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三止三观


止观定义

止者梵语奢摩他,观者梵语毗钵舍那。此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种梵语,又译为定慧、寂照、明静、等义。

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

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

以下再引诸经论解释止观义以助理解:

维摩诘经》: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起信论》:止谓止一切境界散乱相,观谓观分别因缘生灭相。

《大乘义章》:止者守心住缘,离于散动名止。止心不乱故復名定,观者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注维摩经》曰:什曰: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也。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 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又曰: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同二曰:观如灯,止如密室。

《起信论》曰: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毗钵舍那亦如是也。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

《止观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小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

《同辅行》曰:止观静,观体明也。又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大乘义章十》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三止三观

天台宗止有二类:方便三止和真实三止

方便三止分三:

一:系缘守境止:《童蒙止观》解释曰:系心鼻端脐问等处,令心不散。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即是把心专注在鼻端、脐间等处,或身外的一物,或专念佛号、专持一咒、观想佛相好等令心不散乱,使心念不起。)

二:制心止:《童蒙止观》解释曰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三:体真止:《童蒙止观》解释曰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

真实三止分三:

一:体真止:全以空为体,因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于空观之止也。

二:方便随缘止:菩萨知空非空,而能停止于诸法幻化的理上,分别种种法药,认识种种惑病,对症下药,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即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利益众生,名随缘。安住停止在诸法幻化的假谛之理而不动,名止。是对假观之止。

三:息二边分别止:第一止(体真止)偏于真,第二止(方便随缘止)偏于俗,俱不会于中道,今知真非真,则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有边寂然。即息真俗之二边,而止于中谛者。是对于中观之止也。

已上三止,如果是前后次第的修证,是为别教三止。如果能做到三止即一止,一止即三止,三止和一止相即不二,是为圆教的三止。

二者观

观分四:藏教析空观、通教体空观、别教次第三观、圆教一心三观。

藏教析空观:谓分析诸法以入于空之观法。是体空观之对称。具体的称为析色入空观。又称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或称析法观、生灭观、拙度观。

又《摩诃止观》卷三(下)云 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色心。即分析人乃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分析色法至极微(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或分析心至一念(六十刹那),而依此分析之结果,观人、法二空之理,是为小乘之观法。

通教体空观:为析空观之对称。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然其观法则有巧、拙之别,乃以体空观为巧度观,以析空观为拙度观。

别教次第三观:是指先修空观(从假入空):空观能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从空入假):假观能破尘沙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法门。后修中观(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中观能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所以别教三观是次第而修证的。

圆教一心三观: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为利根菩萨所修习之法。

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无法明心见性。现简述如下:①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