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觉得自己念佛功夫不好,有这种想法难往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致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复永嘉居士书) 

二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持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复陈飞青居士书)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之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复卓智立居士书)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

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净土法门说要)

五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未成佛前皆当修习。我辈既不能断惑证真,仗自力了生死,若再不以念佛求生西方为志事,则纵有所修,皆归人天福报,欲了生死,当在驴年。 

时值末法,人根陋劣,唯念佛一法,最为当机。有许多人凡所祈祷,皆以人不能尽念诵之经咒为事,不知弥陀佛万德洪名,持之尚可成佛,岂不能消灾乎!办莲社,做祈祷,当以念佛念观音为主,则利益大矣。又莲社多固好,多而滥则不好,切勿以多为事,以致滥漫混杂,则功不敌过矣。(复德培居士书) 

六 

一心念佛,决志求生西方,任何知识令修他法,均不改此志。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致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复刘慧焯居士书)

若云念佛,但恐汝不真心,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不能舍家觅静处念佛,何得请我决断,岂非以此为戏乎!

汝果能劝老亲,劝妻子同修净业,岂不如汝独住静处念佛乎!又人情应酬,汝果以修行从简从略,人必不至见怪,或迫不得已,略为应酬,可省则省,有何不可。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则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但以汝之无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静处难得益,即得静处亦难得益。(复李慧实居士书)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复丁普瀞居士书)

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复智正居士书)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徒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复周群铮居士书)

十一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兹努力做功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沈,念佛;念佛昏沈,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功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功夫所使。设无功夫,则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复恒惭法师书)

十二

所言作事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沈,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复李觐丹居士书)

十三

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可有得矣。(复明道法师书)

十四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荐亲,只期往生西方,何问落于何道,此意似好,实为障碍。以人之神识,随业所转。汝以至诚心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问落处,便是作未往生想也。(复何希净居士书)

十五

学佛只可认真念佛,洞得的也随他去,洞不得的也随他去,庶不致耽搁工夫。凡修持总以简略为宜,若所念太多,反不如专念一种为得也。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生脱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复宁德晋居士书)

十六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 

十七 

唯止念佛,不生信不发愿求生,乃禅家以念佛作话头用者,非净土宗信愿行三并行之法也。无信愿念佛虽较参禅看话头功德大,然自未断惑,自力不能了脱,又无信愿,不能蒙佛接引了脱,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其证道也,大非容易。

且勿谓信愿求生为卑劣,净土诸大菩萨祖师,所有言教皆示信愿求生,何不按佛祖之成规乎!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古人谓劣夫乘轮宝力,一日可以遍游四大部洲,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门,修通途之自力观行?(复法海大师书)

十八

既信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复张曙蕉居士书)

十九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

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复陈其昌居士书)

二十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复张纯一居士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基础

基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基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基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基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