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学佛的终极境界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行呢?


人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慧命。凡是人都有生命,但是慧命却是很难得的。

如何能寻找到慧命?那就要放下世俗,只有放下了对世俗的执着才可以活得洒脱自在。出家人可以放下世间一切虚幻的欲望和浮华,以一颗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勤勉精进,不负己任,对于任何事,只要有一线生机,便不会放弃,他们并不是非要得到什么,而是怀着一颗慈悲心,出自于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非要这么做,才对得起这短暂的肉体生命。这样的人,在世间最为自在潇洒。其实他们只是看破了去留得失,内心的清净使他们面对大千世界的纷纷扰扰总能应对自如。知理容易,知透难。如果这辈子能把一切应知之理都知透,那就是圣贤,具慧命者。能对任何事情的知识见解知透,自然看法就会改变,行为做法也就随之改变。知透则看透,看得透自然放得下。

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赵朴初: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问:事实上出家不是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

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著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常识

常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