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不要贪执于四相中的“人”相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在整部《金刚经》教言中多次指出,众生愚痴妄想都因为执着于一个“相”字,能离一切相,那就是菩萨、佛,常住于一切相中,那就是凡夫、众生。
这一讲我们重点来讲“人”相。
很多修佛学佛的人说,不着我相,不要有我执,自己是时刻观想的,在很多时候也能把自我抛到一边去,不图为自己求财、求福报。
可是为了他人,为自己父母、妻儿、亲朋甚至是遇到的可怜人求福报也不行吗?这也是违背了佛陀教言教义吗?
《金刚经》是典型的大乘佛教教义,它宣讲的内容已经超脱了佛教基本的因果、生死、福报等导人向善的基础教义,而是直指人心,在告诉我们佛教修行中终极超脱的法门,让我们从世俗谛的苦恼参悟到胜义谛的解脱。
如果我相是一切妄念的根源,那么人相就是妄念的起因。
现在社会上的芸芸众生,讲奋斗、谈牺牲,为了事业可以远离家乡妻儿,为了满足利益诉求可以舍弃良知,丧失自我,追根溯源就是攀比心在作祟。
原本粗茶淡饭也是温饱,即使吃饭讲究些的,买些好的食材来烹煮,一家人团团围坐也是幸福,可是人心不足,总要和其他人去攀比大吃大喝、山珍海味,吃的不是滋味,而是虚荣心,心不静了,就陷入了“人”相。
原本干干净净、朴朴素素的衣服也是穿,普普通通的包包也是用,物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使用功能而已。
可是心中一旦生起“为什么公司同事小张就能穿某某名牌衣服,用某某名牌包包,我比她又不差,为什么我就用不了”的念头来。去和他人攀比外在的功名利禄,因他人而影响了自我,心不静了,就陷入了“人”相。
还有些人,自己可以甘于清贫艰苦,不讲吃穿和功名利禄,却在为其他人的福祉奔波辛苦,这本身没有错,佛教也是鼓励大家多做入世之事,可是却要讲求发心,做好事的人,不能是为了做好事给自己积福报而做,这样仍旧由“人相”陷入了“我相”,你心中仍旧有了执念。
好事做了就过去了,不要贪图于别人的回报或者感谢,也不要贪图于上天的恩赐和回馈,如果这样的去修行和做事,那就离抛去人相的执着就不远了。
给大家讲一段佛教公案,大家可以用心参悟其中的境界: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崇信讶异的问“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 ?
“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