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学佛的终极境界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行呢?
人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慧命。凡是人都有生命,但是慧命却是很难得的。
如何能寻找到慧命?那就要放下世俗,只有放下了对世俗的执着才可以活得洒脱自在。出家人可以放下世间一切虚幻的欲望和浮华,以一颗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勤勉精进,不负己任,对于任何事,只要有一线生机,便不会放弃,他们并不是非要得到什么,而是怀着一颗慈悲心,出自于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非要这么做,才对得起这短暂的肉体生命。这样的人,在世间最为自在潇洒。其实他们只是看破了去留得失,内心的清净使他们面对大千世界的纷纷扰扰总能应对自如。知理容易,知透难。如果这辈子能把一切应知之理都知透,那就是圣贤,具慧命者。能对任何事情的知识见解知透,自然看法就会改变,行为做法也就随之改变。知透则看透,看得透自然放得下。
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赵朴初: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问:事实上出家不是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
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著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