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也有五种功德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和一切的科技发明,其实都在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当我们要寻求任何一项答案,相对也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每个人在追求快乐时,也一定会经历痛苦的过程。但不可因为困难,而选择不去突破,或干脆逃避不敢面对,反而更应勇敢去化解及承担。

其实痛苦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人们活在痛苦中而不愿离苦。从小到老,一生抱怨不断,郁郁寡欢,终日无奈感叹,找人相互诉苦,又不知该怎么办?只能虚度岁月,使痛苦日益加重,让瞋心渐渐加深。因为,常人怕苦,更无法摆脱其苦,所以会引起瞋心;日子久了之后,便失去对苦的警觉性,而徒增其愚痴;甚至以苦为乐,欲望贪爱不停的滋长。贪瞋痴三毒不灭反增,致使大众苦上加苦,更加的苦不堪言。

佛弟子切勿因苦而生瞋心,更应感恩此苦让你有觉心。六祖说:「烦恼即菩提。」因有烦恼,所以今日大家来学佛修行,更从烦恼中去领悟而觉醒。《广论》说苦有五种功德,「功德有五,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以下我们来说明苦的五种功德:

一、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

知过才能改过,改过方能无过;知苦才能离苦,离苦方能无苦。人若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过失,又怎会改过迁善,成为一位有道德修养的贤者;人若不知道世间是苦,或不认同五蕴身心是苦,他们又怎能离苦得乐,成为一位究竟解脱的圣者。

苦的第一个功德,就是会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因为痛苦,所以决心要离苦,而此心是不会动摇的;若不感觉苦,则会留连忘返于五浊恶世,更会乐不思蜀于六道轮回。离苦之心,驱使我们迈向解脱之道。

二、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人为何会傲慢?因为觉得比别人高、比别人强、比别人好。自认学问比他人高深,地位比他人尊贵,财富比他人多,能力比他人强,口才比他人好,人脉比他人广,为人比他人善,相貌比他人庄严,道德比他人崇高,修行比他人精进,持戒比他人严谨,定力比他人深入,智慧比他人圆满,悟境比他人超越。

春风得意之人,自认所有的条件,都比他人佳,好像可傲视天下一般,便不知不觉生起优越感,而起憍慢之心;若能知现在是苦,还未离苦,就能警觉到自身的条件还不够,更应谦卑再学习,因此不会起贡高、我慢之心。

既然已发出离心决定要修行,就应先去傲慢,此心不除,焉能入佛法大海,所以古德云:「慢像高山,法水不入。」且佛法要从恭敬中来求,几分恭敬,便得几分成就。行者,不可不警慎!

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

古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定律是不变的法则。今生受种种的苦难,必然是以前所造诸恶业,此不善之因,带来一切的苦果;若想要终止此痛苦,必先断除恶的因缘,不然受苦是永无止尽的。

因受苦,而知自身造恶,所以生起羞耻之心。羞是羞愧,耻是耻辱。羞是见不得人,耻是对自身的所作所为感到耻辱。若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受苦时不但不生瞋恨,反生起羞耻之心,来警惕自我。羞耻即是惭愧,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别人。当受苦时,不会再怪罪于人,反生惭愧之心,是我们对不起众生

四、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

若无苦的逼迫恼人,众生怎会离苦;离苦的目的,就是想要求安乐。因此,苦会引发,一者离苦,二者求乐,来策动我们修行。佛为大众宣说《地藏经》或说娑婆世界,弟子听闻地狱大苦、娑婆诸苦,便生离苦之心;佛亦宣讲《弥陀经》或说极乐世界,弟子听闻弥陀大愿、西方之乐,便生求生之心。

要求安乐,必修善因。所以念佛之人,亦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根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说,身心要能安乐,须具备四项德行:正身行、正语行、意离诸恶自利行、心修众善利他行,此为身、口、意、誓愿,安乐四行。简要言之,若要离苦,必先断恶;若要得乐,应修众善。

五、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功德)。

前面四项是讲,因苦能让人自觉自利;此项是说明,一为菩萨的行者,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是只有自己苦,而是一切有情的大众,皆漂流在生死的苦海中,所以要发愿度一切众生,远离苦难。

所谓「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若无尝尽苦头,怎能知道什么是苦。因自己曾受过苦,更会感同身受他人之苦,因此发出悲愍众生的心。菩萨常不忍众生受苦,所以发悲愿,世世常行菩萨道,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者,他也不愿成佛,而舍众生远去。

以上苦的五种功德,始于「出离心」,终于「菩提心」,这也是修行的次第。因世间有苦的逼迫,才促使我们生起「出离心」,驱动意志迈向解脱;求法者,应除遣憍慢,方能虚心学习佛法;闻思之后,必当依教奉行,速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方能离苦得乐;更应发「菩提心」,悲悯大众,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