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详略异同之所以然
疏文
《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以对今经,世称大本,盖部同而广略异也。彼为乐广者说,此为乐略者说。然辞简而理益明,事约而功倍胜。如大本广谈诸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为多福多善。大本犹分三辈,而此经谓但生彼国,俱得不退菩提。是则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转更为要。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而复径者矣。
莲祖于此疏文,翔实地叙说《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详略异同之所以然。在十门开启之第七部类差别门中,莲祖将二经判属同部的经典,文句有详略开合的不同,义理境界无有胜劣。详说为大本《无量寿经》,略说为小本《阿弥陀经》。于第八译释诵持门中,叙说《阿弥陀经》有二次翻译,一名《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经联续比并,二译小异大同,时所宗尚,皆弘扬流通鸠摩罗什译本。
《无量寿经》自东汉到宋代,有十二次翻译(乃大乘经典中翻译次数最多的一部妙典)。年代久远,佚失七译,现存五种译本。于五种译本中,自古迄今,皆弘扬流通曹魏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又有四种会集本,分别由宋王日休、清彭绍升、清末魏承贯、民国夏莲居,或会集,或节校,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标章分段上。
《无量寿经》相较于小本《阿弥陀经》,世人素称大本。二经总归一部,而篇章结构,文句内容广略,大为不同。《无量寿经》为乐广者说,叙述结构宏大,法义境界深微。其序分中,参与法会之人,有以尊者了本际为首的大比丘众一万二千,有以普贤菩萨为首的贤劫中一切菩萨,又有以贤护等十六正士为首的此界他方诸菩萨众。如是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由果向因,以种种善巧方便辩才,惠予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真实大利。此序分章句,首先便彰显出净土法门宏大辽远的大乘气象。
又正宗分,由六大结构段展开莲宗深广画卷。一者法藏因地愿行(以四十八愿为核心),二者弥陀所成果德(国土严净、宝树乐音、宝池德水,乃至华光出佛等依正庄严),三者众生往生因果(三辈往生乃至菩萨功德),四者释迦悲心发遣(五恶五善、重重诲勉等),五者弥陀大慈摄取(弥陀极乐现前、边地疑城等),六者圣凡往生无数(此土他方往生菩萨数量)。流通分有闻经获益与地动现瑞之奇特场景。
此《无量寿经》三分卅九章之结构纲目,具有大乘纯圆之《法华经》、大乘全圆之《华严经》之浩博幽深之格调气象。乃为好乐广大悉备者所称性演说,令与会大众乃至未来值遇此经者,详细了解莲宗事理性相因果,深植信根,厥功甚伟。而《阿弥陀经》乃为好乐简略直捷者所演说。就能诠之经文而言,文辞简约,掠去枝叶,直留主茎,致令所诠之核心义理更为彰显。于行门举约该博(以一法摄众法),致令行持专一,而功德倍胜。
比如大本《无量寿经》中,就往生行因,广谈诸多福德之修行。上辈往生者,须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修诸功德;中辈往生者,虽不能行作沙门,要当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等。而小本《阿弥陀经》,专显持名功德,只要信愿持名,即为多福德、多善根、无上因缘。是乃一心持名,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全摄佛德为己德,香光庄严。又大本于诸往生者,犹分三辈往生品位,其佛来迎之场景,见佛菩萨的身量大小、数量,往生后莲华开敷的迟速,以及见佛闻法所获的功德利益,各各不同。
而小本《阿弥陀经》所云往生净业,但执持名号,一心系念,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往生彼国,莲华化生,皆是阿鞞跋致菩萨(即获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俱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入正定聚,安住弥陀大寂灭海,究竟大乘无上菩提。
综上所述,小本《阿弥陀经》所开显之辞简事约的持名一法,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精要,又于莲宗本部经典中(大本、小本),转更精要。证知此《阿弥陀经》所示但持名号之法,可谓奇妙中之奇妙(教经),玄奥中之玄奥(理经),捷径中之捷径(行经)。
蕅祖亦慧眼拈提: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经),了义中无上了义(教经),圆顿中最极圆顿(理经)。(《阿弥陀经要解》)
彻祖亦云: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彻悟大师遗集》卷上)
莲宗诸祖以真佛眼,诠显《阿弥陀经》之持名妙法功德,千里同风,同一鼻孔出气,开佛知见,畅佛本怀,俾令有缘众生断疑生信。吾辈净业行人幸闻如是开示,当拳拳服膺,不换题目,矻矻持名,即名显体,乘佛愿力,捷登乐邦,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