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为生死念佛法,无常忽至遭遇违缘怎么办?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仁波居士是苏州人,在苏州灵岩山寺皈依,他对《一函遍复》中印光大师敦敦叮嘱的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领受在心。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

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所以他发心,真为生死,信愿念佛。“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了生脱死,才是最根本的。什么都能忘,佛号不能忘。”为了满所愿,证所信,他早晚面向西方定课念佛,回向发愿求生极乐。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像仁波居士一样,发了“真为生死”的心。曾见,一居士向法师提问,“法师您为什么老是提到死死死?我们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嘛。”又见,一学习《百法明门论》的学佛小组,年轻的学员们闻思教理非常用心,参与慈善活动也非常积极,可是九成人都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的生死大事。

九祖蕅益大师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岂肎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惟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尘而已。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

十二祖彻悟大师:

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痛念无常,一息不来即属后世

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净土问辨序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汝既厌弃世荣,发心出家,必须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示某比丘

如果认为:“这段时间我不会死吧!”那就问自己:我有什么理由保证这段时间不死呢?致死的因缘是宿业力所现,反问自己:无始以来造过多少恶业,对于哪位有情造了恶业,以哪种方式造业?这么一问,就知道往昔造恶业的数量不可计数,种类五花八门,造业损害的有情也无量无数。因此,恶业随时可能发动,以不定时、不定处、不定方式将自己致于死地。死缘有种种病,又有各种突发灾祸,比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龙卷风、战争、饥荒、车祸、空难、触电、中毒、传染病、怨仇、纵欲等等。哪一天能保证自己不遇死缘呢?

龙树菩萨说:“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中。”又说:“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人命就像风中油灯,随时可能熄灭。人命有很多损害违缘,因此比风吹水泡还要无常,这样一呼一吸中能从睡眠中醒来,实在是稀奇!

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毋使临终,悔之无及。每忆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信心难生。四者幸备,尤当努力。如登宝山,要得摩尼。良以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生死不了,难免堕落。故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沉溺。佛欲令汝超凡入圣,汝却愿得有漏之福。福报一尽,永堕三途。如摩尼珠,用弹黄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无常忽至,临终遇违缘怎么办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真信切愿的念佛人,在临终前,预先安排妥当,又得佛友助念护持正念分明随众念佛,是最好不过。但是,无常之所以称为无常,就是因其种种意外不可预料,在你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猝不及防地发生。那遇到无常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有必要担心自己不能往生吗?

1遇到无常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复高邵麟书一

2有必要担心自己不能往生吗?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复濮大凡居士书

大智度论》卷十八:

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彻悟大师: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佛说阿弥陀经》: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啰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大悲莲华经》:

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