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中的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

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

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观无量寿经》谓世、戒、行三福名为净业,乃往生净土之正因,其文云 (参《大正藏》卷12-341页)︰

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关于此‘净业’之语义,《传通记糅钞》卷三十一谓,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关于“净业三福”具体解释有

(一)、人天福(世善)

.孝养父母: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间,莫不是以孝为本。然而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奉事师长: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我们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又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的人。要想获得法益,应该对师长具有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才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慈心不杀: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都具有爱惜生命、趋乐避苦的本能。人与禽畜,都是血肉之躯,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并且在无始劫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因为善业恶业的不同,升沉各异。有幸投生为人者,应该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都是罪业,障碍往生净土。如果能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之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也是最好的持戒。《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我们知道了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就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这样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也将随之减少。

.修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二)、二乘福(戒善)

.受持三皈:我们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才可能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具足众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观经》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而都是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祖师常说: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都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不犯威仪: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都和戒律息息相关,如果轻重粗细,都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然来到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漫步到寺院饭堂,见里面数百位僧人用斋,竟没有一点声音。用斋完毕,众僧人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看到这些情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

(三)、大乘福(行善)

.发菩提心: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善导大师说:“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契入慈悲心,由同体慈悲心引发普度众生的悲愿,如是层递发心,即是净宗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如是愿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我们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应该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深信因果: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也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如果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痛苦,就不敢触犯罪业。如果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极乐,信心一发,就永远不会退失道心。明信因果也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调控机制。可见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我们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读诵大乘: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都是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探教海,寻绎精要,非常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的实益。

.劝进行者: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所以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无量。善导大师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净宗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

清净之善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净业”解释如下: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往善妙趣行

《瑜伽经》九十卷六页云:一切能往善趣妙行,皆名净业。

《杂集论》八卷六页云:净业者:与如是等诸杂染业相违类解。三净业者:谓善净尸罗,正直见所摄身语意业。远离毁犯戒见垢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济群法师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

药师经《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也是一部冥..

一日禅:辱莫大于心奴财产被劫掠时,他说还有自由;自由被剥夺时,他说还有生命;生命被扼杀时,他还谢主龙恩。即使眼前一无是处,他也能找到赞美的一万个理由。麻木是幸福..

佛说八大人觉经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讲个真人真事的故事给咱们听听,弘一大师讲的。在民国初年,袁世凯要起洪宪,他把造反的有名人物都抓去关起来,章太炎是出名的国学大师,就把他关到一个寺庙里去。那时章太..

南无宝髻(jì音寄)如来护生咒:唵om缚wa悉xi波bo罗luo摩mo尼ni莎suo诃he【宝髻如来护生咒利益众生法】见到水或一切生物就念“南无宝髻如来”和护生咒。宝髻佛曾发愿,只要..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