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如何判断善与恶的?
以佛陀教导的教理,例如以「十善」为依据,时时刻刻清楚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或情绪,是处在善、恶或是无记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于自己的思想能提早有清楚观照的能力,很多人生痛苦的部分,就可以很快被扭转或化除。
就佛教而言,心的状态不只一种,简单地分,可分为善念、恶念以及无记三种。我们的语言、身体动作,最关键的还是心灵,与外在相接触时,主意识下的判断,如果是遵照佛陀所教导的十善,或者简单地说,与佛陀所讲的「诸恶莫作」,也就是不要伤害到其它任何生命体的想法相互关联时,便是「善」念;反之,若是与「恶」相关联,就称为「不善」的念。而一般无「好」、「坏」分别的思维,称为「无记」。
在人生过程中,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有可能处在无记的状态。从一早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准备上班等等例行事务,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地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从来没有思考过是好或是坏,只是该做便去做;又或是在没有特别的目的下,随意闲聊或做事情的心念,都可以称之为「无记」。当然,有时心也可能是三种思维两两混合或同时存在而造作。
平常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其实人对心的认识,本身就是矛盾、模糊不清的。当我们实际去寻找「心」时,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它,可是一旦执著起来,它便主导着我们整个身体、语言。而我们纯洁的善念,大部分时间都被「自我的执著」所遮掩了,需要长时间用强迫的方式,使它从内在散发出来。所以,对于被自我所主导的身口意,如果不时时加以明察,往往会被「我执」所欺骗。例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某种理念是为了他人或其它众生着想,也符合佛陀的教义,可是因为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没有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在,往往变成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私欲而做,造作了不如法的行为而尚不自觉。人心愈往自己的利益发展时,就愈不易行善;心里愈为他人着想时,超越自我以后,人心的本善就较容易产生出来。但往往我们的心会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和行为,这些念头和行为就是所谓的恶,这也是我们所要提升的地方。对于无记的状态,我们当然希望让它成为善的念头,但重点还是在拿捏住恶的部分。
因此,以佛陀教导的教理,例如以「十善」为依据,时时刻刻清楚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或情绪,是处在善、恶或是无记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于自己的思想能提早有清楚观照的能力,很多人生痛苦的部分,就可以很快被扭转或化除。