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才是成佛的基因


《坛经》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有三组词,六个字,第一个是“佛性”,第二个是“悟性”,第三个应该就是“心性”。那么“佛性”、“悟性”、“心性”在《坛经》里面特别强调,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坛经》对佛性、悟性、心性这么强调。而且从古到今,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对这种悟性、心性也是发扬光大。那么到底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最近我看《坛经》的时候有一点感悟,所以跟大家分享。

这个算是《六祖坛经》的导读,《六祖坛经》内容特别丰富,今天我们就讲六个字。我们第一个讲“佛性”,把这个表大家可以先熟悉一下。这个表其实是很好的,佛性其实应该分开讲的,应该来讲“佛”其实是一个主体的人,“性”它应该是必觉悟的一种东西,它是什么呢?一会我们会跟大家谈,其实是一种规律,或者是固有的本性,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佛是一种主动的,性是一种被动的,一个是能主动的觉悟,一个是必觉悟,能觉悟跟必觉悟,如果把“佛”和“性”结合起来,我们认识“佛性”的时候,可能对《六祖坛经》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下面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佛性”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学佛教的人,如果对佛性了解,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修身养性,大家可以看看这上面佛性。大家可以看一下,所谓的“性”它有一个不更改的意思,《说文解字》里面“性”一边是心,一边是生长的意思,万物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这一切是不更改的,它是一种不易更改有一种特性。第二个就是客观存在的,就会形成一种本质的性质,固定不变,恒常,其实就是我们后来通常说像基因一样的,种子里的基因一样的,它不更改。比如打个比方,钢铁它有一种特性,它的特性是什么呢?应该是刚性。比如棉花,棉花的特性是什么,它应该是柔性。人是不是应该有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一会儿接着谈。再比如说佛应该有佛性,由人成佛,那么问题就来了,人性跟佛性中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人性可以变成佛性最后成佛?佛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说无论是刚性、柔性、人性、佛性,其实都像种子一样的,种子或者基因一样的,如果说是你要想长出苹果,必须有苹果的种,苹果的基因,否则不可能长出苹果来的。再比如说,《中论》里面常常举一个有意思的事例,从沙子里边,无论用什么样高科技榨,榨不出油来的,因为沙子里面没有油性,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佛性你很难成佛的。所以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常常跟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他能不能成佛,这个古往今来说法很多的,我们总结一下有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第一家应该是孟子的,孟子讲的就是说人性本善,人的性本善,另外与他对立的应该就是荀子,荀子讲人性本恶,一个是人性本善,一个是人性本恶,下面问题就来了,我们有做人的样子,为什么成为人,因为有人性,人性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一个种子,如果一个人的人性,本来善的一种人性,或本来恶的人性,像种子一样的不能改变的话,善恶是不是可以转换呢,从某种意义上?怎么去转换呢?比如说恶人,恶人能不能最后成佛呢?佛教里面讨论的特别多,比如有一种人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断了三根的人,这个人坏事做绝了,心里没有一个好的念头,没有一粒好的种子,下面问这种人能不能成佛,所以这个引起讨论,由人性到佛性,到底是不是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种子,还是人性有另外有一种东西。

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六祖坛经》里面,或者学佛的人,或者传统文化里面特别强调佛性呢?因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想得到瓜种了豆是不行的,如果想成佛,如果没有佛性人是成不了佛的,佛教特别强调佛性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成佛,所以佛教里面特别强调这种佛性,对佛性特别的重视。下面问题来了,特别强调没有佛性的人是成不了佛的,什么叫没有佛性呢,有时书里面就讲了,是不是人性本恶就没有一个好的念头,没有一个好的种子的人,这种人是不是成不了佛呢,佛教里面其实争论很多,早期认为成不了佛,到了后来《大涅盘经》后半部分翻译以后认为可以成佛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一个问题,悟性这上面。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坏事做绝了,到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有一念的后悔,物极必反,人没落到极点的时候可能会令人反思,反思以后人可能开始思考,重新从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走,一念的悔悟其实就是悟性,只要有一点悟性人的生命就向上,这就成就了佛性的种子,真正的成佛的种子是悟性,而不是纠缠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应该说佛家的业力缘起里面,我们常常用第八阿赖耶识来表示,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的种子,种子有好的也有坏的,佛家里面常常讲迷跟悟的对立,对于普通的人迷的时候坏的种子起作用,对这种觉悟的人,一念悟了,好的种子起作用,好的种子开始起作用,人的生命向上一直到成佛,如果坏的种子起作用,人的生命会下堕。

佛教里面,我们常常讲的成佛佛性关键的问题在哪儿呢?关键的问题就是迷跟悟,任何的事情都在你的一念在心里面的,那在这一年的心里面,人性、佛性、法性,是通过悟性来解决的,人是主体,你能不能觉悟的,法性是必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所有这些东西,无论人性、佛性或者种子自己的特性,这一个都叫自性,好的坏的都叫自性,自性我们常常说是本性,有人说本性就是佛性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自性、本性跟佛性不太一样,你本来的一种,好的坏的不重要,这是你自己本来的一种特征。所以佛教的业力缘起包含了所谓的性本善和性本恶,相当于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善种子和恶种子,是哪一粒种子发芽,就是你给哪个种子浇水,这个就决定于你一念之间的起心动念,佛教产长说这是一种悟性。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回到第一页来)佛性的“性”它就是一种规律,一种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一种必认识必觉悟的,谁觉悟?是我,觉悟的人就成为佛,佛是必觉悟,所以叫成佛,性是见性必认识的。佛教里讲佛觉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首先要自己觉悟,然后帮助别人觉悟,自己觉悟和别人觉悟,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觉行圆满这一种境界。佛性加到一起,我个人认为成佛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就像种子,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佛性是成不了佛的,这种佛性的基因跟悟性有关,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这样说,他真正说的是什么呢,everbody has potentiality to become Buddha,每一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潜能或者说权利,这种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个人,你都可以觉悟,有觉悟的权利。这一个是机会均等的,而不是说你已经是佛了,觉悟真理的机会是均等的。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通过悟性来达到目的的,我们接触所有的人,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或者我今天在哪儿,这个都不太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悟性,用不用是一回事,悟性都是有的,只要你用了迟早有一天,你突然会觉得你的生命会不断的向上。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在读《六祖坛经》的时候,佛性就像种子,这些《六祖坛经》里面有清晰的解述,这里我读一段“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六祖坛经》明明白白说清楚了,佛性就像种子一样的,我刚才就是说,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佛性是种子,这不是我创造的,《六祖坛经》讲的。我们尽管有很多学者,把佛性说的很神秘,但我个人看来,如果用《六祖坛经》的话讲,佛性就是种子,佛性就是基因,佛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悟性,只要你启动了悟性,那么你的生命就向上一直到成佛,这个是我第一个讲的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为什么我们对佛性我们一直讲,因为只有佛性启动了,只有你意识到你有佛性,然后我们开始在觉悟的道路上往前走,这是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说的。

第二个,我们想说的就是说悟性。悟性——成佛的耕犁。跟大家做几个游戏,第一讲悟性到底在佛教认知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一个我们讲“知”,“知道”的“知”。比如我问这位先生,你知道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再问你,你认识他吗?知道又不认识,所以“知”跟“识”是不一样的,这是认知的一个过程,我再问你马化腾先生是QQ之父,也是腾讯的老总,如果我问你,你知道他吗?知道,你认识他吗,我们这有人可能认识,张主编你认识他吗,认识,我下面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了解他吗?所以说有的人可能我认识这个人跟他吃过饭,要谈到了解就不敢说了。所以认识跟了解是不太一样的,对吧。

佛教里面我一会儿用这个比对,悟性在什么地方,这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当你了解一个佛教的道理,或者做人的道理,或者一段哲理,你光了解是不行的,你还得要“行”,还要付诸于行动。信解行证,佛教里的“证”,最后你到了一种“证”,“证”才能变成生命一部分,“行”跟“证”之间“悟”才起作用。我们讲到这以后,我现在讲一个东西,怕不是很明了,我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进餐厅吃饭,第一个要做什么,拿菜单,看菜单,看了菜单以后,我受益了吗?没有。你还是肚子饿的,你然后做什么,点菜,这是“知”跟“识”的阶段,点了菜之后要干嘛,做菜,做菜以后受益了吗,没有,我还饿着肚子,把菜送到桌上来,干嘛?吃饭,吃饭相当于“行”,听好了,吃饭我受益了吗,不会的,吃的太多了,现在的人就是因为吃的太多搞得三高,吃得不适量也有问题,要吃得恰到好处,这叫“悟”,如果贪心吃的太多,自己觉得占了小便宜,但实际上是吃了大亏,没有悟性,现在很多人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太多,当他悟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恰到好处的吃饭,用心去吃饭。这就是吃饭,吃饭以后要吸收,最后吸收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证”,真正变成生命的一部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关于入门

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