经,他突然间会讲经了,当然这个就不正常。凡是不正常不合乎因果法的,你就应该产生警惕。你不会讲经,念佛到最后突然间会讲经,这个就是有问题,有他力干扰。但这个人他不知道,不觉知天魔附著。他以为我成就无上涅槃,我开广大智慧了。

所以来彼求应善男子处,就来到居士的地方,居士也跟他有共业,也喜欢追求感应神通,大家师父徒弟是同一类的,就为他敷座说法。这个着魔的行者,他能够在说法当中,使令听众暂时看他的身体,突然间本来年轻的,变成好像百千岁的老人。那徒弟一看,哎哟,我师父是大修行者,身体还可以变来变去,心生爱染,不能舍离。居士们就甘愿做奴仆,提供四事供养,不觉疲劳。

这个行者他也可以让他的座下的弟子,冥冥当中知道,这个师父就是他过去生的师父,所以别生法爱。原来我们大家就生生世世跟着他,他会有办法,用透过一种魔境的消息来告诉他的徒弟,我就是你们前生的师父。黏如胶漆 得未曾有,就身口意通身靠倒这个着魔的师父,那么这个着魔的师父其实他自己是是人愚迷 ,惑为菩萨。他以为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他以为得到佛菩萨的亲近其心,结果就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放纵自己的身心世界广行淫欲,当然师父跟徒弟就从今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看后面。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指名示害

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我们看最后的三段。这个本身就被魔所侵的修行者,他会怎么样呢?口中好言。经常说我前世是某某人的转世,我前生先度哪些人,这些人是我的妻妾兄弟等等。今来相会。我带领大家共同归于某个世界,去供养某尊佛。或者说,在三界当中,别有大光明天,有佛陀住世,乃至一切如来都住在这里。他讲的都不是真实语,因为佛陀出世是要有预言的。不是你说三界有佛出世,那是前一尊佛临灭的时候预言,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所以他说佛随时出世,根本都是自己打妄想。

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就失去自己的菩提心、出离心了。这是怎么回事?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那是修行多年的一个魔眷属,叫做历鬼。刚好这个修行人在禅定、在念佛当中,想要追求感应神通,所以就侵入这个人的身体。等于是互相利用,我给你好处,你也给我好处。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到这个行者福报享尽,诸位,魔之所以愿意进入到你的身体,你一定有一定的资粮力,否则他也看不上你。所以当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就没有利用价值了,他就离开你的身体了。离开你的身体的后果就是,你跟你的徒弟,俱陷王难,开始受到国法的制裁。以前是因为魔的福报摄受你,所以你做什么事都没有事。等到魔一离开,你就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这句话说得很重。你以凡滥圣,这是最大的过失。你不是圣人,却扮演圣人的角色,坏乱佛法的次序。你凡夫扮演圣人的角色,又胡言乱语,所以你这样子的过失就很重,就是无间地狱的果报,当然你自己的菩提善根也破坏了。

所以这个魔境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显现魔相。魔王要侵入你的身体,你自己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因为你自己攀缘心在动,你让对方有机可乘,就你这个人平常六根门不关的。说:哎,我家遭小偷了,你不能怪小偷,谁叫你晚上睡觉不关门,是吧。这就很简单,你心不收摄嘛。所以魔王显现魔相的时候,就是他用魔相诱惑你,然后你就跟他感应道交。

第二个、成办魔业。你就开始胡言乱语了,说大妄语。说你是什么什么菩萨转世,怎么样怎么样。那你这样子,佛陀说这都是大忌。

佛陀在《楞严经》讲很清楚,一个正确的法师引导大家,少提果证,只谈因地。法师是一个凡夫,但是我把正确的方法告诉你,你照这样做就可以成功。跟我是不是圣人没有关系,这样懂吗?我是一个医生,就算我生病,但是我把药开给你。你把药吃下去病就好了,跟我是不是有生病是没关系,这样懂吗?

凡夫的法师,他如是的宣说,把佛陀跟祖师的话如是宣说,你照着做,如是我说,如是我闻。你们依教修行,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就,不要去论果证的问题。在《楞严经》上说,就算你是一个圣人出世,如果把自己的本地风光讲出来,你就马上要走。如果你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话,一旦让别人知道,你就不能住世了,马上要离开。如果你泄漏天机你不走,那就有问题了,这个人就肯定有问题了。

显现魔相,成办魔业,最后成就魔种。诸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从菩提种性变成魔种的可怕性。你这个人干了杀、盗、淫、妄,干了五逆十恶,你都还有救。因为你烦恼重,控制不了自己的业力。但是你一心向佛的菩提种性,就你这个人的本质没变,你还有救,至少你来生还有救。你变成魔种就没救了,因为你邪知邪见。

愚痴还有救,你没有学佛顶多叫愚痴,是吧?我是零分,所以我对佛法不排斥,但是我不懂。你落入颠倒知见变成魔种的时候,你对正法是排斥。

所以你一旦落入魔种以后,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你比没有修行的人更糟糕,你比一个整天放逸的凡夫还糟糕。因为他是一个凡夫种性,你是一个外道种性,他比你还好。因为你是负的,他是零分而已,所以这个是非常严重的。第一个、你扰乱佛法次序,第二个、你破坏你菩提善根。那么他的根源就是在第一念,没有正确判断,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引生后面不可收拾的后果。

师父要强调一个观念,就是说,所有的修行人,把你的精神体力放在因地,这样懂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不要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你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发的愿,他一定会实践。你把因地做好就好,你把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把佛号念好,把你的心好好调整,念想西方,往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叫做水到渠成,这样懂吗?

你修行没两三天,就整天想着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你这个人迟早着魔。净土宗着魔的很多,师父在台湾看过,闭关闭到最后从三楼跳下来摔死,着魔了。你这样子做的话,人家毁谤净土宗。印光大师说:以身谤法!净土宗是一个正确的法门,结果你胡修乱修,把它修成着魔,人家说:你看念佛念到这样子,你这不是以身谤法是什么。

所以菩提道,就是一个人修行有一定的道路,在因地通通不要想结果的事情,把因地准备好,果地自然会显现。不要打结果的妄想,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避免着魔的一个预防针。好,我们今天先讲到想阴,色、受、想。

总之,五阴不是好东西,它是无量劫来的轮回根本。所以一个修行人,你如果觉得你开始对色身的执着降低了,以前色身的病痛,对你的干扰现在降低很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感受对你的干扰降低了,以前你情绪不好就不想拜佛,情绪不好就不想做功课,现在你比较不受情绪影响,好事。色、受、想,你的很多胡思乱想,小时候的胡思乱想,在念佛时候干扰你,你现在比较不受它影响,恭喜你。

就是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成功摆脱五阴,这是你往生,临终正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这五个法。你能够对五阴有多一分的调伏,临终的正念的力量就加强。但是要注意一点,就是当这个五阴要摆脱调伏的过程,它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相状,你不要管它。你修行安住佛号,安住一念心性,其他都跟你没关系,走过就好。就像我们坐高铁一样,旁边很多的风景它都不是目标,过去就好了,我们的目标是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好,有问题提出。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请问取相忏至少一百天,中间可以中断两天再继续吗?

【师父回答】:如果你中间有事,可以向佛菩萨请假,最后补过来,一定要补过来。比如说你中间有两天真的有重要事,你这两天没有拜,那就向佛菩萨请假。因为我们取相忏一定有请一个本尊,请佛证明对不对?你看你今天你拜大悲忏的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你拜八十八佛的本尊是普贤菩萨,每一个忏法都有一个本尊的,你要向本尊祈求说:我因为什么事,我女儿结婚,也不能够不去,是吧!那你就请两天假,回来再补,可以。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弟子真心求忏悔。自己前生造了许多罪业,生了一个不务正业的讨债鬼,到处向高利贷借钱,还了又借没完没了。时常对弟子破口大骂,甚至要动粗。长期定居在国外公干的先生,没定时给家用,偶尔回国也会对弟子破口大骂。弟子深感痛苦,每次都在佛前痛哭流涕,恳请师父慈悲指示,弟子应如何的忏悔,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师父回答】:这个业应该是你前生造的,跟你今生没什么关系。这就果报了,这种报障,冤亲债主,知道吗?我觉得这个忏悔,一般来说,忏悔比较有明显效果就是你自身的业,但是你现在是别人的业,跟你纠结在一起了。你不会因为你的忏悔他改变了,不太可能。但是我建议你,你要善用这个恶因缘。因为你既然摆脱不了他,对不对?你们听过有一个叫转逆缘成菩提道这句话吗?转逆缘成菩提道。

就是说反正我摆脱不了你,所以我就善用你:你给我的逆境,我把它当做你是我的善知识。我反正摆脱不了你。这个业已经牵扯不清,纠结不清了。可能我前生欠你的,那我就还吧。既然还,我也要还的有价值。对不对?我就把你当做是我厌离娑婆一个很重要的善知识。就是因为你,我也不要修无常观、苦谛观,都不用观了,因为我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你少修我们很多功课;我们要修了半天才会产生厌离心,你不必。他帮你做了很多功课是不是?你看到他就产生厌离心了,是吧!那我们没有这种逆境的人,要想半天说,我今生没有好好修行,可能来生到三恶道去,但你是亲身体验。

当然我们修行尽量远离恶因缘,少管闲事。但是你真的是躲不开了,那就直求面对。我已经躲不开了,那我就面对你,这样懂吗?修行就是没事不惹事,但是有事,那就不要怕了,就不要怕事,态度就是这样。就是我不要去惹是生非,但是我碰到了,我就正面的跟你面对,只能这样子了。但是我没有事不要去惹事,你懂吗?没有事你不要惹事。所以说世间上好坏很难讲,没有走到最后,他到底是帮助你,还是伤害你很难讲,你懂吗?师父态度就是这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受菩萨戒,可以舍戒吗?在佛前舍戒算吗?如果不算要怎样忏悔呢?

【师父回答】:啊!你要舍菩萨戒啊?你舍菩萨戒,就舍菩提心。这个很严重,你等于把你的根本舍掉了,至于吗,你觉得?

当然可以舍了,问题是你有必要这样做到那么彻底,要把菩萨戒舍掉吗?你把根本重戒守好,做不到的如法忏悔。你把菩提心舍掉,舍掉了你的根本,你把那个树根都舍了。就是我这一颗树长不出水果,至少我树根还在,是吧。你看我们台风的时候,你们新加坡没有台风,我们台湾经常有台风。台风一来把树都给吹倒了,不要怕,看树根在不在,只要树根还在,这一棵树三个月以后还是个好树,是吧!

就是说,你一时的挫败,没关系嘛。你没有做好,刚开始每一个人菩萨道都是跌跌撞撞,师父做的也不太好。但是你要有长远的眼光!你把菩提心舍掉,以后怎么办呢?就是我们修行绝不放弃!我做不好,我是佛陀最糟糕的弟子,但是好歹我还是佛陀的弟子,你没有必要离家出走,是吧!

就是说我是佛陀最不争气、最没有出息的弟子,也好嘛,是吧。我菩萨戒守的不好,菩萨道走的不好,我很惭愧,但是我不想舍离这个佛陀的家庭。你怎么能够说离开家庭,舍父逃逝,对不对?我看不必,没有必要。尽心尽力去做,做不好,好好忏悔,为你来生留一点后路,你把菩提心给舍了,你来生就完了。师父的意思说眼光放远一点,知道吧!眼光放远一点。

好,就回答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五讲)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丙四的明行阴境。

我们这一大科讲到破除五阴的魔境。一个佛弟子,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解决轮回的问题,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你第一个要面对就是你当下的五阴身心世界。因为你所有的造作,拜佛是谁?当然靠五阴在拜佛,念佛是谁?也是靠你的色受想行识在念佛,所以你生命当中所有的工具就是五阴,离开五阴就没有了。

但不幸的是这个五阴是怎么来的呢?在《楞严经》上说,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就是我们没有学佛之前就有五阴了。因为我们前生一种坚固的妄想,创造了业力,而这个业力把今生的五阴给变现出来。

当然,谈到妄想,就有好妄想,也有不好的妄想。可能你前生妄想的主流,是布施的妄想,所以你今生变出一种富贵美好的色受想行识;当然你也可能起悭贪的妄想,那你今生就是一种贫穷卑贱的色受想行识,所以妄想有好有坏。但是妄想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叫妄想?就是攀缘心,有所得心。所以我们在因地创造今生五阴的时候,它是一种有漏的私心。你前生布施的时候,可不是为了无上菩提而布施。你还记得吗?你前生布施的时候,是希望能够因为布施创造来生的快乐,你带有私心。这个善法带有有漏,所以今生的果报,得这个五阴的时候,对不起,因地有漏果报变成有漏。所以我们今生,除了你是圣人,凡夫的五阴都是有漏,也就是说这是不能用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修行要靠现在的五阴,而这个五阴是有漏,所以《楞严经》说,根本成妄。就是说如果你不改造五阴直接念佛,会有什么后果?因为你这个五阴创造的过程是有漏的因地,就好像蒸砂不能成饭,你拿砂去煮,煮了半天叫做热砂,它不会变成饭,因为砂非饭本,因地不对。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有漏的因地,可以创造无漏的功德,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在走上菩提道的时候,开始怎么样?破除现前有漏的五阴,把它转成无漏的五阴。所以一开始是修空观的智慧,来消灭前生留下的一种有漏的五阴。

现在就有个问题了,五阴是我们前生形成的一种坚固的妄想变现出来,某种程度带有我们很深的、亲身经历的人生经验,有我们熟悉的想像,有我们熟悉的回忆,有我们熟悉的感受,全部都蕴藏在五阴里面。我们所有过去美好的回忆,痛苦的回忆,都在现在的五阴当中。所以消灭它就不是那么容易,它会反弹,它会现出五阴魔境来干扰你。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知道这个问题。

什么叫五阴?一句话就讲完了,你所有的过去就是五阴。你这件衣服穿得这样久,突然间要把它脱掉,所以它的魔境会出现,就是因为跟你太熟悉了。但是,成败就在一念间,当五阴魔境出现的时候,表示你即将改变。如果你走过去,那你从此以后海阔天空,真正的挥别过去。恭喜你,你走出了过去,你就是一个新的脱胎换骨。你面对五阴魔境的时候走不过去,打回原点,甚至于更糟糕。所以往往在成败的一念之间,这是要事先知道的。

当然你今天如果是不了生死,今生只想追求安乐道,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有漏五阴里面积集一点善业,你根本不会碰触五阴,那你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你今生只想去做一点慈善事业,也不去动摇你过去生的根本,你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你就继续轮回了。所以你一旦是要改变你生死的轨道,从有漏的轨道转成无漏的轨道,那你迟早要面对你五阴的问题,就你迟早要面对你的过去,迟跟早而已了。

丙四、明行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好,我们前面讲到色、受、想,现在看四、行阴。丙四的明行阴境。这个行阴,相对于色、受、想,它的行相比较微细,它是一种刹那刹那的生灭相。不像前面的色身,就是一个很粗重的肉体。感受,也是一个很粗重的一种情绪;想象,也是心中很多很多的取相分别,色受想都是一种很粗显的相貌,相对来说行阴非常微细。

我们看丁一的总标行阴的相状,行阴相状里面先看第一段、正示行阴的区宇,看经文。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行阴区宇;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戊一、正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当我们把色、受、想三种粗重有漏的五阴调伏以后,接下来行阴就现前,什么叫行阴呢?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我们凡夫要轮回,一定要有一种生灭的力量。就是生起又灭掉,生起又灭掉,它不是一条线的,一条线就真如本性了,就是不生灭了,轮回它一定是要有变化才会轮回。所以变化当中,它就是一种生跟灭的结合,这种生相跟灭相两个结合起来,它同时就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十方众生种种的毕殚其类。你看到了轮回的真实相,就是为什么会轮回?简单讲,因为我们心不断的变化,所以会轮回。

我们的心不管起善念,不管起恶念,它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它不像佛陀,佛陀的心一旦生起菩提心,他的菩提心是永恒的,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凡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所以这就是一个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变化、动荡。

这个时候,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他看不到生命的差别因缘,但是已经看到生命的共同点,就是一种生跟灭两种相状的结合。讲一个譬喻,就好像一匹强壮的野马,它无止尽的奔腾在广大的草原当中,这个就是行阴。这个马就不断的跑,不断的跑,整个六根的果报的根本,这个就是行阴区宇。

行阴是这样子,一般会在行阴产生执着的就是外道。因为外道他喜欢禅定,这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要追求涅槃是追求禅定。外道修禅定的时候,当然第一个、他非常讨厌色身。一块肉在这里让我很难寂静,这个色身是很粗重,它障碍禅定,所以他就诃责色身,这个色阴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他就把色阴给灭了。色阴灭以后感受就出来,他看到自己的感受情绪变来变去,他也很讨厌感受,结果他也把感受给灭了。感受灭了以后变成想像,东想西想也障碍禅定。所以他整个修学,他是用禅定把色、受、想都灭了,因为这三个是严重障碍他内心的寂静。

到了行阴的时候,他要中招了。

因为行阴不障碍禅定。它的形相非常微细,比禅定还微细。所以外道当他克服了色受想以后,因为他没有修佛教的空性智慧,他只是用禅定压住,如石压草的压住色、受、想;到行阴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我爱执,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会陷在行阴。你看《楞严经》里面的行阴的魔境,全部是外道中招的。凡夫你一旦走过色、受、想,行阴就不容易中招了,可能在识阴,凡夫的五阴魔境会陷进去的。色、受、想、识这四个;行阴陷进去的绝大部分都是外道,你看它十种都是外道。好,我们看行阴的穷尽相状,看经文。

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消灭行阴只有一个方法,修我空观,没有其他方法。行阴天不怕地不怕,它不像色受想,你用禅定可以灭它。行阴它比禅定还微细,你灭不了它。所以入了行阴的时候,一定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破坏行阴。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这种微细的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你能够性入元澄,透过我空法空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时候就把生灭的行阴,回归到一念的寂静的心中。在一念的心中消除无始的波浪,生灭的波浪,把这个波浪化为平静的海水,这个时候行阴穷尽。

这个行阴是非常麻烦的一个东西,它形相微细很少人会觉知。但是它又对我们的整个生死轮回,产生关键性的一个主宰,它就是一种主宰性。唯识学给行阴讲一句话说,行阴坏就坏在它是一个内外的桥梁。这行阴不灭,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让想像变成有漏。你布施,持戒本来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你这个行阴的我执,变成所有的布施通通是一种带有私心的有漏行为。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向内干扰第八识。它把第八识有漏的业种唤醒变成业力。你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你那个业力都快要沉淀了,可以带业往生了,你晚年的时候强作主宰,什么事都想管,结果你又把业力给激发起来。

所以这个我执是很不好的东西,不管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不管圣道门的了生死,这个行阴,这个我爱执是一定要面对的。但是它的问题,它非常微细。好,我们看它所产生的魔境,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计五现涅槃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分别其相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好的,五阴的魔境有三段,主要讲到是执着五种的涅槃,我们看他是怎么执着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一个修习止观的人,他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外道,但这里指的是外道。堅凝正心,他开始收摄身心,所有修行都一定要收摄身心的。他经过了色受想以后,他的特点,一个人超越了色阴、受阴、想阴以后,魔不得其变,外魔不敢干扰他了,也没有这个本事干扰他了。因为一般到了行阴,他的禅定转深,禅定都非常深了,至少初禅以上。魔王都是欲界天的,当然不敢去碰初禅以上的人。

所以一旦你如果到了行阴现前,你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你生命的一种微细的生灭相,恭喜你,你已经成就禅定了。所以外魔不可能干扰,你的问题在于内心的妄想执着。

穷生类本,这个时候你看到了的轮回的真实的根本。那种生、灭不断变化的现状出现,你就在观察这种微细的生跟灭的时候,会发觉生命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一种微细的水流。这个时候,外道只有经过禅定的训练,没有经过空观的训练。所以他在看生跟灭的时候,于后后有生计度者。他对未来的生命,就有新的解读了。

后后有。为什么叫有呢?我们解释一下。本来在行阴的时候,他看到两个相状,一个生相,一个灭相,对不对?他看到生跟灭两种相状,有一种人对生产生执着,就是这个念头灭了以后它又生,在生的当下他执着,这是第一个有,后后有。有一种人是在生跟灭的时候,他对于念头的灭的那一当下产生执着,就变成于后后无。于后后有产生执着的叫做什么,常见;于后后无产生执着的叫做断见,就这两种。外道的思想没有中道,要么执着有,生命毕竟有,要么就毕竟无。这个人是对后后有,生跟灭的时候他对这个生相产生执着,所以就产生了五种涅槃论,这种涅槃不是佛弟子的涅槃,是外道自己创出的涅槃。

我们看他这个五涅槃论指的是什么东西,看第十八面。

第一个涅槃,他认为以欲界天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外道在禅定的时候,他看到生相喜欢生相。喜欢生相的时候他就执着后后有。第一个、他认为欲界天就是涅槃,原来佛陀说的涅槃就是欲界天。为什么?欲界诸天他心想事成,寿命久远。

诸位,天界的快乐跟我们凡夫的快乐是不太一样。我们凡夫是拖了一个臭皮囊,所以我们享受快乐的时候有很多障碍。第一个、老。第二个、病,身体病痛。你福报再大身体病痛,你所有的快乐都不可能成就了。诸天可不是这样,诸天一生不会生病,身体特别健康。而且娑婆世界人道的快乐,你要去劳动去追求,去工作去换取快乐。诸天不用心想事成,他念头一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诸天的快乐相对人道来说,他有自在力。人道的快乐是有障碍,你很努力的工作去换取快乐。

所以,相对来说,诸天的快乐,外道觉得这个快乐,好!他认为这个就是涅槃,心生爱慕。第一个、他把诸天五欲的快乐当成涅槃,这个第一种论调。

第二个、把初禅当涅槃。当然,欲界天的快乐要跟初禅比,经典说,国王跟乞丐相比了。因为欲界的快乐,它有得失的问题。欲界的快乐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天人没有安全感。他虽然很快乐,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他也不用工作,身体也不生病,但是他知道这个快乐有一天会失掉,所以享受快乐的内心深处心常忧愁。因为他看到隔壁的天人死掉了,他看到后面的天人哪一天也不见了,他就知道有一天会轮到他,所以诸天的快乐是心有忧愁。但是初禅,心无忧故。得到禅定的人,他的心安定了。所以这个离生喜乐地,有一种人就认为初禅就是涅槃,为什么呢?它没有欲界的忧愁。

或者以二禅,定生喜乐地。二禅当然禅定更深,他已经没有初禅扰动的身心粗重之苦,他不但没有身苦,连心苦都没有,所以以二禅为涅槃。

或者以三禅,有为快乐三禅是最殊胜了。因为三禅是离喜妙乐地,他把那个粗重的喜悦舍掉,只要微细的妙乐,三禅是最快乐。

或者是以四禅,外道很多都是以四禅。因为四禅认为说,我连快乐也不要,因为快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扰动相,我要的是寂静。所以四禅是苦乐二亡,他把喜悦、快乐也舍掉,他就享受那种舍受,那种不苦不乐寂静的舍受。

当然这个都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要轮回的。外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把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做五涅槃,所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把有漏的快乐,当做出世的解脱。把五处的安稳,当作是正式的清净的功德。如是循环五究竟处。所以他的生命,因为禅定的福报,他就在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在这些地方循环的享受快乐,等到福报享尽,堕落轮回。

所以结论,由此计度五涅槃论,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伤害你的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于有漏的五阴中安立五涅槃论,这是一种心颠倒,是错误的认知。

这个行阴是这样子,行阴就是两种相状。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乐观的人,对生命有期待的人,就你这个人个性就是乐观,看到行阴以后,往往会执着那个生相,你会忽略灭相。悲观的人在看到念头生跟灭的时候,会执着那个灭相,就产生断灭见。就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当然这个就是在学习止观之前,都没有建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在整个行阴现前的时候,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是行阴的魔境。

丙五、明识阴相(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明识阴区宇;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丙五的明识阴相,识阴相,先总标阴相,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正明识阴的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明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一个人突破了行阴,这个人基本上了分段生死了,他要面对的是另一个变易生死。所以识阴基本上已经是不障碍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净土宗你能够修到识阴,就可以很轻松的带业往生了。你只要行阴一过,后面这个识阴破不破都无所谓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识阴讲出来,还是要解释一下识阴,什么叫识阴?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一个人突破了色身的执取,突破了感受的执取,突破了你的想象的执取,突破了你那种生灭念头相续的执取,恭喜你,进入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就好像涅槃天,这个天空太阳即将出来,但是还没有出来,将大明悟。就是那个空中的太阳即将出现,那种中道的真如光明即将出现。就好像鸡叫的最后一次,表示天快亮了。你往东方一看,虽然太阳没有出来,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微弱的光明出现,已有精色。这个时候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六根的攀缘心也全部调伏下来,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也都是一片寂静。这个时候根尘合为一体,能入所入已经合为一体了。

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看到众生轮回的根本,轮回根本有两种:粗的是第七意识,就是行阴。细的就是第八识,第八识的轮回根本指的是变易生死。所以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这个时候在第八识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行阴被破坏了,所以它只有业种,没有业行,它这个业种不会转成业力,因为业力要我执才可以把业种带动,变成业力。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回归到生命的共同点,生命的共同点就是寂静安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这个时候精纯的光明心性,若隐若现,将现而未现,这个就是识阴。识阴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寂静安稳的状态。前面的行阴,还有刹那刹那生灭,到了识阴就是一个寂静安稳的状态。好,我们看识阴什么时候被破,看经文。

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假设一个人回归到一种寂静的识阴当中,他能够进一步销磨六门,合开成就,把六根的区隔完全破坏。谁说眼识一定要从眼根出来,他可以透过耳朵来看东西,他可以通过眼睛来听声音。所以他六根的功能已经是怎么样,互含互用,可以互相使用,他可以透过鼻子来看东西,也可以透过眼睛来闻香,等等。

所以他见闻的六根的功能,可以说是互相通用,外在的十方世界跟内在的身心世界,也都是内外明澈,好像一个清静的琉璃。就表示你识阴已破,当然识阴一破真如就显现了。

古德在解释《楞严经》的时候,对识阴有一句话说的好。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个无心指的是谁呢?说的就是识阴。说一个人修行,不断的都摄六根,不断的念佛,你念佛是违背你的五阴。因为五阴就是要活动,五阴一个有漏的生命体,它就是希望你越躁动越好,越攀缘越好,来满足它的习气,结果你不是,你整天有事没事念佛。

你这个佛号的寂静,当然跟你原来的,你穿的五阴衣服违背。两个抗拒,抗拒到最后当然它不是你对手,真能破妄。哦,色阴消灭了、受阴消灭了、行阴消灭了,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你佛号一提起的时候,一片寂静。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呢?因为你的妙用没有生起。所以你要把那个寂静的状态再破掉,就恭喜你,太阳出来了。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寂静的时候就是圆满。所以莫谓无心,这是古德提醒我们,【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你真正修到中道实相是:【若时无心无不心】,他是到了真空妙有。

我们前面说过,在行阴产生执着是谁?外道,外道的禅定,所以在行阴里面中招。在识阴产生执着是谁?二乘人,看看就知道二乘人。二乘人把这个寂静当涅槃,因为他只要自受用就好,他不一定要产生功德妙用。好,我们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定性声闻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迷执成堕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识阴的魔境。这个魔境是怎么产生的?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一个人会把行阴灭掉,我们说过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修我空观,照见五阴皆空,五阴无我。所以他在观察一切法空的时候,把行阴的生灭两种相状都灭了。都灭的时候他进入寂静状态,这个识阴没有破,识阴现前所以精妙未圆,他进入一种寂静的识阴。

他进入识阴以后做什么事呢?二乘人,我们看二乘人在识阴里面做什么事。于命明中,分别精粗。他就在一念寂静的第八识中,开始思惟观察人生的精妙跟粗重的问题。什么叫精妙呢?他的结论是苦集灭道,道灭二谛,你修学圣道成就涅槃,这个叫做精妙。你轮回生死,苦集二谛,叫做粗,或者疏决真伪,他认为道灭二谛是真实的功德,苦集二谛是虚妄的假象,所以他就分别人生有各式各样的有漏因果跟无漏因果,因果相酬,人生因为苦集二谛成就了有漏因果,因为道灭二谛成就无漏的因果。所以唯求感应,他希望能够跟道灭二谛产生感应。

这种思想从小乘法是对的,小乘法就是要取舍,小乘法就是二分法,我讨厌生死,喜欢涅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这个是违背大乘的中道实相。大乘实相是你不能把生命切两块,大乘佛法是中道,就是不取生死、不入涅槃,它要中道实相。现在你要放弃生死,追求涅槃,这个从大乘角度来说就违背中道实相。

所以他过度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就在寂静当中,就住在寂静里面不出来了,他觉得这个是安稳就够了。所以二乘人来说,他不需要功德庄严,他只要能够寂静安稳就好了。以此产生胜解,是人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比丘,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当然他也付出了代价,他对成佛之道从此断绝。好,我们看下面总结,

是则名为第九圆精应心,在一念的精纯的心中,他选择了偏空的涅槃,所以成趣寂果,追求小乘的涅槃之果,违背了大乘中道的圆通思想,背离了大乘的涅槃之城,而落入了偏空的涅盘。

当然这个地方,声闻人他在寂静的识阴里面,他选择住在上面是有道理的。我解释一下,就跟你刚开始发心有关系。所以诸位,我们一开始修行,你不要随便发愿,因为你的愿一发下去就是一个种子,这影响到你后面的结果,因地心,果地觉。声闻人跟菩萨种性,在《法华经》上说,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人。同样佛弟子,根性不一样。声闻人在修学,他是以苦谛为初门,所以人修行他是有一个动力的。声闻人以苦谛为初门,菩萨种性的人是以道谛为初门。这什么意思?《法华经》在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我怎么知道我是声闻人?就你这个人对痛苦有很大的厌恶,这个厌恶有可能来自你小时候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你前生的经验。总之,你非常讨厌痛苦,只要能够离开痛苦干什么都好,所以声闻人的厌苦,极度厌苦激发他的出离心,声闻人不发菩提心的。说,哎,你这个追求功德庄严,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要离开痛苦就好了。他看到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当然轮回嘛。你没有饭吃,你生病,这个对声闻人来说是小case,真正的根本在轮回,轮回不解决痛苦不会结束。你只要还有生命体就一定会痛苦,没有例外。就是你的三界果报,只要你还在得果报,不管得天的果报,得到人的果报,你就有痛苦。

所以声闻人,他今天愿意努力放弃了所有的快乐,他愿意努力修学,就是因为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就是一个概念,我要解决痛苦,要解决痛苦我就要解决轮回问题,所以他以苦谛为整个生命的主轴的时候,对于功德庄严,你跟他讲极乐世界什么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他完全没有好乐心,他追求是一种人生的寂静安稳。他只要说,我没有太大的志向,只要痛苦不要来干扰我就好了,只要我没有轮回现象就好。

所以《法华经》把他叫作志向卑劣,他没有伟大的志向。当然他可能以后遇到佛陀,佛陀会跟他开示说:你这样子不对的,你的真如本性这么好,这么具足,你要把它开显出来,要不然你可惜了。当然到了法华会上佛陀会有办法引导他们回小向大,但是在楞严会上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会落入涅槃的寂静,跟他因地有关系,个性有关系,讨厌痛苦。

菩萨不是,菩萨的修学是什么动力?好乐功德。对了,对菩萨来说痛不痛苦无所谓。痛苦,可能他认为反而是一种对我的激励。所以,菩萨对痛苦是有免疫性的,知道吧!他是看到六度的功德,追求功德,菩萨一开始是有所得,没关系,刚开始都是从有所得心下手。所以菩萨是发菩提心的,他要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修行到了识阴的时候,他很快走过去,他知道这个寂静对我来说,不是我要追求的,我要追求的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我哪是那么小的志向,追求一个寂静就算了。所以菩萨到了识阴的时候,对他来说很轻松走过去了。

菩萨道最难调伏的五阴,就是前面三个。诸位,你净土宗色、受、想这三个阴被你破了,你大概往生就有把握了。这个最粗的,剩下就交给阿弥陀佛了,你带业往生了。

那么外道最大的盲点在于行阴,这种生灭相。二乘人最大的盲点在识阴,识阴他过不去的,因为他就好乐这一念的寂静。所以识阴现前刚好寂静,刚好满他的愿。所以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一种识阴显现,还是一个生灭相。

好,这是说明了整个五阴。对我们凡夫人来说,当然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色、受、想。第一个、对物质的贪着;对感受的在乎,你太在乎感受要牵动业力的;你太在乎你的妄想,打一个妄想你就要满足他,那你这个正念就很容易破坏。所以一个人佛号能够坚固,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佛号不受干扰,起码你要调服三阴。

色阴你在临终的时候,身体不管怎么折腾你,你不为所动,你已经摆脱了色阴对你的干扰。这个色身就是一块肉,我这个一念心超越色身。

感受你观想感受都是暂时的,它一下子舒服,一下子痛苦,你别管它,生灭法。

第三个,想像你能够摆脱色、受、想,你这句佛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了,就非常坚固了。

好,以上讲到五阴魔境的差别。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面,我们看乙三的结示迷悟得失。

古德对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讲出一句话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古德把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定义,叫做轮回的根本,因为它有我们无始劫来的回忆,有我们无始劫来的感受,跟各式各样的业力都在五阴里面,它记载了你所有过去的因缘,就是在你的色身、感受、想像、执取,还有仓库里面;这五个东西,累积你无量无量的过去。

那有人就说了,说我也没有说我要轮回,为什么一个人自动会轮回?为什么一个人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说轮回是要心甘情愿--爱取。我也没有说我要轮回?你不需要说轮回;你都不要表达意见自己就会轮回。因为你的五阴身心,它会主动的把你带上轮回的道路,它就是生死的根本。

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都不处理五阴,那你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继续轮回。因为你不改变它嘛,它这个水流流到现在,就是一种轮回的等流性。所以诸位,你最好有心理准备,你如果临终要正念分明,要脱离三界,你跟五阴迟早一战,迟早的。而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成王败寇,冲过去,恭喜你,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失败了就打下来,它没有任何的情感可言。

所以面对五阴的时候,你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就这样子而已,修行就这么残酷。你只要失败了,今生的修行就是失败,不管你早上几点起来念佛,也不管你为了净土宗你牺牲多少,反正临终一战就是成败的一战,就这样子而已。从净土宗的定义很简单,你没有往生你就是失败,是不是!你来生再来,还是要重新开始,这叫退转嘛。你今生的努力,说残酷一点就是这样子,因为你失败了,临命终那一关你没有过。

所以诸位你千万不要小看五阴,它的可怕就是因为它跟你太熟悉了,知道吧!你跟它太熟了,你的感受、你的想象。因为五阴是你一手培养出来的,你懂吗?是你一手培养出来的,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就是你过去生习惯打什么妄想,才创造你现在的性格倾向,你的色身、你的想像、你的感受全部是你一手创造出来的东西。

当然修行有点残酷,说我要抛弃过去所有东西,那也不得不这样子,谁要你了生死呢,是吧!所以你要了生死,要把过去做个了断。请问大家,什么叫做过去?过去在哪里?过去就在你的色受想行识当中,就是你的过去啊,诸位!它是你一手培养出来的身心世界,才有今生的你,点点滴滴的过去、过去、过去、过去,才有你现在的五阴。

但不幸的是临终你一定要面对它,要克服它,你才能够摆脱过去,开创一个新的五阴,创造一个极乐世界的五阴。所以修行你真正真妄交攻的时候,就没有开玩笑了,因为你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无始劫来就看这一战了,临终这一战。

诸位我再讲一次,你迟早要面对五阴。平常如果你运气好一点,你用功一点,打个三七、七七可能你今生提前面对,提前把它调伏,恭喜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一关先过。如果你运气不好平常都没有出现,到临终再出现,你都没有什么经验,那对你就不利了,因为临终是你最弱的时候,是吧!临命终是一个人身心状态最差的时候,也有例外,有些临终的时候他的福报很大,也没有什么病痛,也是有。

但是,最好平常就把五阴给逼出来,就跟它提前决战。在你的心最寂静的时候,在佛堂的时候,就把五阴给调伏下来。因为你迟早要一战,你摆脱不了五阴就没有什么未来可言,你走不出过去,哪有未来呢。你被它给catch(抓住),牢牢的抓住,它要你往哪里走,你就得往哪里走。你就知道你过去多么的可怕,过去的你,它是因缘法、是生灭法,但是你稍不小心,你会落入过去的阴影当中。

好,我们来看看,五阴的处理是了生死的人迟早要面对的,你如果处理的好,那就是万德庄严,处理不好就打回原点。我们看迷悟得失,看经文:

乙三、结示迷悟得失(分二:丙一、悟则成得;丙二、迷则成失。)

丙一、悟则成得

客不成害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隣,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悟必超胜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好,这有三段,佛陀对我们面对五阴魔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然彼诸魔虽有大怒,所有的魔王都不希望我们修行,不希望你出离三界,最好是陪着他享受人间的快乐,魔王的思想是这样。所以,他看到你念佛要求生净土,要离开三界,他心里可是老大不高兴。

但是你要知道一个问题,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其实你跟魔王是不同道:他是生死道,是尘劳的生死道;而我们走上了菩提道。按说是各走各的道,那怎么会有交集呢?下面会说了,是因为你惹他。

就是说,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就好像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风,我们从来没有说,看到风把空中的光明给吹灭,不可能。光明不是蜡烛,就是那种电光,就好像刀去断绝水也不可能。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我们是安住真如,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是众生本具的。而他活在五阴,那是一种业力跟烦恼的变现,所以他是个坚冰,当然冰块接触到火那只能够融化,冰不是火的对手,你有正气,你有正念。

所以理论上魔王是一个客,你是主人。意思就是说,理论上他不是你对手,理论上是这样。本来魔王五阴不是我们对手,因为我们是安住真如,是真实的功德,是主人。五阴跟魔王是客人,竟然弄到最后,怎么变成客人把主人给打败,而不是主人把客人赶出去呢?因为在第二段,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按说你是房子的主人,他是客人。诸位,你看过客人把主人赶走吗?有没有,不可能嘛!但是为什么我们打败了呢?说这客人把主人给赶走了,因为你主人颠倒了。道理很简单,就是说你真如本性的安住力量薄弱,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要解决的方法是很简单,当处禅那,觉悟无惑,你加强你的主人的力量,加强你的正念的力量,邪不胜正。那么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阴气遇到光明,它当然被光明所消灭。因为这些五阴也好魔王也好,它是一种阴暗的幽气。而你修行,你忆佛念佛是一种光明的正气。我们只看到光明破除黑暗,从来没有看到黑暗破除光明。

所以,如何敢留扰乱禅定?我把这句话讲成白话,就是你这个人会被五阴打败,被魔王干扰,你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责任不在魔王,他本来不是你对手,是因为你三心两意,修行人最怕三心两意,最怕就是这样。你又想了生死,但是又放不下过去,你懂吗?我们很想到极乐世界,但是对过去又有一点,有那么一点点的流连忘返,有一点点的一丝丝的不舍,对不对?好,你有点一丝丝的不舍,就被魔王给抓住辫子了,他要的就是这一点,就是你的决心不够,问题在这。

就是说,我们的武器是最先进的武器。我问你,全世界的魔王,哪一个是无量光无量寿佛号的对手?你拿的是核子武器,知道吗?对方是拿一个小刀子,那你为什么打败了呢?因为你核子武器没有发出来,后来被他的刀给杀伤了,这不是武器的问题。理论上五阴不是你的对手,如果你真的想修行,它根本不算个事。五阴就是一个虚妄相,你真如本性无量劫的主人。所以有人问我说往生容不容易?答案是,你也可以说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说白了就看你有没有决心。

你看,这段经文就在讲决心的问题。你要有决心,生死对你来说不算个事。它是虚妄相,是阴暗相,烦恼本来就是一种阴暗相,你现在依止的是一种清净的本性,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它哪是你对手呢?但是你犹豫不决,完了,你临终的时候犹豫不决,一念的迟疑它得其便,五阴得其便,问题就在这。

诸位,你要是失败,你千万不要说敌人太强,不是!是你犹豫不决。你有最好的武器,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你有能念的真如本性,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按说生死不是你对手,按说不是你对手。如果大家公平一对一的对战,它不是你对手。但是你看到你生死轮回的时候,你一丝的妇人之仁,一念的贪念,所以你才会前功尽弃,是这样来的。佛陀意思就是说,你的决心是关键。所以临终的时候,除了修行的功力以外,拼的就是决心了,看谁有决心!

好,我们看迷则成失,看经文:

丙二、迷则成失

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较量浅深

堕淫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虽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堕魔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那么如果你今天,主人很安定很坚决,那你就成功了;生死就在你一念间,你就跳脱过去,到了极乐世界成就新的五阴。如果你在这个当中犹豫不决,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若不明悟,被阴所迷,被你过去无阴的感受想象所迷惑,那么你就会变成魔子,或者堕入魔道中变成魔人,它的过失就比破戒更严重了。

他举一个例子,说摩登伽女在楞严会上,摩登女是一个淫女,她是从事淫欲的一个女众,阿难尊者在托钵的时候,她看上了阿难尊者,她就用咒语去迷惑阿难尊者。结果阿难尊者就不小心破戒了,但是阿难的破戒,对他的伤害是小的,因为他有很多戒,出家众二百四十八戒他只破一条。而且破戒的伤害,它不伤害你的正念正知,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他破戒没有破见,所以他的菩提性还在,随时可以恢复功力,他只要如法忏悔,他的功力随时可以恢复。

但是你面对五阴的时候,稍加迟疑落入魔境,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乃隳汝宝觉全身,它伤害的是你整个全部的身体,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就像一个朝廷做官的,结果你得罪谁不好得罪了皇帝。得罪皇帝的后果,就取消你贵族的资格降为平民。拔其官位夺其财产,最后流落民间无可哀救。

所以面对五阴,你一念的慈心,后果不堪设想,就是说,当你跟你过去的五阴对战的时候你要调伏它,要么它调伏你。你只要失败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你不能犹豫不决,因为这是牵扯到你菩提善根跟魔种之间的战争。

就是说一个人犯了戒律还有救,叫做破戒。你的道心、你的菩提心、你的正念正知都还在。你一旦落入五阴魔境就没救了,因为你根本被破坏了,菩提善根被破坏了。这个地方是非常现实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好,我们看最后甲三的结示劝修,甲三、结示劝修(分二:乙一、忏除业障;乙二、破除魔境。)乙一、忏除业障

我们把这个净土忏简单的跟大家说明一下。就是我们要拜忏,愿我临终无障碍,我必须在身体健康、思想头脑很清楚的时候,预先为临终扫除障碍。我们找一个忏法来跟大家简单的说明,好,我们先看第一小段,一个总说:

我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皈命忏悔。(就礼一拜,长跪合掌)。

我们拜忏之前都有一个总说,就是你为什么拜这个忏,你的目标;修行先有目标再有过程。你看佛陀先讲苦谛再讲集谛,因为有痛苦,要解决痛苦所以才要断烦恼。灭道,因为有涅槃,我要追求无上的菩提,所以我才修道。佛法都是先讲果地再讲因地。你花了一百天,拜忏那么辛苦干什么呢?要断除三障,要一心皈命阿弥陀佛,在皈依的情况之下,如法忏悔业障。先把你拜忏的定位、目标讲清楚,就是要皈命忏悔。好,这是第一个。

好,有了这个总说以后,我们来看各别解释。所有的忏法基本上就分成三块:忏悔、皈依、发愿,先有一段的发露,我们看经文:

忏悔

我弟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重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

在拜忏之前要有一个发露,你一定有一个本尊,比方说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或净土忏是阿弥陀佛。

发露有两种:一种叫通忏,一个叫别忏。

通忏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过去生所有的六根三业,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五逆十恶等等。就是我没有针对哪一个罪业,反正所有我能够意念到的身口意三业,我通通忏悔,这可以,因为取相忏力量很大。

你也可以别忏,针对你今生可能你造的某一个重大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说我这一百天,就专门忏这个罪业,也可以,叫别忏。你就把这个罪业,你在什么时候造什么罪业,就讲某一件事情也可以,发露有通忏和别忏两种。我们看皈依,先看事修:

皈依

事修

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

这个大乘的忏法,很少人直接修忏,都是要先修皈依。因为你要有佛菩萨的加被--仰仗佛力,因为在大乘角度认为佛陀没有灭度。不像小乘,小乘忏悔就是两个两个对着忏,它不把佛陀扯进来。但是大乘佛法一定要仰仗佛力,所以他一定要先修皈依,是在皈依的情况之下忏悔,在某种程度仰仗佛陀的摄受。

皈依主要有两个内容:

第一个、你的本尊的功德。比方说阿弥陀佛,你要观想阿弥陀佛功德广大,常住在世。他没有离开我们,他一定可以救拔我。

第二个、你观想你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期。我自己没有忏悔的能力,所以我对阿弥陀佛只能怎么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一方面赞美你所依靠的本尊功德广大,第二个、观想自己业障深重,百千万劫求出无期。所以对你的本尊一心归命,这是事修,我们看理观。

理观

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悔改。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

这个理观的关键就在毕竟清净。诸位,有些人忏悔他只修皈依,不修理观,你这个忏悔不可能忏干净。按智者大师的说法,一个人不修理观,你会留一个罪根;你会忏悔业障,一切罪障皆忏悔,但是你的罪根未拔,因为罪根就是攀缘心,所以你一定要观到真如理,然后再配合事修才能够拔掉罪根,才能够毕竟清净。

我们看看什么叫做理观?这以下说,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所以这个理观,它就不是观想应身佛。前面的应身佛是讲佛陀的化身--应化身,这地方讲法身常住,观想佛陀的真如本性。佛陀的法身所住的叫常寂光。是故当知这以下重点,一切诸法,无非佛法,其实佛法就是,你要安住真如的时候,世间没有好坏,叫顺逆皆方便,就没有对立心了。

但是我因为没有回光返照真如本性,活在妄想,所以活在妄想的后果只有两个,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在一念的清净的菩提心中,我自己显现不清净,这个见就是显现不清净的烦恼业力。于本来就解脱,真如本性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缠缚,你自己招感生死。所以,今始觉悟,今始悔改。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

理观跟事修的角度不一样。诸位,一面镜子上面很多的灰尘,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只注意灰尘。你只注意灰尘这个灰尘你就永远擦不干净了,这样懂吗?叫做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怎么办呢?你要先注意镜子,再注意灰尘。站在本来就没有灰尘--镜子本来就没有灰尘,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

修行为什么很难,因为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身,就全神贯注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对了,你要把这个问题拉到真如来看。就是说发现灰尘,第一个先安住在镜子,这样你们听得懂吗?听得懂说明很有善根,这就对了。就是要先注意镜子,再注意灰尘,知道吧!否则你这个灰尘就永远擦不干净了,这样懂吗!

你要观想我本来没有灰尘。镜子刚买回来本来就没有灰尘,灰尘是后来有的。后来有的它是因缘法,所以它因缘生,才可能因缘灭,它无自性。如果你一开始买镜子的时候就有灰尘,那这个灰尘就镶在镜子里面,怎么忏得干净呢?对不对!所以没有理观,你忏悔就不可能毕竟清净。就留一个根--罪根,然后春风吹又生,很容易又再犯。

所以它这个事修跟理观是配合的,可能比例的问题。你可能刚开始理观薄弱,没关系,你可能事修皈依占七成,理观占三成没关系,你有三成的理观,力量就够大了,知道吗!要慢慢增加。总之,事忏事修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理观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没有烦恼,我本来就没有罪业。你不断的去忆念真如。好,我们看最后的发愿:

发愿

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手持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忏愿仪轨》

好,在透过忏悔皈依以后,最后至心的回向发愿。当然净土忏的好就好在,它所有的忏悔功德,并不是为了追求人天快乐,是要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导归净土。

导归净土的过程当中,它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愿阿弥陀佛从平常的角度,常来护持我,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令我善根增长不失净因。这是你没有往生之前,通过这个忏悔,希望阿弥陀佛能够经常来护持我。

第二个、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身心正念,六根分明不起颠倒。临终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我,一刹那顷往生西方,这是临终。

第三个、是往生以后干什么呢?快速的成就菩萨道的功德--六度的功德,广度众生同成佛道。

这就是我们最后忏悔的三种回向--平时得到阿弥陀佛的护持;临终能够正念分明蒙佛接引;往生以后能够快速的成就无上菩提。

忏悔发愿已。到这个时候再礼拜四十八拜,或者礼拜一百零八拜, 净土忏就结束了。它是先忏悔、皈依、发愿,最后再拜阿弥陀佛做一个收尾。好我们看乙二的破除魔境,最后总结:

乙二、破除魔境

诸位,所有的修行只有一个原则,站在真实的角度来破虚妄,这是最有利的,就是内观真如。先把你的真如本性现出来,先把镜子现出来,再来面对灰尘。这个道理永远是这样子。你不要直接面对灰尘,直接面对灰尘,你这个灰尘就擦不干净了,就越擦越复杂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都要先,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生命的现象,面对很多的过去,都没关系。先把生命拉到原始点,回到你的本来面目,把生命拉回到原始点去。诸位还记得吗,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轮回而来,那轮回之前呢,你没有轮回之前是干什么?当然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处理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生命拉到原始点。拉到原始点你就占优势了,轮回对你来说就是梦幻泡影,你知道吗。如果你不拉到原始点,轮回对你来说就是真实的轮回。那就完了,你就很难抗拒它。

当轮回变成一种真实的力量的时候,那你想想看,你无量劫的生死怎么可能今生处理的完,这不开玩笑吗?其实解决生死问题是很残酷的。如果你今天就因缘来论因缘的话,什么叫了生脱死?就是你想把无量劫留下的问题今生解决,这句话就讲完了,对不对。如果你不理观的话,大家从因缘上来拼搏,那你就不是它对手了,如果你今天不拉到原始点。轮回是因缘,我也是活在因缘,那完了。那怎么叫了生死?简单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你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今生要解决,一生解决。那变成是impossible,不可能。

但是,如果你把心回到原始点,你本来没有轮回,那它变成如梦如幻了,如梦如幻的东西就好处理了。师父这样讲你们听得懂吗?这很重要!你先把对方变成如梦如幻再来处理。当它是真实的时候,你就不好处理了。

所以这个人生的角度不一样,你回到原始点,无量生死就是如梦如幻,就跟做梦一样。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你这是主动,轮回对你来说,它就是一个梦幻泡影,你走过去就走过去了。但是你不回到原始点,轮回对你来说是真实的,那你就很麻烦了,你要面对无量的生死轮回留下的烦恼业力。

所以成败这个是关键--内观真如。先把自己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就是把你的生命拉到你的原始点,然后回过来再提起佛号。就构成了蕅益大师说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你安住的是一个最有利的一念的真如心。第二个、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轮回根本就不是你对手了,五阴也不是你对手。

能念的心加所念的佛,最后结果:真能破妄。

诸位,解决生死问题是要靠智慧,你懂吗?智慧跟决心两个东西就够了:第一个、你要有方法,方法要对。你不能跟它硬干,你跟它硬干,你就变成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多一个烈士。因为你跟它硬干的话,它是无量劫留下来的因缘,所以第一个内观真如。

第二个外顺弥陀。最后你要相信,你站在真实方,它安住在虚妄方,我们没有看到一个虚妄的东西来破坏真如,你要有信心,你做得到。因为真能破妄,真如本性是你本来有的东西,轮回是后来才有的。你是一个镜子,它是一个灰尘,它后来才有。

好,这个就是我们把一些临终可能出现的障碍,包括业障、魔障都先跟大家带过一遍,你事先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你只要了生死,当你想要离开三界的时候,这两个都会出现。师父的建议是,最好让它早点出现,早出现对你有利。在你身体健康,在你内心寂静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就把业障跟魔障先处理掉,这样会比较好。

好,我们这个课就上到这,最后回答三个问题。请说【学员提问】:师父吉祥,阿弥陀佛,请问师父要是去一些道场参加法会和共修、诵经,那里方方面面的一些不如法,有佛友说只是依法不依人,没关系,会有什么过患吗?请师父开示,谢谢。

【师父回答】:不如法那得要看程度,我们修行一定要有个底限,对不对?如果他已经邪知邪见,那当然就佛法是这样,不如法有两种:一种只是道不同。他可能修的不是净土宗。对你来说这个法跟你不相应,但是他还是佛弟子,他讲的还是佛法,这个道场还是可以护持。佛法的底限就是,你的思想不是佛弟子了。你讲感应神通,对师父来说,感应神通是我的底限。任何一个人跟师父学法,师父都没有意见,但是师父的底限就是,你不能跟我讲感应神通。因为你讲感应神通,就不是佛弟子了,你是外道种性了。我怎么可以跟外道种性往来呢?

就是说正知正见是我们的底限。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之下各有表现,你喜欢持咒,他喜欢拜忏都没关系。本来佛教就是方便有多门,佛教是有包容性的,各取所需。但是你的思想是邪知邪见,对不起,那你就不是佛弟子了,咱们俩个道不同。所以我们是有一个底限的,知道吧!底限就是起码你是正知正见。

至于,你也正知正见,我也正知正见,你喜欢修什么法门那叫互相尊重,没关系。你觉得他的课程,这个法你有需要你就参加,这个不需要你就不要参加,没关系。但是如果是邪知邪见,那就拒绝往来各走各的。因为佛法对初心菩萨还是要保护,因为我们善根,菩提幼苗栽培不容易,你到了邪知邪见的团体,你度不了他,结果他把你给影响了。

所以菩萨戒对于初学者,它为什么不允许你跟外道往来,因为你会受他影响。很奇怪,佛弟子跟外道在一起,往往不是你度他,你被他度走了,很奇怪。因为外道合乎我们的人性,就是跟我们过去的习性比较接近,佛法往往是违背我们习性。因为我们认为生命是常的,佛陀说无常。我们认为生命可以主宰,佛陀说生命不能主宰。所以你要建立这种逆生死流的思想,本来就很不容易。你本来在建立佛法正知正见就充满了挣扎,结果你倒好,去参加外道的团体,你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吗?是吧!你的善根没有到坚固的程度。所以菩萨戒保护,就是菩萨戒,初心的菩萨你只能跟同见同行的菩萨往来。因为他怕你的思想受到影响。好,第二个。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前天讲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只要有愿力,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问如果弟子念其他佛或菩萨名号,或修其他法门,比如持咒、诵经,而将功德至心回向极乐世界,也能往生吗?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回答】:不是这样子,你们误会师父的意思了。师父是说,你妈妈已经改不过来了,对不对?你妈妈八十几岁了,她念了三十几年观世音菩萨,你教她念阿弥陀佛,她肯定跟你闹翻,对不对?她改不过来,你只好顺她。就改变她的思想,但是你现在改得过来,你现在有选择,当然念阿弥陀佛。

就是说她改不过来了,她八十几岁你要让她怎么改呢?她一路念观世音菩萨念习惯了,对不对?但你那么年轻,刚开始,观世音菩萨你也没有念的很深,对不对?你一天念个几声,还可以改,赶快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正修。你感应道交,跟谁感应道交?当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感应道交。

所以如果你现在才刚开始修学,当然要选择一个捷径,念阿弥陀佛是捷径。所以你不要误会师父的意思,师父就是说她已经改不了,没办法了,那就算了,改变心态比较快。如果你还年轻,师父的建议是,诸法因缘生,每一个佛有他的因缘,阿弥陀佛的因缘,从往生的角度是最有利,从往生的角度。当然你要想消业障,你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都一样,从消业障的角度念佛菩萨都有能力。但是从临终接引的角度,当然念阿弥陀佛最有利了,师父这个意思。好,第三个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净土法门通常讲往生三资粮,是信、愿、行具足,而听师父刚才的开示提到,念佛人如果能冲过色、受、想阴,往生就有把握,而大部分净土行人是没有学过《楞严经》,这样的要求对净土行人是否过高,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师父回答】:如果你今天不了解,那就看运气了,也有人冲得过去,也是有。但是,你事先知道对你有利。反正你往生就是一个生命的改变,什么叫往生?我讲一下,就是说你本来的跑道是在娑婆世界,是吧。结果你要换到极乐世界的跑道去,娑婆世界是一个有漏国土,这个大家可以同意吧,对不对。极乐世界是一个无漏的功德,它不是业力所感,那是弥陀本愿创造出来,那种清净无漏的功德,那是一个净土,娑婆世界是一个秽土,所以这两个是一个很大的生命的改变。当然你说有些老菩萨,他没有懂五阴。如果他的信心很坚定,愿力很强,他也可能冲得过去,那就各凭本事。

你反正五阴一定要改变,五阴改变的过程,它一定会反弹。至于你用什么方式;就是反正这条河你一定要冲过去,它波涛汹涌,你自己游泳过去,你坐船过去,用什么方式没关系,你只要能够成功就可以了。所以,没有标准答案,这样懂吗?

但是,你知道的越多对你越有利。因为你知道你迟早要面对什么,会增加你的成功率,这样懂吗?增加你的成功率。不过成败还是看你临终时候,你的正念跟你的决心,这是成败的关键。但是你对五阴更了解,人都是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对对手了解,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对你是有一定加分效果,对不对,一定有加分效果。不是说你听了五阴以后,就一定成功,不是的。加上你的决心,你的正念。

你今天要改变五阴,就是你要厌离娑婆,你要抛弃你过去的身心世界,这个身心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越了解它,面对它的时候你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是吧!就这样子。所以教观、教观,教理懂得越多,你观照更深入,看事情看得更透彻,所有的修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叫做愚痴,就是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你心里就害怕。我怎么念佛会出现这种事情?这种事你去问别人都来不及了,因为五阴魔境要侵入是当下的。你说,我赶快去打电话给我师父,看看是怎么回事,我问你,你临命终你去给谁打电话。

所以你对你的身心世界了解越多,它反弹的时候,你越有把握,就这样子。很多事情你看透了,它就不是什么障碍,但是你如果不知道,因为障碍都是自己生起的,你就害怕,害怕你就失败一大半了,你一害怕,你的信心就动摇,信心动摇就伤害你的愿力,信跟愿是互含互摄,信心一动摇就伤害你的愿力,你起一个念头说,我到底会不会往生,就全部都崩溃了。

所以有时候五阴对你的伤害,它可能从一个点破坏,它破坏你的信仰,破坏你的愿力,最后你佛号全部崩盘了。那你今天如果能够知道,真如本性是如此的强大,五阴是如梦如幻,它出现的时候,你那个信跟愿两根柱子站着非常坚固。所以你懂得越多,对你的佛号有强化的效果,它不容易受到干扰,你知道吧!因为你状况越清楚,你这个佛号越有信愿,力量越强。反正你一定要面对,所以你早点知道对你有好处。

我们破障篇就上到这,感谢大家的参与,阿弥陀佛,好,回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界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界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界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